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圓滿”叁個字,就跟禅宗“法眼宗”的羅漢桂琛禅師的見地相似——用四個字概括,就是“一切現成”,意思是本來就是佛,一點兒都不少。
從“大圓滿”看起來,就是佛跟衆生,包括修菩薩道,一直到成佛,還有佛的滅度,都是空中幻影,都是如夢如幻,都是在自己本來不變不動的心體上,所幻變出來的現象。禅宗也是這樣認爲的,見地基本上一樣,修行方法也有很多相近的地方。藏地的一些金剛上師也把禅宗叫做“大密宗”,因爲他們把“大圓滿”判爲最高的密法,像諾那活佛、貢嘎活佛都認爲禅宗是“大密宗”。藏地很多喇嘛上師對漢傳佛教的教宗不大瞧得起,認爲漢傳佛教唯識沒有傳承,中觀沒有傳承,但是對禅宗都很佩服,因爲跟他們最圓滿的見差不多。所以這兩種見——“大手印”與“大圓滿”得起來就不大容易。
正見的獲得,像前面所說的四種四谛,以及唯識見與中觀見,一般來說,都要先學習教理,經過“聞思”,才能夠真正的樹立。當然,也不一定要讀很多書,主要是抓住它的思路與實質,精讀一些最重要的經論。如果有明師的指導,得到這個見要來得快一些。現代人的知見非常多,所以,如果想通過教理樹立正見,要達到像天臺宗所說的“大開圓解”,據我自己的體驗,一般要十二年以上。對佛法沒有一點疑惑,就像從自己心中流出來一樣,任何東西都可以解釋,這個叫做“大開圓解”。
但是如果一般在佛教中要求不高,就是爲了過好現實生活,進一步爲了人天福報,或者積集菩薩道的資糧的話,正見也是很容易得的。宗喀巴大師總結了,什麼叫做清淨正見呢?就是“業果非無我非有”。我在《生與死》這本書中解釋了這個觀點。一方面要相信因果,凡是造了業必定要有因果報應;另一個方面,要確信我們凡夫是執著、所認爲的那個自我是沒有的,是假我。一般我們認爲肉體是我,或者認爲身體內有一個靈魂是我。從理論上分析,這些都是沒有的。得到這種正見就會持戒。沒有正見的話肯定沒有正戒,因爲沒有持戒的道理。我爲什麼一定要那樣做呢?我爲什麼不殺生呢?出家人爲什麼一定要不淫欲呢?只有得到清淨正見以後,你才確定必須要這樣做,不這樣做不行。所以正見是正戒的前提。
正見也是修定的指導。如果沒有正見去修定的話,那叫做“盲修瞎煉”,一般花的功夫越大,出問題的可能性越大。那跟一般人煉氣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區別。
正見是一個人處理世俗生活的指導,因爲我們佛教徒還在世間做人,首先要把人做好。怎麼做好呢?還是要根據正見的指導,這個在佛經中有很多非常具體的指導。所以學佛的第一步必須是首先得到正見。正見也不是說一下子就得到了,是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體會,最後才達到圓滿。可以從“生滅四谛”進入“無作四谛”,從“唯識見”進入“大圓滿見”,這需要一個過程。最好先從學習教理,從中觀見進去,以中觀與唯識作爲“二輪”,像車的兩個輪子一樣,然後進入禅宗、“大手印”與“大圓滿”。這是佛學第一要。
正見在現代社會爲什麼重要呢?因爲現在社會知見非常多,人的思想非常混亂。尤其在當代中國,是一個價值非常亂,人的世界觀也非常混亂的時候,大多數的人只信一個“錢大爺”,而且科學思想深入人心。因此對于學習佛法,很多地方還是有矛盾的。所以,在這種時代,學佛要學得好,首先要解決正見的問題,要不然你就不可能修,修起來也是疑疑惑惑的,我爲什麼一定要這樣修?沒有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
第二要:發菩提心
“菩提心”,小乘不一定要發,大乘必須要發,它是進入大乘的第一步。過去漢傳佛教對于發菩提心不是非常重視,尤其是禅宗,因爲禅宗是屬于“頓見”,一進去就要明心見性,真的明心見性以後,菩提心也就有了,所以不大講。藏傳佛教諸宗都把發菩提心作爲最根本的,在一些比較嚴格的教派中,單是發菩提心這一行就要修十二年。按照一定的儀軌要修十二年,堅固以後才可以修其他的東西,這是非常正確的。因爲菩提心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利益衆生”,因爲這種誓願、這種心願是成佛的種子。如果這一生沒有種下這種種子的話,不管你怎麼修,絕對不會有佛果,也不可能進入菩薩位。因爲只有真實地發菩提心以後,才有可能進入菩薩位。
在漢傳佛教有世親菩薩的《發菩提心經論》,這部經論把怎麼發菩提心講得非常清楚。這個內容我就不具體講了。總之,要觀自己與衆生生死流轉的苦,觀六道衆生的苦。然後觀諸佛的功德,觀自性的功德。要反複地想,諸佛當初也是跟我一樣的凡夫衆生,他發了菩提心最後能夠成佛,我要發了心最終也必然能夠成佛,必然像那些菩薩一樣,具有他們的功德,這樣反複地思考、觀察,慢慢發起。
在藏傳佛教中,又有兩種印度傳來的發菩提心的方法,他們也都有一定的儀軌,照著儀軌反複地觀察。無非也就是從觀察衆生的苦,從自己最親的人的苦觀起,然後推及到其他衆生。
這一行在大乘佛教中非常重要。《華嚴經》講:初發心時即成正覺。就是初發菩提心的時候,這個人等于已經成佛了。《華嚴經》爲什麼叫“華嚴”呢?因爲蓮花是花果同時,它的蓮花與蓮蓬是一起長的。發菩提心的時候就等于已經成佛,正好就像蓮花開一樣。爲什麼呢?因爲你真實地發了菩提心以後,實際上你的心和你的行,跟佛的化身一樣,你幹的事情就是佛菩薩所幹的事情,想的就是佛菩薩所想的事情,而且這種種子,已經是佛的種子,就像小麥的種子,無論怎麼樣,放在哪裏,那都是小麥的種子,它不會變成大米的種子。真實發了菩提心,你心中佛的種子就已經堅固,已經形成了,無論什麼時候你的種子也都還在。你如果沒有修好,來世墮入地獄,然後再輪回,但是你菩提心的種子在,必定在條件成熟的時候要發芽。如果沒有這個種子的話,即使你修成一個阿羅漢,自己出離生死,將來還是要到人間再發菩提心。所以發菩提心要比修禅定、斷煩惱、布施等重要地多。
因爲發了菩提心以後,你整個的人生目標,整個精神狀態會發生一個質變,會從一個凡庸的小人,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變成一個具有“大心”的、勇猛精進的菩薩。雖然功德還沒有跟菩薩一樣,但是心是一樣的,精神境界已經提高了很多,提到非常高。這本身就是人生最高的一種享受了。我覺得我學佛最大的收獲就是發菩提心。因爲我自己反思了一下,自己在學佛以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人,跟一般的小知識分子一樣,所想的不過就是將來怎樣出名,寫點文章發表,在學術界、文化圈確立一定的地位,順便多掙點兒稿費而已。這種人活著確實沒有什麼價值的,但是發菩提心以後就不一樣了,你的精神狀態就不一樣了。
我覺得在現代社會中,要修禅定,要很好地持戒,確實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菩薩戒,要一條一條的持下來是比較困難的。四禅八定,尤其是大乘的禅定,名目非常多,一百多種,甚至千種萬種都有,繁忙的現代人是不可能修成這些定的。因爲一般的四禅八定在身體中是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的。都是要在心中沒有任何牽挂,什麼事情也不幹,而且在男女方面一點欲望也沒有,這樣才可能進入四禅。現代人能具備這樣條件的是非常少的。所以佛當時在《優婆塞戒經》中,也不叫在家人修四禅八定,只讓他生活中修觀,在行住坐臥中用正見觀心。我也花了很長時間修禅定,修了多少年也進不去,也沒有什麼所得。而且越修煩惱越重,因爲禅定沒有一點兒斷煩惱的作用,修的好可以壓服煩惱,煩惱是越壓服越強盛。而且修出禅定、修出氣功、修出神通以後,會增益我慢。本來你是沒什麼本事,成爲一個大氣功師以後,能給別人治病,一下子就會驕傲起來。本來不貪財的人就會貪財,本來不貪色的人就因此貪色。所以漢藏兩地佛教諸宗的祖師都不主張學佛的人去追求神通,去追求四禅八定,都是強調要修能夠了脫生死的智慧,這是佛法的核心。四禅八定這些雖然不好修,但是有一樣東西在現代社會特別好修,那就是發菩提心。
爲什麼呢?因爲現代社會特別混亂,尤其是當前我們這個社會,衆生的煩惱、業障非常重,社會的黑暗現象非常多,衆生身心的毛病也非常多,東西方都是這樣,任何地方都是教你發菩提心的課堂。隨便翻開一個報紙,上面不是講今天誰把誰殺了,要麼就是搶劫、拐騙……這些事情在生活中到處都在發生。一個正直的人、善良的人,應該透過這種現象發起改造衆生、改造社會的菩薩心願。這是一個學佛的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盡管你不能改變,但是你有這種心願改變的時候,總會發生一些作用。
發菩提心確實是非常好修,只要你隨時注意觀察社會、觀察人生,觀察你周圍的人,你自然會升起大悲心、同情心,和拯救他們、改造他們的心願。現代人不是沒有時間學佛,很多人是有很多空余時間的,但是他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吃喝、聚會、聊天、上網、打麻將上,一天到晚幹那些無聊的、毫無利益的事情,那是非常可悲的。所以發菩提心這一行在現代社會最好修,修了以後,功德最大。真正真實發起的時候,那已經入了菩薩位,護法神肯定會來護持你,你不會請、不供養,他也會來護持你的。
菩提心分爲願與行兩種。願菩提心的“願”要如理而發。如理就是要根據“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種理而發。要發可能做到的,不可能做到的,發了以後永遠也做不到,那是虛願。你看諸佛菩薩的願都是如理而發。比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藥師佛的願、觀音菩薩的願。佛菩薩有很大的能力,但還是因緣和合。佛菩薩一廂情願就可以救度你。像阿彌陀佛發的願,你最低還是要念佛,至心十念念佛才可以往生。你要自己不念佛,別說一個阿彌陀佛,就是百億個佛也不能度你。沒辦法,因爲這不如理。就是在佛果位上要度衆生,也還是要根據緣起,要跟衆生有緣。衆生的因與佛的緣,兩者要…
《學佛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