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叁要▪P4

  ..續本文上一頁結合起來。

  至于行菩提心就更重要了,行菩提心很具體地講就是要製定你這一生,或者目前一個階段,要爲弘揚佛法、要爲菩薩道很具體地做哪些事情。根據你自己的才能,你自己的條件。人的能力有大小、智慧有高低,但是菩提心都可以發的一樣大。任何人,即使沒有文化,也可以去開導,可以用自己的行爲影響自己周圍同樣沒有文化的人。可以把他誘導到行善的、學佛的道路上來。佛經中講,任何人都可以布施,就是窮到一個乞丐,身上只有一件破爛的衣服,還可以從衣服上抽下幾根線,遇到受傷的人給他包紮傷口。再窮的乞丐,吃剩下的飯,還可以布施給螞蟻,這是《優婆塞戒經》中講的。所以世上不存在有一個人們不能修、不能行的菩薩道。尤其現代社會到處都是道場,就要很具體地發一個願,依據我自己的能力,我今生要修菩薩道,要幹哪些事情。這種願心,這種菩提心,最好是要根據諸佛菩薩的願發。要發最好要有一個莊嚴的儀式,寫成一個願文,很莊嚴地宣讀這個願文。這是我講的第二要。

  第叁要:信願

  我講的第叁要是“信願”,就是往生西方淨土的信願。漢傳佛教的人,多數都是修淨土法門。這是自唐代以來,諸宗的祖師共同總結出來的一條道路,大家都是這樣走的,而且越到後來修淨土的人越多。這其中的道理是什麼呢?你學通了教理以後才可以明白。像印光大師在普陀山閉關看佛經,看了好幾十年以後才專門弘揚淨土。五十多歲以後,人家把他寫的文章拿到報紙上發表,大家才知道他。

  這是曆代大德根據佛教的整個狀況所指出的一條學佛的道路。學佛的最終目的最後還是“了生脫死”,最低的是跳出叁界的生死,跳出叁界後,生死自在了,再不被生死系縛,才可以說你怎麼度人。但真正跳出叁界、了脫生死這件事情是很不容易的。在佛住世的正法時代,有很多人的人聽到佛說法,在短期內就證到了阿羅漢果。據記載,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有好幾千、甚至有好幾萬人證到果位,那時候證到阿羅漢果是相當容易的。在正法時期的印度,還是有很多證到阿羅漢果的人,但後來佛教慢慢衰落,衆生的根器越來越差。因爲物質文明越來越發達,人的煩惱是會積累的,越積累越多,自然修學佛法的人要即生證到阿羅漢果就越來越不容易。

  漢傳佛教到現在傳了1800多年,在曆史上有史可查的即生能證到阿羅漢果的人,大概不上二十個,那麼長的時間不上二十個。我曾經碰見過廣東雲門寺的龍山法師,他是陳海量的弟弟,他修行很好,教理也很通達。我問他現代人有沒有可能證到果位?他說那是妄想。這話雖然說得有點兒絕對,但很客觀地看,即生證到聖果的人,就是在唐代也是很少的。像禅宗門下,六祖最傑出的弟子有四十八員,如果說四十八個都證到了果位,那也只有四十八個。其他禅師的門下一般只有一、二十個,最多的八十多個。一般都是好幾萬人跟著禅師學禅,真正能開悟的也只有那麼一些人。到近代以後,證到果位的人是有的,只是個別人而已,大部分人都是道前凡夫。就算證到初果也還有七生七死,在人天中再生死七次,這也只能保證他還會信佛,不會犯五戒,不會再墮落,還要受好多苦。所以說到來世再修,再了脫生死,對現代人來說尤其虛幻。來世你變成另外一個人,誰能保證你來世怎麼樣呢?

  按照佛法來說,保證來世還能信佛,必須要修到四加行位。四加行中,“頂不墮惡趣”,到了頂位才能再不墮到叁惡道中;修到暖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定中,一般在家人要修到“暖位”很不容易。所以,你自己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即生出離,還是應該借助于佛的力量。因爲佛就是修這個,他的工作就是幫助衆生,佛已經修成了,有很大的力量。佛經中講有很多淨土,但是只有西方淨土是有四十七部大乘經講到的,別的淨土只有一兩部經講。並且西方淨土是大家都不懷疑的《華嚴經》這部經也講到的。而且確實是有這回事,曆代一直到現在,各地往生的事例經常是有的。據統計,臺灣這幾十年往生淨土的,比較確定的有四百多,大陸有二百多,這個統計是不完全的。就說這是一件比較現實的事情,而且修起來也不苦。只要真實信願、念佛、修淨業叁福,任何人都可以修。即使修到阿羅漢果,也還是要往生淨土,到那個地方上大學,修成度衆生所需要的本事。因爲度衆生需要很多的禅定、叁昧等,修成這些後再回到這個世界度衆生,所以《華嚴經》中,普賢菩薩是十地菩薩、等覺菩薩,他還是要往生西方淨土。藏傳佛教也是這樣,最後多數人還是求生淨土,尤其是甯瑪派,是讓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修學密宗實際上也是一樣的,最後有個歸宿。說到底信仰宗教,當然也要解決現實生活問題,但最根本還是解決死後一個究竟永恒的歸宿問題。

  所以淨土實際上包含了整個佛教的精神。在很淺近、很明白的表達中都包括了,菩提心願、出離生死等要求都可以通過淨土得到滿足。

  修學淨土最重要的,不是念多少佛的問題,念佛是大乘佛教中一種修定的方法,像持名念佛、觀想念佛,這都是修定的方法。修定的目的不一樣,有的是想消滅罪障、有的是見到佛以後發神通、發禅定,並不是說念佛就一定能夠往生淨土。往生淨土主要取決于往生的信願,首先要信經中所講的確實無虛,確實有那麼一回事兒,深信不疑。稍微有點兒懷疑就不能往生,因爲這樣就與阿彌陀佛的本願不合。

  其次是要有願,這個願望要非常真切,任何時候都不忘記這個願,就像樹一直朝某一個方向長,一旦被風吹倒,就必然朝那個方向倒。你平時老是想著西方,臨死的時候也必然向著西方。這個願望要非常堅決,不因爲其他的原因所動搖,不求到其他的淨土去,也不求升天,也不求再轉生到人中弘揚佛法。因爲往生淨土最根本的目的還是將來再到人間來弘揚佛法,但是弘揚佛法要有那樣的福德、智慧,沒有這些福德、智慧的時候,連自己都度不了,何況能度別人呢?所以最好先到那個地方去上大學,有了學曆、學成本事以後再回來度衆生。

  所以藕益大師講: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往生淨土的關鍵主要就是信願,這是根據阿彌陀佛本願中第十八願,在康僧會的譯本中是: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臨終十念求生,若不見佛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夏蓮居的彙集本中是這樣講,臨終只要十念念佛,就可以往生。因爲阿彌陀佛發過這樣的願,這樣的願不實現,他不能成佛。既然他已經成佛了,那這個願必然能夠滿。根據康僧會譯本,任何時候至心十念,想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必定能夠往生。

  根據《阿彌陀經》:“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願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當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爲什麼是“若”呢?若就是好像、等于,比如說你現在發願的時候,就等于你現在往生了。爲什麼等于現在往生呢?只要你發一個願,真正從內心深處發出一個願,我死後或者臨終時,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其他地方再怎麼好我不去。這時在西方淨土的蓮花池中就會長出一朵蓮花苞,這個蓮花苞就是你自己心識的一部分,你的菩提心、信願行的種子已經在那個地方了,就等于說你所謂的“靈魂”的一部分就已經在那裏了,所以說“若已生”。你其他的修行不過是讓那朵蓮花苞長大而已。所以命終往生那是必然的,念佛多少只能決定那個蓮花開得早晚或者開得大小。

  日本的淨土真宗根據這個更進一步發揮(當然對于淨土真宗,漢傳佛教一直有看法。此處旨在強調信願之重要)。他認爲如果工作忙的人,一天只要十念念佛,只要信願堅固,也可以往生。甚至不持五戒的人,像漁民、獵人,他沒有辦法持五戒,不殺生就沒辦法養活自己了。真宗認爲只要信願堅固,照樣可以往生。(當然此說也有依據:經中講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忏悔發願亦可往生;《淨土聖賢錄》中就有一個屠夫,一生殺豬念佛,臨終做了一首偈子就往生了)。真宗說有一個真宗的信徒,是個農民,有一次他出門好幾天,回來晚了,半夜在路上沒有地方住宿。他看見旁邊有個阿彌陀佛的廟。他想這到家了,他進門後,首先就跟阿彌陀佛握手。握完手後把自己的臭靴子放在阿彌陀佛的供桌上,然後就在供桌下呼呼大睡,以真宗的觀點看,這個人絕對信願成就,必然往生。因爲他把阿彌陀佛看成自己的親人,他把阿彌陀佛所在的地方看作他的家,有這樣的信願的時候,必然往生。如果把阿彌陀佛看得很遠、很高,跟自己就有一定的隔閡,你的功德再大、禅定再好,那也難以往生,所以往生決定于信願。

  如果正見、菩提心、信願這叁者堅固的話,可以說你即生已經跳出了生死,不過是在這個人間暫時留著,修行大乘道而已。可以不必考慮修到最後能不能出離生死。這種信心是應該有的。因爲你只要菩提心成就、信願成就,你即使有做的不對的地方,有業障沒有消除,神通沒證到,智慧沒有開,但是你臨終到西方去,在那裏學習,學成大菩薩以後再回來,那是必然的。那對人的精神也是一種非常大的安慰,這叁種東西成就,我認爲對現代人來說是不困難的,尤其後兩種非常容易。越是條件不好,越是貧窮,越是苦難多的人,修後兩種,更容易成就。我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學佛叁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