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妙明真心 見性無還
內容提要:
所緣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見性沒有本因。世間衆生無始以來,誤認見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遷,爲物所轉。如果不爲物轉,心能轉物,便同于如來
原文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
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爲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白話解
阿難蒙佛悲心示誨,自感慚愧,悲痛流淚,兩手胸前交叉對佛說:
“我今聞佛圓妙法音,悟得妙明心性本來就圓滿常住。不過,我認爲還是由于我以瞻仰之心緣佛音聲,才有所悟,未敢認爲我已得這本自妙明的心地,願佛哀憫,再作詳細宣示,拔我疑根,令得圓滿,歸無上道。”
原文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複觀指以爲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爲明月故。豈唯亡指。亦複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爲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
汝亦如是。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爲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爲亭主。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
白話解
佛告訴阿難:“你還是用攀緣心聽法,聽到的法,又成了所緣的相,這樣得不到我所說法的真實義。譬如有人指著月亮給別人看,那個被告知要看月亮的人,盯著指月人的手指,以爲指月人的手指是月亮。這個人豈止不識月亮,也不識手指;月在明處,指在暗處,此人把指認作月,豈止不識手指,亦複分不出明暗。爲什麼呢?這人把手指當成了明月,什麼是明,什麼是暗,分不出來。
你也是這樣。如果把對我說法聲音的分別性認作你的心性,你的妙明本性,應當離了音聲的分別之後,還有分別性。
譬如客人寄宿旅店,只是暫時居住,不會在旅店常住。而旅店主人是不會離開旅店的。
你的心性也一樣,如果是你的真心,是無所去的。
原文
雲何離聲無分別性?
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爲冥谛。
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1,雲何爲主。
【注】
1 各有所還這分別性,即常人通過思維以判斷分別事物的功能,由此産生前六識,這前六識名爲分別事識。各有所還的“還”,指還歸所生之處,即還于所緣的客塵。
白話解
爲什麼離了聲音,沒有分別性?
有無分別性,不但對聲音如此,觀我的容貌,離色亦無分別性。乃至離一切能緣所緣,都無分別性。究竟非色非空。末伽黎等外道師無法明白這些奧妙,便提出虛妄的冥谛論調。
離了客塵,便都沒有什麼分別性了。心性各有所還時,怎能算是主人?”
原文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雲何無還。惟垂哀愍,爲我宣說。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1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2,非是月影。
汝應谛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3。
【注】
1 見精見精,即視覺功能,包括能見、所見,指能見之性緣所緣之境生起的分別性。
2 第二個月 因捏目成勞或眼患翳障,會見兩個月,這第二月非本來的真月,又不離真月。
3 無所還地這裏說見性無還。見性,指無分別的本自妙明的真實見性,離一切色塵,離一切因緣,當然還不到任何處所。
白話解
阿難說:“如果我的心性是各有所還的,那麼如來說本自妙明的心性應是無所還的了。怎麼無所還?希望如來垂哀憫心,爲我宣說。”
佛告訴阿難:“你見到我,你的見精明元。這見精,雖然不是妙明真心,但它像是第二個月,不是月影。
你用心聽著,我今爲你開示,分別你的心性還于何處,爲什麼見性無還。
原文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耀。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複昏暗。戶牖之隙,則複見通。牆宇之間,則複觀壅
分別之處,則複見緣1。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則纡昏塵。澄霁斂氛,又觀清淨。
【注】
1 分別之處,則複見緣緣,包括能緣所緣,緣客塵生起的分別性,客塵便是所緣。
白話解
阿難,這大講堂,廳口朝東開,太陽從東邊升起,便見到光明。在黑月半夜,雲遮霧障之時,便見到黑暗。有了牆壁,便有堵塞,把裏邊與外邊隔絕了,開了門窗,便又見通透了。
有分別之處,便見所緣之景物。頑空之中,一切都空空如也。一片迷濛之中,遍處彌漫著昏塵。雲消霧散之時,又見清明景象。。
原文
阿難:汝鹹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1。雲何本因?
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
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郁孛還塵。清明還霁。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
【注】
1 本所因處 因,亦是緣,因緣中最根本的條件,稱爲本因。
白話解
阿難,你看我舉出這種種變化之相,我把它們各各還于其本因。還于什麼本因?
阿難,上述種種變化,明還于太陽,因爲沒有太陽就沒有光明,光明的本因在于太陽,所以明還太陽。
黑暗還于月黑之夜,堵塞還于牆壁,通透還于門窗,所緣還于分別,頑虛還于空,迷濛還于昏塵,清明還于雲消霧散。世間一切現象,都可還其本因。
原文
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
若還于明,則不明時,無複見暗。
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白話解
至于你對上述八種現象的見性,可以還到哪裏去?有什麼道理?
如果把見性還于明,那麼,在黑月的夜晚,你將不能見到暗。
明和暗等等有分別性的事物,都有所還,而見性沒有分別性,所以無處可還。
有所還處的,都不是你的見性。那無處可還的,不是你的見性,還會是什麼呢?
可知你的心性,本來就是妙明清淨的,只因喪失了這本來妙明清淨的真心,才在生滅中輪回,漂流沈溺。所以,如來說太可憐了。”
原文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于初禅,得無障礙。
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1。諸菩薩等…
《楞嚴經白話解卷第叁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見性無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