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三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P2

  ..续本文上一页,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注]

  

1 庵摩 梵文Amara的音译,又译阿摩勒果。是产于印度的一种通体透明的水果。

  

白话

  

阿难说:“我今虽然懂得见性无还了,但是怎见得这就是我的真性?”

  

佛告诉阿难:“我问你,你离无漏清净还差得很远,只是依靠佛的神力,在初禅中得无障碍。

  

阿那律虽然失明,但他观察世界却似看掌上的庵摩罗果一样清楚。诸菩萨能见百千界十方如来,能遍观穷尽微尘数的清净国土。而世间众生,却是目光短浅,不过分寸。

  

原文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1。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2,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1 四天王所住宫殿 佛说阿难在禅定中未得无漏清净,接下来说到四天王所居之处,说的是禅话。小乘法把在欲界修行比喻为登须弥山,欲界天的第一层天就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腰。四天王分管东南西北,为佛教的护法神。名号分别是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实即是象征持身清净、善法增长、善见、多闻的代表。这里说的“四天王所居之处”,指在禅定中可能见到的世界以及我们所见到的世界。

  

2 七金山须弥山顶是欲界第二层天,名忉利天,在四王天与忉利天之间,是七金山,遍山奇珍异宝。过得七金山,才能登忉利天。山中七宝,诸经所说大同小异。《般若经》说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产于天竺的玉石)、玛瑙、琥珀、珊瑚。

  

白话

  

阿难,我同你试观四天王所居住的宫殿,水上、地下、空中,种种形象,虽然有昏暗或明亮的分别,但这些都是尘缘分别影事在你心中留下的障碍。

  

你应对此分清谁是主,谁是客。我现在带你进行拣择,哪个是自己心体,哪些是客观物像。

  

阿难,放眼看去,日宫、月宫,都是物,不是你的见性。到七金山,此山遍地宝光,也是物,不是你的见性。继续观察,空中云腾鸟飞,风动尘扬,地上树木山川,草芥人畜,这些都是物,不是你的见性。

  

阿难,远近物象之性,虽有千差万别;以你妙明的见精观察,可见到各各相貌不同。而你的见性,却始终都是同一个见性,这个妙明的见精,即是你的见性。

  

原文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白话

  

如果见性是所见之物,那么,你应能见到我的的见性。如果你能像见物那样见到我的见性,当我“不见”时,为何你不能见到我“不见”之处?

  

如果你能见到我“不见”之处,自然不是我那个所“不见”之相。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1。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

  

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娑婆 梵文Saba,音译娑婆,亦译娑婆诃。娑婆国,指我们生活的这个要忍受诸多烦恼的世界。

  

白话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果这见性确实是我的真性,我与如来观察四天王宝殿,观日月宫,遍娑婆国,都周遍圆明。可是,当回到精舍里面,是僧众静心修行的处所。在静室和厅堂里,只能见到屋檐栋樑。

  

世尊!这见性的本体,本来周遍一世界,而今在这厅堂中,这见性只能充满一室,是这见性之体缩小了呢还是被墙壁隔断了呢?我不知真实义所在,愿世尊以大慈悲心,为我敷演。”

  

原文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白话

  

佛告诉阿难:“无论大小内外,你所见的一切世间所造之业,都缘客尘而生,见性本身不会张大或缩小。

  

譬如一只方形的容器,可见到其中有一个方形的空间。我问你,空间是否一定是方的?如果说它一定是方的,则在圆形容器中的空间不应是圆的。如果说不一定,在方形容器中应当没有方的空间。你说不知真实义所在,这就是真实义。还问什么真实义所在

  

原文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

  

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

  

是义不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1,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则同如 如同本来面目,便是如来。用无分别智观察事物,便有可能见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能达到这种境界,便说是同于如来,可称为如来佛。

  

白话

  

阿难,容器有方圆,虚空无方圆,只有方的容器才见方的空间。不应问方的虚空在哪里。

  

你问,入到室内,见性是否缩小了。你想想,你仰观太阳,见性是否从你身边扩张到太阳那里去了?

  

你说墙壁把见性阻断了,如果把墙壁凿穿一个洞,是不是又把见性接续上了?

  

说见性大小,说见性断了,都不对。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自己的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便有见性张大缩小之说。

  

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身心圆明,安坐不动道场。于一毛端能遍包含十方国土。”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三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