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第叁十四章 文殊長偈作答 擇出耳根最勝
內容提要:
二十五聖各說了圓通的初心方便,文殊菩薩在偈中擇出觀世音說的最勝。爲救末劫諸衆生,發心求學出世法,欲得成就涅槃心,觀世音法最適宜。
原文
爾時,世尊于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
彼諸如來亦于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是諸大衆,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叁昧。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梵呗詠歌自然敷奏。
(孤山曰:寶光交照,表自他之理互融。林木演音,顯依正之性不二。溫陵曰:前說圓通之法,此顯圓通之瑞。諸佛五體同放寶光者,表證性明極,則寶覺圓融,全體發現也。互相灌頂者,爲頂圓極之相,表諸佛證性圓極,若此會中菩薩羅漢即二絲四生活費之俦,佛光亦灌其頂者,印其修證等無優劣也。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者,圓通既現前,則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副色,無非悟入之處,無非圓通之理也。大衆普獲金剛叁昧者,因此皆能批惑障悟圓通也。天雨寶花、空現寶色、地隱山河、界含塵刹,表證圓通性,則無作妙行自然人披,寶明空覺自然發現,有爲習漏當不複生,衆塵廓然無複隔越也。梵呗詠歌自然敷奏者能使法界用離衆苦,常得綿樂也。聖人所演圓通法門奧旨妙利,詳悉若此,故衆瑞詳而應之。)
白話解
這時,世尊在獅子座上,從五體放出寶光,直到遠方,灌十方無數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之頂。
遠方如來亦從五體同放寶光,這些寶光從微塵數方向來,回聚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之頂。
森林、池沼,同時演奏妙音。寶光映照,交織如寶絲網。會中的大衆,都贊歎從所未見,大家都得成就金剛叁昧。即時,只見紛紛花雨,青黃赤白的百寶蓮花,從天飄然而下。十方虛空成七寶色,這娑婆世界的大地山河頓時不見了,只見得十方微塵數國土合成一界,梵呗詠歌,自然敷奏。
原文
于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衆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白話解
于是,佛對文殊師利法王子說:“你看,現在這些無學大菩薩及阿羅漢,他們各自說了最初成道的方便法門,都說修習真實圓通。看來,他們的修行並無優劣前後之別。我希望阿難開悟,這二十五種方便法門,哪一種對阿難最合適?我入滅後,叁界中衆生,欲入菩薩乘,求無上道,從哪一種方便法門入手,易于成就?”
原文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衆生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 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 況複諸叁有 歸元性無二 方便有多門
白話解
文殊師利法王子聽到佛陀指名要他回答,奉佛慈旨,即從座起身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言:
覺海之性本澄圓 澄圓正覺真元妙 本性照真亦照妄 依妄立形真性亡
迷妄之性見虛空 依空立有成世界 妄想積聚成國土 妄知妄覺是衆生
大覺之中生空想 猶如大海發浮漚 無數有漏之國土 依空對待有所生
浮漚寂滅空本無 何況叁有不銷亡 衆性歸元本無二 修行方便有多門
原文
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 初心入叁味 遲速不同倫
色想結成塵 精了不能徹 如何不明徹 于是獲圓通
音聲雜語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雲何獲圓通
香以合中知 離則元無有 不恒其所覺 雲何獲圓通
白話解
聖性門門通大道 順觀逆觀皆方便 叁昧初心無高下 成道遲速有不同
諸色妄想結成塵 欲求精了難澄澈 依色入門塵障目 初機如何得圓通
音聲雜有語言義但依名句難入義 所聞之聲非一切 初機如何得圓通
香氣只從合中知 若然離塵無所有 並非時時覺香氣初機如何得圓通
原文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時有 其覺不恒一 雲何獲圓通
觸以所觸明 無所不明觸 合離性非定 雲何獲圓通
法稱爲內塵 憑塵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 雲何獲圓通
見性雖洞然 明前不明後 四維虧一半 雲何獲圓通
白話解
味性並非自然有 舌嘗之時才能辨 甜苦濃淡不恒一 初機如何得圓通
觸性有覺不離所 無所觸時無所明 或合或離性無定 初機如何得圓通
法塵無表稱內塵 前塵影事心所緣 能緣所緣非遍涉 初機如何得圓通
眼見雖然能洞察 但是見前不見後 觀察四維缺一半 初機如何得圓通
原文
鼻息出入通 現前無交氣 支離匪涉入 雲何獲圓通
舌非入無端 因味生覺了 味亡了無有 雲何獲圓通
身與所觸同 各非圓覺觀 涯量不冥會 雲何獲圓通
知根雜亂思 湛了終無見 想念不可脫 雲何獲圓通
白話解
鼻息出入雖通透 呼吸停中無出入 中交無息叁缺一 初機如何得圓通
舌入無端不生覺因諸味性才有覺 若離味塵無所有 初機如何得圓通
身覺只緣合與離 合時知觸離時無 無涯衆物與身離 初機如何得圓通
意根常生雜亂想 湛然寂淨終無見 妄想妄念不解脫初機如何得圓通
原文
識見雜叁和1 诘本稱非相 自體先無定 雲何獲圓通
心聞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雲何獲圓通
鼻想本權機 只令攝心住 住成心所住 雲何獲圓通
說法弄音文 開悟先成者 名句非無漏 雲何獲圓通
【注】
1 識見雜叁和 此句“識見”,指眼識。眼識以見性、色塵、明暗叁事爲緣。見性,即眼根之功能;色塵、明暗,即眼根所對之境。
白話解
眼識叁緣和合生诘其本元無實相 叁緣自體無定處 初機如何得圓通
以心聞法照十方 此是大因有大力 一般初心入不得 初機如何得圓通
鼻端觀白權宜設只令從此攝心住 住心著相恐成妄 初機如何得圓通
語言說法弄音文 此是先成化後學 名句非是無漏法 初機如何得圓通
原文
持犯但束身 非身無所束 元非遍一切 雲何獲圓通
神通本宿因 何關法分別 念緣非離物 雲何獲圓通
若以地性觀 堅礙非通達 有爲非聖性 雲何獲圓通
若以水性觀 想念非真實 如如非覺觀 雲何獲圓通
白話解
恪守戒律惟束身 邪妄之心實難束 威儀細行難周遍 初機如何得圓通
目連神通因宿習 與入圓通不相關 有念有緣不離物 初機如何得圓通
若觀地性作入門 地性堅礙不通達 作意有爲非聖性 初機如何得圓通
若觀水性作入門 想念見水非真實 如如不靠觀想成 初機如何得圓通
原文
若以火性觀 厭有非真離 非初心方便 雲何獲圓通
若以風性觀 動寂非無對 對非無上覺 雲何獲圓通
若以空性觀 昏鈍先非覺 無覺異菩提 雲何獲圓通
若以識性觀 觀識非常住 存心乃虛妄 雲何獲圓通
白話解
若觀火性作入門 厭有之心非真離 初心未離非方便 初機如何得圓通
若觀風性作入門動寂本來相對立 有對不得無上覺 初機如何得圓通
若觀空性作入門 昏鈍頑空不成覺 無覺不得稱菩提 初機如何得圓通
若觀識性作入門心中識性非常住 存心作意皆虛妄 初機如何得圓通
原文
諸行是無常 念性元生滅 因果今殊感 雲何獲圓通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1
欲取叁摩提 實以聞中入 離苦得解脫 良哉觀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 無畏施衆生
【注】
1 清淨在音聞 跟隨釋迦牟尼修行得成聲聞阿羅漢的弟子,都是緣佛的音聲開示四谛悟入圓通的,所以文殊菩薩推崇“初心方便在音聞”,擇出觀世音從耳根入手、觀聞亡聞、耳根清淨爲最勝。
白話解
世間諸行皆無常 念佛之心有生滅因生滅心求正果 初機如何得圓通
我今直心對佛言 世尊出此娑婆界 最易圓通真教體 初心清淨在音聞
欲得清淨叁摩提 當以音聞作入門 解脫衆生諸苦厄 良哉大悲觀世音
曆經無量春與秋 遍入無數之佛國修成妙力大自在 無畏功德施衆生
原文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甯 出世獲常住
我今啓如來 如觀音所說
譬如人靜居 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 此則圓真實
目非觀障外 口鼻亦複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 遐迩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 是則通真實
白話解
勝妙之音觀世音 神奇梵音海潮音 應音救世悉安甯 出世常住如來地
我今啓禀佛如來正如觀世音所說
譬如有人居靜所 十方界上都擊鼓 十處鼓聲一時聞可知耳根實周圓
眼前有障看不見口鼻覺知並不全 身觸只在合時知 心念紛雜理常亂
耳根隔牆聽音響無論遠近俱可聞 其余五根觀不全 耳根圓通是真實
原文
音聲性動靜 聞中爲有無 無聲號無聞 非實聞無性
聲無既無滅 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
《楞嚴經白話解卷第十二 第叁十四章 文殊長偈作答 擇出耳根最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