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白話解 前言

  

楞嚴經白話解

前言

一 《楞嚴經》內容簡介

  《楞嚴經》是禅宗寶典。

  《楞嚴經》是修學禅法的指南。

  《楞嚴經》融會小乘和大乘,攝小歸大,包含了佛教理論和實踐的精華。

  《楞嚴經》紐合古代中國和印度的文化和哲學思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資料。

  此經以阿難陷于淫席,幾毀戒體爲因由,釋迦牟尼對阿難及未得阿羅漢的聲聞僧說叁摩提正修行路,引小乘入大乘。法會聽衆中,除隨佛出家的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外,還有功德完滿的大菩薩,亦有未離世間欲的善男信女及鬼王、龍神、修羅、天王、天子等衆。

  爲使不同層次的會衆能隨類各得解,都能有所獲益,所以本經所說,包含世間法、出世間法、和出世間上上法,而以出世間上上法統攝一切法。建壇誦咒、六道輪回屬世間法,十心、十地、十住、十行、十回向、屬出世間法,菩薩十地、等覺屬出世間上上法。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原來都是世間法,本經把陰、入、處、界及七大都歸于如來藏真如妙性,攝小歸大。

  說理方法,都是在妄想處依妄破妄。本來不思議變的如幻叁摩提事,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事,不可說,說不清,只能借用世間事作比喻,實屬勉強。不過,這也是出于不得已,是無辦法中的一個較爲可行的辦法,是權宜施設的方便法門。因此,學佛的人,必須離筌求魚,離言入義,才有可能窺見最上乘法的一二。

  此經紐合中國和印度的文化和哲學思想,闡述了漢唐時期中國佛教中不同層次及不同宗派的觀點,包括世間、出世間和出世間上上法,涉及禅宗、淨土宗、律宗、唯識宗等宗派,對研究佛學者來說,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資料。對修學叁摩提修行路(參禅)的志士仁人來說,更是一部十分寶貴的修行指南。

  釋迦牟尼宣說本經,開宗明義就說:“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未明清淨體性,從而生諸不實妄想,故有生死輪轉。”並明白指出“有叁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由這一門,超出一切,到達妙莊嚴海,這是十方如來必由之路。”

  叁摩提路即是修習禅定的法門。

  沒有禅,便沒有佛法。佛法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大學問。

  佛教最基本的實踐就是修禅。《楞嚴經》從始到終,說的都是修禅的事。

  釋迦牟尼向阿難七處征心,阿難欲尋思量之心在何方所,尋不可得。這時,世尊對阿難指出:“從無始以來直到現在,你認賊爲子,丟失了本來清淨元明之體,所以生滅輪轉。”

  人們爲什麼會生滅輪轉?經文用大量篇幅分析如來藏心,指出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如來藏心能興造一切喜樂煩惱及善惡之業。接著通過答疑,說明“爲何禅定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諸有爲相”、“四大周遍法界,何以互不相克”這兩個禅定境界中特有的、不可思議的問題,明確指出如來藏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這是對待不思議變的、如幻如化的禅境的根本問題。

  接著,釋迦牟尼懇切地對阿難說:“即使你心念十方如來,勤誦十二部經2,能說無量的清淨妙理,如果不艱苦修證,縱得多聞,徒益戲論而已。”

  如何能把染雜的心複歸清淨的心呢?釋迦牟尼指出:必斷殺盜淫,切戒大妄語。不斷淫心,必入魔道;不斷殺心,必入神道;不斷偷心,必落邪道;犯大妄語,斷如來種。這是學佛修行的四重戒。

  至于如何發心,如何證果,釋迦牟尼說了修行五十五階位。爲了警策世人,說了六道。爲了避免修行人誤入魔道,提出要認識止觀魔事,以免認賊爲子。還詳細說了色陰區宇十種幻相,受陰區宇十種魔心,想陰區宇十種天魔,行陰區宇十外道論,識陰區宇十妄立因果。告訴會衆:“這是過去先佛對定慧雙修中微細魔事的透徹分析。你們如果熟識這些禅中的魔境,清除心中塵垢,不落邪見,則所有陰魔、天魔、見魔、全都消滅,摧碎無余;大力鬼神喪膽逃逸;魑魅魍魉無生之理。你們應在菩提路上,精益求精,不迷于外道及二乘的妄想涅槃,趣向無上大涅槃。”

  在五陰區宇中指出的五十種定中魔事,對參禅實踐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警示。如果讀過此經,可保不會陷入邪教歧途而遭王難。

  最後,釋迦牟尼總結五陰的根源在于五種妄想,並對阿難說“應將這五陰的根源對末世衆生傳示明白,讓衆生識其虛妄,厭離妄根,不戀叁界,向大涅槃。”

  

  

傳譯

  元·惟則禅師《大佛頂首楞嚴經會解敘》附臨川沙門克立題寫傳譯經過:

  “昔天臺智者大師聞西域有此經,夙夜西望,願見而未及見也。唐武後長安末,般剌密帝叁藏(天竺僧人)始持梵本自南海至廣州,會宰相房融知南铨在廣,請就製止寺(即今光孝寺),譯出而筆受之。中宗神龍元年乙巳五月二十叁日,經成,謄寫入奏。適朝庭多故,未遑頒行。有神秀禅師入內道場,見所奏本,傳寫歸荊州度門寺。時,慧振法師訪度門而得之,經始傳。天寶十年,西京興福寺惟愨法師複于故相房融家得其筆受之本,始作疏解而廣傳之。”

  

  

二 觀輝自序

  

觀輝自幼與佛有緣,慈母帶我拜觀音菩薩,菩薩給我起名觀輝。

  

  庶祖母是小學校長,又是虔誠的佛教徒,初一、十五燒香、拜佛,齋戒、誦經。

  

  我長大從業,一路在鄉村中小學當教師,1983年,五十叁歲了,調回城裏的中學任教,常去探望庶祖母,見到她訂閱的《法音》雜志,深深吸引了我。我向庶祖母借了1983年第4期回家,對豈予先生的《大乘百法明門論》臆測一文詳細研讀。雖然內容深奧,我未能領會其中奧妙,但是我從此發心,盡量尋找佛教大乘經典,認真學習。我相信,只要我真心向佛,定能得到佛菩薩的保佑,讓我如願以償。

  

我六十歲退休以後,真的是佛菩薩的保佑,在廣州購書中心尋到了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

  

《禅宗七經》,如獲至寶。雖然很難讀,我還是硬著頭皮一篇一篇地啃下去,讀到了最後一篇《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才摸到了一點頭緒。

  

此後又陸續在書店找到了《楞伽經集注》(宋·釋正受集注)、《楞嚴經》(元·惟則會解)、《注維摩诘所說經》(僧肇等注)、《新編佛教辭典》(陳兵編著)。《般若心經譯注集成》(方廣锠編篡)等的影印本。有了這些影印本,爲我閱讀《禅宗七經》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1997年起,我開始把《禅宗七經》翻譯成白話,並做一些注解,算是我的讀書筆記,目的是檢查自己的理解能力,看看自己是否能把握到禅宗經典的一點基本觀點。

  

2001年,我有幸成了重慶佛學院函授高級佛學專業學員,2003年畢業。畢業後,蒙不少名山名刹寄贈刊物法寶,觀輝不勝感激之至。對收到的每一份刊物,我都認真閱讀,不肯錯過。

  

去年,爲了方便做讀書筆記和貯存資料,我買了電腦,我打算把以前對《禅宗七經》作的翻譯和注解都輸入電腦,在輸入的同時修改完善。

  

《楞嚴經白話譯注》是我自己覺得還算過得去的。

  

當前在社會上流傳的一些譯注本和一些教外人士寫的有關佛教內容的文章,常常出現一些誤導學人的觀點。可以肯定作者對佛教有向往之心,才會在這方面下功夫,不過由于作者沒有禅修的實踐體會,而是用世間法類比出世間上上法,用世間的邏輯思維推度如幻叁昧中的不可思議之事,因而進入誤區,不可能契合佛陀的本懷,說出了與大乘佛教完全相違背的觀點。

  

  當前常見的進入誤區的問題是:

  

  一、“萬法唯心”是不是唯心主義?

  

  二、佛陀說的“生死大事”是不是只教人們死後到西天極樂世界?

  

  叁、能不能說 “一切皆空” ?

  

  這叁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這叁個問題也正是學習佛學十分重要的根本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不是只讀一兩本經書、從經書中摘取幾句話就可以解決得了的。要解決問題,必須知行並重。知,即是理入,多讀經典,多親近善知識,才有可能求得理入;行,即是行入,即是親自參與修禅實踐。

  

  關于這叁個問題,觀輝也很難說得清楚,我只能引用幾句佛言祖語做一些簡短的說明:

  

一、“萬法唯心”不是唯心主

  

  請看虛雲和尚答蔣維橋書:

  

  “或雲佛學亦唯心論耳,佛學雖說唯心,然與哲學上之唯心論懸殊。哲學上之唯心論,于心執有,于物執無,釋迦所謂以攀緣心爲自性,執生死妄想,認爲真實者。唯物論者,于物執有,于心執無,釋迦所謂顛倒行事,誤物爲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者。唯神論者,劃分物質實體與神靈實體爲截然不同兩個世界,釋迦所謂惑一心于色身之內,認一漚體爲全潮者。各執偏見,或因近視,認牛之影像爲牛,或以管窺牛,見…

《楞嚴經白話解 前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