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音、大勢至兩大菩薩,說佛法給他聽。聽到了佛法,這個心就可以開悟了,那本來沒有生、沒有滅的道理,也就會明白了。並且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去,自然有許多只有向上修,不會退轉來的菩薩,像觀世音、大勢至等許多大菩薩,都同在一塊兒做朋友。“侶”字,同“伴”字一樣的。“伴侶”兩個字,就是同伴的意思。 這個偈,也都是發願的話。念這個偈的時候,第二句“九品蓮華爲父母”的“九”字,可以改做“上”字。因爲願要發得高,願意將來上品上生,發了願,只要自己修行的工夫夠得上,將來一定會應的。
○第叁種
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 九品度衆生,威德無窮極。 我今大皈依,忏悔叁業罪, 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 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 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見聞皆精進,同生極樂國, 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無邊煩惱斷,無量法門修, 誓願度衆生,總願成佛道。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解]十方叁世無窮無盡的佛,要算阿彌陀佛是第一了,有九品的蓮華,來度脫世界上的衆生,佛的威嚴功德,都是無窮無盡的。我現在皈依了佛,忏悔身業、口業、意業叁種的罪,凡有所修的福德,或是善根,都誠心把他來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情願同了所有念佛的人,感動阿彌陀佛,隨便什麼時候,現出相來。到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清清楚楚的現在眼面前。所看見的,聽到的,都能夠發增長精進、修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心,將來一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到了佛,就可以免這個生生死死的苦,得到了佛道,就可以度脫一切衆生,像佛的願心一樣。所有無量無邊的煩惱,一定要斷絕他。無量無邊修行的方法,一定要學會他。立誓發願,要度脫衆生。立誓發願,要學成功佛道。虛空還有盡頭的地方,我的願心,永遠沒有窮盡的時候。
[釋]說阿彌陀佛第一,就是指下邊的威嚴功德。“忏”字同“悔”字,一樣是懊悔的意思。不過“忏”是忏從前已經造的業,求他消滅。“悔”是悔後來不再造業。“感應”的“感”字,是念佛的衆生,用極誠懇的心,去感動佛。“應”字,是佛來應衆生。衆生不去感動佛,佛不會來應衆生的。“見佛了生死”,是見到了佛,聽到了佛的說法,漸漸的開悟了,無明一分一分的破了。破去一分無明,顯出一分真性,那自然不會再墮落到生死的路上去了。 “無邊煩惱斷”四句,完全說起來,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句叫菩薩四宏誓願。“宏”字,解釋是大,就是發大願心的意思。修行的人,一定要發這四種大願心,才能夠修成功大乘菩薩。若然不是發這樣的大願心,那就只能夠成功小乘的聲聞了。所以這種四宏誓願,修行的人,也應該每天要念的,應該要發這樣的大誓願的。這四句的第一句,解釋起來,衆生有無量無邊的多,我應該要立誓發大願心,一齊度脫他們。第二句,我們凡夫的煩惱,無窮無盡的,都應該要立誓發大願心,一齊斷除他。第叁句,修行的法門,無量無邊的多,應該要立誓發大願心,一齊學成功他。第四句,佛的道理,最高最深,應該要立誓發大願心,修成功他。 虛空是無窮無盡的,現在說他“有盡”,是譬喻的意思。就是說哪怕虛空有盡,我的願心,是沒有窮盡的。若是有一些不滿足我這個願心,那末我修行的功夫,就永遠沒有停歇的時候。再說一遍,是顯得這個願心,切實得很,堅決得很的意思。 ○第四種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爲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衆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衆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禅定。佛及聖衆,手執金臺,來迎接我,于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衆生,滿菩提願。十方叁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
[解]一心一意把自己的性命,歸托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情願阿彌陀佛,放清淨的光來照我,把慈悲的誓願來攝取我(“誓願”兩個字,是說立誓的願心,就是堅決的願心。“攝”字,在下邊一段解釋裏頭,會講明白的)。我現在用正正當當的念頭,稱佛的名號。因爲發了度脫衆生的道心,所以求生到淨土去。阿彌陀佛,從前有四十八個大願心裏頭,本來有一個願說道:“若是有衆生,要生到我的國裏頭來,只要他一心相信喜歡念佛,念佛只要誠心,
就是念得很少,只不過念十口氣的佛,也可以生到淨土來的。若是念了十口氣的佛,仍舊不能夠生到我的國裏頭來,我就不願成佛了。”因爲阿彌陀佛發過這個大願心,所以只要肯念佛的人,沒有不能夠往生淨土的。現在我靠了這個念佛的因緣,能得進到佛的大誓願海裏頭(這一句,在下邊一段解釋裏頭,會詳細講明白的)。承蒙佛慈悲的力量,使得我許多的罪業,一齊都消滅去。使得我的善根,漸漸的增加長大起來。到了臨終的時候,自己可以預先曉得。並且身體上沒有病痛苦惱,心裏頭沒有貪愛這個世界的意思,也沒有舍不得離開這個世界的意思。念頭一些不顛顛倒倒,很安安定定的,像參禅的人,入了定一樣的(這兩句,在下邊一段解釋裏頭,會詳細講明白的)。阿彌陀佛,同了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還有許多的菩薩、羅漢等,手裏頭拿了金臺來迎接我。只消轉一個念頭的時候,就已經在蓮華裏頭,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去了。蓮華一開,就能夠見到佛,就能夠聽到佛的說法。聽到了佛法,登時立刻,本來有的同佛一樣的智慧,也就開發顯現出來了。到了這個時候,仍舊回到我們這個世界上來,度脫許多的衆生,才算滿了我度脫衆生的願了。我現在一心歸依十方同了叁世的許多佛,歸依許多的菩薩,歸依用了大智慧到彼岸的佛法。
[釋]“慈誓”的“誓”字,就是誓願,是發的願心,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個大願心。“攝”字,是收取的意思。“慈誓攝我”一句的意思,就是情願阿彌陀佛,用他慈悲的誓願來收取我,使得我不走到別的路上去。 “大誓海”,是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個誓願。因爲這四十八個大願心,大得了不得,所以拿海來比喻。“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兩句的意思,就是靠了這個念佛的因緣,能夠感應佛的誓願的意思。也就是念了佛,就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意思。 “如入禅定”一句,是說參禅的人,專門定了心,靜坐了參究佛的道理。等到功夫深了,一心一意,沒有一些旁的亂念頭的時候,就是口中的呼吸也沒有了,一坐定了,可以經過許久的時候,差不多像死的一樣,這就叫入定。這裏的“如入禅定”,是比喻心定不散亂的意思。 “金臺”,是蓮華下面的座子,有幾種的分別。上品上生的,是金剛臺。上品中生的,是金臺。品級低下去,就是銀臺了。 “乘”字,就是車子。“佛乘”,就是最上乘的佛法。“佛慧”,就是佛的智慧。我們這些人的智慧,本來是同佛一樣的,因爲被種種的煩惱遮蓋住了,所以智慧就發不出來了,所以就成了凡夫了。現在聽到了佛法,所有的煩惱,一齊破了。本來有的智慧,自然就顯出來了。 十方佛,是就地位方向說的。叁世佛,是就時候說的,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來的時代)叁個時代的佛。“般若”是梵語,就是“智慧”。“波羅蜜”,也是梵語,就是“到彼岸”。合並起來講,就是用了大的智慧,度過了生死海(生死海,是指叁界有生死的,所以叫做生死海),到那邊的岸上去(那邊的岸,是指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不生不死了。這一句,就是說佛法。這末後叁句,就是叁歸依的意思。第一句,是歸依佛。第二句,是歸依法。第叁句,是歸依僧。從頭上“一心歸命”起,一直到“滿菩提願”,都是發願回向的話。既然發了願,就應該要歸依佛、法、僧叁寶,所以末了又加上這叁句。照這個樣子,一篇發願回向的文字,才算完全哩。 這一篇文字,是宋朝時候一位道行很高的大法師,慈雲大師做的。這位大法師,很了不
得的,念佛功夫很深很深的。做了勸人修淨土的書,也很有幾種。他這一篇文字,雖然不很長,但是意思已經說得很圓滿了的。
叁皈依
修行的人,沒有歸托依靠,就覺得心思搖搖動動,沒有靠托了。一定要歸依佛、法、僧叁寶,才可以有著落。所以受叁皈依,是學佛的第一步。回向過後,一定再要念這種叁歸依,一堂功課,才可以算有一個結束,才可以算得圓滿。但是念叁皈依的時候,每念到一段的末一句,就應該拜一拜。等到叁段一齊念完,拜完起來的時候,再問一個訊,就算圓滿了。“問訊”,是出家人的話。“訊”字,同“問”字一樣的意思。問訊的樣子,同在家人作揖差不多的,先把兩手合攏來,放在胸前,再放下去,到膝蓋地方,再拱手上來,到眉心地方,所以叫做問訊,是取問候的意思,也就是顯明白恭敬的意思。
自歸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解]自己歸依了佛,應該要發願,盼望衆生,大家明白佛的大道理,發出最高的道心來。
[釋]修行的人,不獨是自己顧自己,一定要顧到衆生,才可以算是發菩薩心,發大乘心。所以要發大願心,盼望衆生大家都明白佛的大道理。 “體解”的“體”字,是體貼到的意思,就是明白的意思。“大道”,就是佛的道理。“無上心”,就是大慈大悲的佛心,度脫衆生的心。
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解]自己歸依了佛法,應該要發願心,盼望衆生,大家的知識,都能夠進到佛經的深固幽遠、最奧妙的道理裏頭去(道理不是粗淺的,所以叫深。佛法不可以破壞的,所以叫固,有堅固的意思在裏頭。秘密的真理,不容易明白的,所以叫幽。沒有窮盡的,所以叫遠。奧,是深奧。妙,是極好)。使得大衆的智慧,像海一樣的大,一樣的深。
[釋]“經藏”,就是佛經,所說的都是佛法。既然歸依了佛法,就應該一心一意的在佛法裏頭用功。“深入”兩個字,就是認真用功,自己的心,同了佛經上所說深妙的道理,都覺得相合,沒有一些抵觸的意思。既然心能夠同佛經上深妙的道理相合,那末自然智慧一天增長一天,直像海一樣的大,一樣的深了。
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
[解]自己歸依了僧,應該要發願心,盼望衆生,大家都做大法師,許多的出家人都歸他管理,並且大家都和合在一塊兒,一些沒有妨礙。
[釋]“統”字,是總共的意思。“理”字,是管理的意思。譬如做了寺院裏頭的方丈,那末所有寺院裏頭的出家人,就都歸他管理。現在既經歸依了僧,就應該盼望衆生,大家將來都能夠做大方丈,或是做大法師。所有出家的人,一齊都歸他管理。並且大家都是很和氣的,合在一塊兒,你不礙我,我不礙你。
和南聖衆。
[解]“和南”兩個字,就是頂禮(先把兩手合攏來,放在胸前。再把右手移開,慢慢的向下,身體也慢慢的彎下去。右手按著了地,再把左手也按著了地,頭便在那兩手的中間,叩至地上。再把兩手分開來,放在頭的左右兩邊,慢慢的翻轉來,手掌向上稍停一刻。手再翻回來,按著地上,把身體慢慢的起來。仍舊把兩手合攏來,放在胸前,再照前面所說的樣子拜下去。這個叫做頂禮,也叫頭面接足禮。因爲頭著了地,兩手分開,放在頭的左右兩邊,是接住佛的兩足的意思,所以叫接足。這種禮拜,是最恭敬的),顯出恭敬的意思來。“聖衆”,是許多的聖人,所有一切的菩薩、羅漢,都包括在裏頭。起初先拜佛,中間念經,末後拜一切菩薩,同了賢聖的僧人。可以顯出從起初到末了,總是敬禮叁寶的意思。
[釋]這一句,實在並不在叁皈依正文裏頭的。念叁皈依的大衆,只要念到“一切無礙”,就完了。這一句,是應該敲磬子的人唱的,是叫各人一齊頂禮菩薩、羅漢,同了一切賢聖僧。拜叁拜,就算功課完了,各人都可以退了。
《日常修行方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