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衆生洞視,不過分寸。
[注]
1 庵摩羅果 梵文Amara的音譯,又譯阿摩勒果。是産于印度的一種通體透明的水果。
白話解
阿難說:“我今雖然懂得見性無還了,但是怎見得這就是我的真性?”
佛告訴阿難:“我問你,你離無漏清淨還差得很遠,只是依靠佛的神力,在初禅中得無障礙。
阿那律雖然失明,但他觀察世界卻似看掌上的庵摩羅果一樣清楚。諸菩薩能見百千界十方如來,能遍觀窮盡微塵數的清淨國土。而世間衆生,卻是目光短淺,不過分寸。
原文
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1。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
汝應于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于見中,誰是我體,誰爲物象。
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2,周遍谛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鹹物非汝。
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複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注】
1 四天王所住宮殿 佛說阿難在禅定中未得無漏清淨,接下來說到四天王所居之處,說的是禅話。小乘法把在欲界修行比喻爲登須彌山,欲界天的第一層天就是四天王天,在須彌山腰。四天王分管東南西北,爲佛教的護法神。名號分別是持國、增長、廣目、多聞。實即是象征持身清淨、善法增長、善見、多聞的代表。這裏說的“四天王所居之處”,指在禅定中可能見到的世界以及我們所見到的世界。
2 七金山須彌山頂是欲界第二層天,名忉利天,在四王天與忉利天之間,是七金山,遍山奇珍異寶。過得七金山,才能登忉利天。山中七寶,諸經所說大同小異。《般若經》說七寶是金、銀、琉璃、砗磲(産于天竺的玉石)、瑪瑙、琥珀、珊瑚。
白話解
阿難,我同你試觀四天王所居住的宮殿,水上、地下、空中,種種形象,雖然有昏暗或明亮的分別,但這些都是塵緣分別影事在你心中留下的障礙。
你應對此分清誰是主,誰是客。我現在帶你進行揀擇,哪個是自己心體,哪些是客觀物像。
阿難,放眼看去,日宮、月宮,都是物,不是你的見性。到七金山,此山遍地寶光,也是物,不是你的見性。繼續觀察,空中雲騰鳥飛,風動塵揚,地上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這些都是物,不是你的見性。
阿難,遠近物象之性,雖有千差萬別;以你妙明的見精觀察,可見到各各相貌不同。而你的見性,卻始終都是同一個見性,這個妙明的見精,即是你的見性。
原文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若同見者,名爲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雲何非汝?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則汝與我,並諸世間,不成安立。
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遍,非汝而誰?雲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白話解
如果見性是所見之物,那麼,你應能見到我的的見性。如果你能像見物那樣見到我的見性,當我“不見”時,爲何你不能見到我“不見”之處?
如果你能見到我“不見”之處,自然不是我那個所“不見”之相。
原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余。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遍娑婆國1。退歸精舍,只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檐庑。
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爲複此見縮大爲小。爲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爲我敷演。
【注】
1娑婆國 梵文Saba,音譯娑婆,亦譯娑婆诃。娑婆國,指我們生活的這個要忍受諸多煩惱的世界。
白話解
阿難對佛說:“世尊!如果這見性確實是我的真性,我與如來觀察四天王寶殿,觀日月宮,遍娑婆國,都周遍圓明。可是,當回到精舍裏面,是僧衆靜心修行的處所。在靜室和廳堂裏,只能見到屋檐棟樑。
世尊!這見性的本體,本來周遍一世界,而今在這廳堂中,這見性只能充滿一室,是這見性之體縮小了呢還是被牆壁隔斷了呢?我不知真實義所在,願世尊以大慈悲心,爲我敷演。”
原文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
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複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爲複定方,爲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雲何爲在?
白話解
佛告訴阿難:“無論大小內外,你所見的一切世間所造之業,都緣客塵而生,見性本身不會張大或縮小。
譬如一只方形的容器,可見到其中有一個方形的空間。我問你,空間是否一定是方的?如果說它一定是方的,則在圓形容器中的空間不應是圓的。如果說不一定,在方形容器中應當沒有方的空間。你說不知真實義所在,這就是真實義。還問什麼真實義所在
原文
阿難:若複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于日面。
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爲小窦,甯無續迹。
是義不然。一切衆生,從無始來,迷己爲物,失于本心,爲物所轉。故于是中,觀大觀小。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1,身心圓明,不動道場。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注】
1 則同如來 如同本來面目,便是如來。用無分別智觀察事物,便有可能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能達到這種境界,便說是同于如來,可稱爲如來佛。
白話解
阿難,容器有方圓,虛空無方圓,只有方的容器才見方的空間。不應問方的虛空在哪裏。
你問,入到室內,見性是否縮小了。你想想,你仰觀太陽,見性是否從你身邊擴張到太陽那裏去了?
你說牆壁把見性阻斷了,如果把牆壁鑿穿一個洞,是不是又把見性接續上了?
說見性大小,說見性斷了,都不對。世間衆生無始以來,誤認自己的見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遷,爲物所轉,便有見性張大縮小之說。
如果不爲物轉,心能轉物,便同于如來。身心圓明,安坐不動道場。于一毛端能遍包含十方國土。”
《楞嚴經白話解卷第叁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見性無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