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结合起来。
至于行菩提心就更重要了,行菩提心很具体地讲就是要制定你这一生,或者目前一个阶段,要为弘扬佛法、要为菩萨道很具体地做哪些事情。根据你自己的才能,你自己的条件。人的能力有大小、智慧有高低,但是菩提心都可以发的一样大。任何人,即使没有文化,也可以去开导,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影响自己周围同样没有文化的人。可以把他诱导到行善的、学佛的道路上来。佛经中讲,任何人都可以布施,就是穷到一个乞丐,身上只有一件破烂的衣服,还可以从衣服上抽下几根线,遇到受伤的人给他包扎伤口。再穷的乞丐,吃剩下的饭,还可以布施给蚂蚁,这是《优婆塞戒经》中讲的。所以世上不存在有一个人们不能修、不能行的菩萨道。尤其现代社会到处都是道场,就要很具体地发一个愿,依据我自己的能力,我今生要修菩萨道,要干哪些事情。这种愿心,这种菩提心,最好是要根据诸佛菩萨的愿发。要发最好要有一个庄严的仪式,写成一个愿文,很庄严地宣读这个愿文。这是我讲的第二要。
第三要:信愿
我讲的第三要是“信愿”,就是往生西方净土的信愿。汉传佛教的人,多数都是修净土法门。这是自唐代以来,诸宗的祖师共同总结出来的一条道路,大家都是这样走的,而且越到后来修净土的人越多。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你学通了教理以后才可以明白。像印光大师在普陀山闭关看佛经,看了好几十年以后才专门弘扬净土。五十多岁以后,人家把他写的文章拿到报纸上发表,大家才知道他。
这是历代大德根据佛教的整个状况所指出的一条学佛的道路。学佛的最终目的最后还是“了生脱死”,最低的是跳出三界的生死,跳出三界后,生死自在了,再不被生死系缚,才可以说你怎么度人。但真正跳出三界、了脱生死这件事情是很不容易的。在佛住世的正法时代,有很多人的人听到佛说法,在短期内就证到了阿罗汉果。据记载,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有好几千、甚至有好几万人证到果位,那时候证到阿罗汉果是相当容易的。在正法时期的印度,还是有很多证到阿罗汉果的人,但后来佛教慢慢衰落,众生的根器越来越差。因为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人的烦恼是会积累的,越积累越多,自然修学佛法的人要即生证到阿罗汉果就越来越不容易。
汉传佛教到现在传了1800多年,在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即生能证到阿罗汉果的人,大概不上二十个,那么长的时间不上二十个。我曾经碰见过广东云门寺的龙山法师,他是陈海量的弟弟,他修行很好,教理也很通达。我问他现代人有没有可能证到果位?他说那是妄想。这话虽然说得有点儿绝对,但很客观地看,即生证到圣果的人,就是在唐代也是很少的。像禅宗门下,六祖最杰出的弟子有四十八员,如果说四十八个都证到了果位,那也只有四十八个。其他禅师的门下一般只有一、二十个,最多的八十多个。一般都是好几万人跟着禅师学禅,真正能开悟的也只有那么一些人。到近代以后,证到果位的人是有的,只是个别人而已,大部分人都是道前凡夫。就算证到初果也还有七生七死,在人天中再生死七次,这也只能保证他还会信佛,不会犯五戒,不会再堕落,还要受好多苦。所以说到来世再修,再了脱生死,对现代人来说尤其虚幻。来世你变成另外一个人,谁能保证你来世怎么样呢?
按照佛法来说,保证来世还能信佛,必须要修到四加行位。四加行中,“顶不堕恶趣”,到了顶位才能再不堕到三恶道中;修到暖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定中,一般在家人要修到“暖位”很不容易。所以,你自己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即生出离,还是应该借助于佛的力量。因为佛就是修这个,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众生,佛已经修成了,有很大的力量。佛经中讲有很多净土,但是只有西方净土是有四十七部大乘经讲到的,别的净土只有一两部经讲。并且西方净土是大家都不怀疑的《华严经》这部经也讲到的。而且确实是有这回事,历代一直到现在,各地往生的事例经常是有的。据统计,台湾这几十年往生净土的,比较确定的有四百多,大陆有二百多,这个统计是不完全的。就说这是一件比较现实的事情,而且修起来也不苦。只要真实信愿、念佛、修净业三福,任何人都可以修。即使修到阿罗汉果,也还是要往生净土,到那个地方上大学,修成度众生所需要的本事。因为度众生需要很多的禅定、三昧等,修成这些后再回到这个世界度众生,所以《华严经》中,普贤菩萨是十地菩萨、等觉菩萨,他还是要往生西方净土。藏传佛教也是这样,最后多数人还是求生净土,尤其是宁玛派,是让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修学密宗实际上也是一样的,最后有个归宿。说到底信仰宗教,当然也要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但最根本还是解决死后一个究竟永恒的归宿问题。
所以净土实际上包含了整个佛教的精神。在很浅近、很明白的表达中都包括了,菩提心愿、出离生死等要求都可以通过净土得到满足。
修学净土最重要的,不是念多少佛的问题,念佛是大乘佛教中一种修定的方法,像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这都是修定的方法。修定的目的不一样,有的是想消灭罪障、有的是见到佛以后发神通、发禅定,并不是说念佛就一定能够往生净土。往生净土主要取决于往生的信愿,首先要信经中所讲的确实无虚,确实有那么一回事儿,深信不疑。稍微有点儿怀疑就不能往生,因为这样就与阿弥陀佛的本愿不合。
其次是要有愿,这个愿望要非常真切,任何时候都不忘记这个愿,就像树一直朝某一个方向长,一旦被风吹倒,就必然朝那个方向倒。你平时老是想着西方,临死的时候也必然向着西方。这个愿望要非常坚决,不因为其他的原因所动摇,不求到其他的净土去,也不求升天,也不求再转生到人中弘扬佛法。因为往生净土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将来再到人间来弘扬佛法,但是弘扬佛法要有那样的福德、智慧,没有这些福德、智慧的时候,连自己都度不了,何况能度别人呢?所以最好先到那个地方去上大学,有了学历、学成本事以后再回来度众生。
所以藕益大师讲: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往生净土的关键主要就是信愿,这是根据阿弥陀佛本愿中第十八愿,在康僧会的译本中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临终十念求生,若不见佛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夏莲居的汇集本中是这样讲,临终只要十念念佛,就可以往生。因为阿弥陀佛发过这样的愿,这样的愿不实现,他不能成佛。既然他已经成佛了,那这个愿必然能够满。根据康僧会译本,任何时候至心十念,想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必定能够往生。
根据《阿弥陀经》:“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愿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当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为什么是“若”呢?若就是好像、等于,比如说你现在发愿的时候,就等于你现在往生了。为什么等于现在往生呢?只要你发一个愿,真正从内心深处发出一个愿,我死后或者临终时,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其他地方再怎么好我不去。这时在西方净土的莲花池中就会长出一朵莲花苞,这个莲花苞就是你自己心识的一部分,你的菩提心、信愿行的种子已经在那个地方了,就等于说你所谓的“灵魂”的一部分就已经在那里了,所以说“若已生”。你其他的修行不过是让那朵莲花苞长大而已。所以命终往生那是必然的,念佛多少只能决定那个莲花开得早晚或者开得大小。
日本的净土真宗根据这个更进一步发挥(当然对于净土真宗,汉传佛教一直有看法。此处旨在强调信愿之重要)。他认为如果工作忙的人,一天只要十念念佛,只要信愿坚固,也可以往生。甚至不持五戒的人,像渔民、猎人,他没有办法持五戒,不杀生就没办法养活自己了。真宗认为只要信愿坚固,照样可以往生。(当然此说也有依据:经中讲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忏悔发愿亦可往生;《净土圣贤录》中就有一个屠夫,一生杀猪念佛,临终做了一首偈子就往生了)。真宗说有一个真宗的信徒,是个农民,有一次他出门好几天,回来晚了,半夜在路上没有地方住宿。他看见旁边有个阿弥陀佛的庙。他想这到家了,他进门后,首先就跟阿弥陀佛握手。握完手后把自己的臭靴子放在阿弥陀佛的供桌上,然后就在供桌下呼呼大睡,以真宗的观点看,这个人绝对信愿成就,必然往生。因为他把阿弥陀佛看成自己的亲人,他把阿弥陀佛所在的地方看作他的家,有这样的信愿的时候,必然往生。如果把阿弥陀佛看得很远、很高,跟自己就有一定的隔阂,你的功德再大、禅定再好,那也难以往生,所以往生决定于信愿。
如果正见、菩提心、信愿这三者坚固的话,可以说你即生已经跳出了生死,不过是在这个人间暂时留着,修行大乘道而已。可以不必考虑修到最后能不能出离生死。这种信心是应该有的。因为你只要菩提心成就、信愿成就,你即使有做的不对的地方,有业障没有消除,神通没证到,智慧没有开,但是你临终到西方去,在那里学习,学成大菩萨以后再回来,那是必然的。那对人的精神也是一种非常大的安慰,这三种东西成就,我认为对现代人来说是不困难的,尤其后两种非常容易。越是条件不好,越是贫穷,越是苦难多的人,修后两种,更容易成就。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学佛三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