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三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

  

第七章 妙明心 性无

  

内容提要:

  

所缘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见性没有本因。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

  

原文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

  

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白话

  

阿难蒙佛悲心示诲,自感惭愧,悲痛流泪,两手胸前交叉对佛说:

  

“我今闻佛圆妙法音,悟得妙明心性本来就圆满常住。不过,我认为还是由于我以瞻仰之心缘佛音声,才有所悟,未敢认为我已得这本自妙明的心地,愿佛哀悯,再作详细宣示,拔我疑根,令得圆满,归无上道。”

  

原文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

  

白话

  

佛告诉阿难:“你还是用攀缘心听法,听到的法,又成了所缘的相,这样得不到我所说法的真实义。譬如有人指着月亮给别人看,那个被告知要看月亮的人,盯着指月人的手指,以为指月人的手指是月亮。这个人岂止不识月亮,也不识手指;月在明处,指在暗处,此人把指认作月,岂止不识手指,亦复分不出明暗。为什么呢?这人把手指当成了明月,什么是明,什么是暗,分不出来。

  

你也是这样。如果把对我说法声音的分别性认作你的心性,你的妙明本性,应当离了音声的分别之后,还有分别性。

  

譬如客人寄宿旅店,只是暂时居住,不会在旅店常住。而旅店主人是不会离开旅店的。

  

你的心性也一样,如果是你的真心,是无所去的。

  

原文

  

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1,云何为主。

  

  

1 各有所这分别性,即常人通过思维以判断分别事物的功能,由此产生前六识,这前六识名为分别事识。各有所还的“还”,指还归所生之处,即还于所缘的客尘。

  

白话

  

为什么离了声音,没有分别性?

  

有无分别性,不但对声音如此,观我的容貌,离色亦无分别性。乃至离一切能缘所缘,都无分别性。究竟非色非空。末伽黎等外道师无法明白这些奥妙,便提出虚妄的冥谛论调。

  

离了客尘,便都没有什么分别性了。心性各有所还时,怎能算是主人?”

  

原文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1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2,非是月影。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3。

  

  

1 见精,即视觉功能,包括能见、所见,指能见之性缘所缘之境生起的分别性。

  

2 第二 因捏目成劳或眼患翳障,会见两个月,这第二月非本来的真月,又不离真月。

  

3 无所还地这里说见性无还。见性,指无分别的本自妙明的真实见性,离一切色尘,离一切因缘,当然还不到任何处所。

  

白话

  

阿难说:“如果我的心性是各有所还的,那么如来说本自妙明的心性应是无所还的了。怎么无所还?希望如来垂哀悯心,为我宣说。”

  

佛告诉阿难:“你见到我,你的见精明元。这见精,虽然不是妙明真心,但它像是第二个月,不是月影。

  

你用心听着,我今为你开示,分别你的心性还于何处,为什么见性无还。

  

原文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1。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1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缘,包括能缘所缘,缘客尘生起的分别性,客尘便是所缘。

  

白话

  

阿难,这大讲堂,厅口朝东开,太阳从东边升起,便见到光明。在黑月半夜,云遮雾障之时,便见到黑暗。有了墙壁,便有堵塞,把里边与外边隔绝了,开了门窗,便又见通透了。

  

有分别之处,便见所缘之景物。顽空之中,一切都空空如也。一片迷濛之中,遍处弥漫着昏尘。云消雾散之时,又见清明景象。。

  

原文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1。云何本因?

  

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

  

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1 本所因处 因,亦是缘,因缘中最根本的条件,称为本因。

  

白话

  

阿难,你看我举出这种种变化之相,我把它们各各还于其本因。还于什么本因?

  

阿难,上述种种变化,明还于太阳,因为没有太阳就没有光明,光明的本因在于太阳,所以明还太阳。

  

黑暗还于月黑之夜,堵塞还于墙壁,通透还于门窗,所缘还于分别,顽虚还于空,迷濛还于昏尘,清明还于云消雾散。世间一切现象,都可还其本因。

  

原文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

  

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

  

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白话

  

至于你对上述八种现象的见性,可以还到哪里去?有什么道理?

  

如果把见性还于明,那么,在黑月的夜晚,你将不能见到暗。

  

明和暗等等有分别性的事物,都有所还,而见性没有分别性,所以无处可还。

  

有所还处的,都不是你的见性。那无处可还的,不是你的见性,还会是什么呢?

  

可知你的心性,本来就是妙明清净的,只因丧失了这本来妙明清净的真心,才在生灭中轮回,漂流沉溺。所以,如来说太可怜了。”

  

原文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

  

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1。诸菩萨等…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三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