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圆满”三个字,就跟禅宗“法眼宗”的罗汉桂琛禅师的见地相似——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一切现成”,意思是本来就是佛,一点儿都不少。
从“大圆满”看起来,就是佛跟众生,包括修菩萨道,一直到成佛,还有佛的灭度,都是空中幻影,都是如梦如幻,都是在自己本来不变不动的心体上,所幻变出来的现象。禅宗也是这样认为的,见地基本上一样,修行方法也有很多相近的地方。藏地的一些金刚上师也把禅宗叫做“大密宗”,因为他们把“大圆满”判为最高的密法,像诺那活佛、贡嘎活佛都认为禅宗是“大密宗”。藏地很多喇嘛上师对汉传佛教的教宗不大瞧得起,认为汉传佛教唯识没有传承,中观没有传承,但是对禅宗都很佩服,因为跟他们最圆满的见差不多。所以这两种见——“大手印”与“大圆满”得起来就不大容易。
正见的获得,像前面所说的四种四谛,以及唯识见与中观见,一般来说,都要先学习教理,经过“闻思”,才能够真正的树立。当然,也不一定要读很多书,主要是抓住它的思路与实质,精读一些最重要的经论。如果有明师的指导,得到这个见要来得快一些。现代人的知见非常多,所以,如果想通过教理树立正见,要达到像天台宗所说的“大开圆解”,据我自己的体验,一般要十二年以上。对佛法没有一点疑惑,就像从自己心中流出来一样,任何东西都可以解释,这个叫做“大开圆解”。
但是如果一般在佛教中要求不高,就是为了过好现实生活,进一步为了人天福报,或者积集菩萨道的资粮的话,正见也是很容易得的。宗喀巴大师总结了,什么叫做清净正见呢?就是“业果非无我非有”。我在《生与死》这本书中解释了这个观点。一方面要相信因果,凡是造了业必定要有因果报应;另一个方面,要确信我们凡夫是执着、所认为的那个自我是没有的,是假我。一般我们认为肉体是我,或者认为身体内有一个灵魂是我。从理论上分析,这些都是没有的。得到这种正见就会持戒。没有正见的话肯定没有正戒,因为没有持戒的道理。我为什么一定要那样做呢?我为什么不杀生呢?出家人为什么一定要不淫欲呢?只有得到清净正见以后,你才确定必须要这样做,不这样做不行。所以正见是正戒的前提。
正见也是修定的指导。如果没有正见去修定的话,那叫做“盲修瞎炼”,一般花的功夫越大,出问题的可能性越大。那跟一般人炼气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正见是一个人处理世俗生活的指导,因为我们佛教徒还在世间做人,首先要把人做好。怎么做好呢?还是要根据正见的指导,这个在佛经中有很多非常具体的指导。所以学佛的第一步必须是首先得到正见。正见也不是说一下子就得到了,是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体会,最后才达到圆满。可以从“生灭四谛”进入“无作四谛”,从“唯识见”进入“大圆满见”,这需要一个过程。最好先从学习教理,从中观见进去,以中观与唯识作为“二轮”,像车的两个轮子一样,然后进入禅宗、“大手印”与“大圆满”。这是佛学第一要。
正见在现代社会为什么重要呢?因为现在社会知见非常多,人的思想非常混乱。尤其在当代中国,是一个价值非常乱,人的世界观也非常混乱的时候,大多数的人只信一个“钱大爷”,而且科学思想深入人心。因此对于学习佛法,很多地方还是有矛盾的。所以,在这种时代,学佛要学得好,首先要解决正见的问题,要不然你就不可能修,修起来也是疑疑惑惑的,我为什么一定要这样修?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
第二要:发菩提心
“菩提心”,小乘不一定要发,大乘必须要发,它是进入大乘的第一步。过去汉传佛教对于发菩提心不是非常重视,尤其是禅宗,因为禅宗是属于“顿见”,一进去就要明心见性,真的明心见性以后,菩提心也就有了,所以不大讲。藏传佛教诸宗都把发菩提心作为最根本的,在一些比较严格的教派中,单是发菩提心这一行就要修十二年。按照一定的仪轨要修十二年,坚固以后才可以修其他的东西,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菩提心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利益众生”,因为这种誓愿、这种心愿是成佛的种子。如果这一生没有种下这种种子的话,不管你怎么修,绝对不会有佛果,也不可能进入菩萨位。因为只有真实地发菩提心以后,才有可能进入菩萨位。
在汉传佛教有世亲菩萨的《发菩提心经论》,这部经论把怎么发菩提心讲得非常清楚。这个内容我就不具体讲了。总之,要观自己与众生生死流转的苦,观六道众生的苦。然后观诸佛的功德,观自性的功德。要反复地想,诸佛当初也是跟我一样的凡夫众生,他发了菩提心最后能够成佛,我要发了心最终也必然能够成佛,必然像那些菩萨一样,具有他们的功德,这样反复地思考、观察,慢慢发起。
在藏传佛教中,又有两种印度传来的发菩提心的方法,他们也都有一定的仪轨,照着仪轨反复地观察。无非也就是从观察众生的苦,从自己最亲的人的苦观起,然后推及到其他众生。
这一行在大乘佛教中非常重要。《华严经》讲:初发心时即成正觉。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这个人等于已经成佛了。《华严经》为什么叫“华严”呢?因为莲花是花果同时,它的莲花与莲蓬是一起长的。发菩提心的时候就等于已经成佛,正好就像莲花开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你真实地发了菩提心以后,实际上你的心和你的行,跟佛的化身一样,你干的事情就是佛菩萨所干的事情,想的就是佛菩萨所想的事情,而且这种种子,已经是佛的种子,就像小麦的种子,无论怎么样,放在哪里,那都是小麦的种子,它不会变成大米的种子。真实发了菩提心,你心中佛的种子就已经坚固,已经形成了,无论什么时候你的种子也都还在。你如果没有修好,来世堕入地狱,然后再轮回,但是你菩提心的种子在,必定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要发芽。如果没有这个种子的话,即使你修成一个阿罗汉,自己出离生死,将来还是要到人间再发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要比修禅定、断烦恼、布施等重要地多。
因为发了菩提心以后,你整个的人生目标,整个精神状态会发生一个质变,会从一个凡庸的小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变成一个具有“大心”的、勇猛精进的菩萨。虽然功德还没有跟菩萨一样,但是心是一样的,精神境界已经提高了很多,提到非常高。这本身就是人生最高的一种享受了。我觉得我学佛最大的收获就是发菩提心。因为我自己反思了一下,自己在学佛以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跟一般的小知识分子一样,所想的不过就是将来怎样出名,写点文章发表,在学术界、文化圈确立一定的地位,顺便多挣点儿稿费而已。这种人活着确实没有什么价值的,但是发菩提心以后就不一样了,你的精神状态就不一样了。
我觉得在现代社会中,要修禅定,要很好地持戒,确实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菩萨戒,要一条一条的持下来是比较困难的。四禅八定,尤其是大乘的禅定,名目非常多,一百多种,甚至千种万种都有,繁忙的现代人是不可能修成这些定的。因为一般的四禅八定在身体中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都是要在心中没有任何牵挂,什么事情也不干,而且在男女方面一点欲望也没有,这样才可能进入四禅。现代人能具备这样条件的是非常少的。所以佛当时在《优婆塞戒经》中,也不叫在家人修四禅八定,只让他生活中修观,在行住坐卧中用正见观心。我也花了很长时间修禅定,修了多少年也进不去,也没有什么所得。而且越修烦恼越重,因为禅定没有一点儿断烦恼的作用,修的好可以压服烦恼,烦恼是越压服越强盛。而且修出禅定、修出气功、修出神通以后,会增益我慢。本来你是没什么本事,成为一个大气功师以后,能给别人治病,一下子就会骄傲起来。本来不贪财的人就会贪财,本来不贪色的人就因此贪色。所以汉藏两地佛教诸宗的祖师都不主张学佛的人去追求神通,去追求四禅八定,都是强调要修能够了脱生死的智慧,这是佛法的核心。四禅八定这些虽然不好修,但是有一样东西在现代社会特别好修,那就是发菩提心。
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社会特别混乱,尤其是当前我们这个社会,众生的烦恼、业障非常重,社会的黑暗现象非常多,众生身心的毛病也非常多,东西方都是这样,任何地方都是教你发菩提心的课堂。随便翻开一个报纸,上面不是讲今天谁把谁杀了,要么就是抢劫、拐骗……这些事情在生活中到处都在发生。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应该透过这种现象发起改造众生、改造社会的菩萨心愿。这是一个学佛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你不能改变,但是你有这种心愿改变的时候,总会发生一些作用。
发菩提心确实是非常好修,只要你随时注意观察社会、观察人生,观察你周围的人,你自然会升起大悲心、同情心,和拯救他们、改造他们的心愿。现代人不是没有时间学佛,很多人是有很多空余时间的,但是他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吃喝、聚会、聊天、上网、打麻将上,一天到晚干那些无聊的、毫无利益的事情,那是非常可悲的。所以发菩提心这一行在现代社会最好修,修了以后,功德最大。真正真实发起的时候,那已经入了菩萨位,护法神肯定会来护持你,你不会请、不供养,他也会来护持你的。
菩提心分为愿与行两种。愿菩提心的“愿”要如理而发。如理就是要根据“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种理而发。要发可能做到的,不可能做到的,发了以后永远也做不到,那是虚愿。你看诸佛菩萨的愿都是如理而发。比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佛的愿、观音菩萨的愿。佛菩萨有很大的能力,但还是因缘和合。佛菩萨一厢情愿就可以救度你。像阿弥陀佛发的愿,你最低还是要念佛,至心十念念佛才可以往生。你要自己不念佛,别说一个阿弥陀佛,就是百亿个佛也不能度你。没办法,因为这不如理。就是在佛果位上要度众生,也还是要根据缘起,要跟众生有缘。众生的因与佛的缘,两者要…
《学佛三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