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白话解
前言
一 《楞严经》内容简介
《楞严经》是禅宗宝典。
《楞严经》是修学禅法的指南。
《楞严经》融会小乘和大乘,摄小归大,包含了佛教理论和实践的精华。
《楞严经》纽合古代中国和印度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资料。
此经以阿难陷于淫席,几毁戒体为因由,释迦牟尼对阿难及未得阿罗汉的声闻僧说三摩提正修行路,引小乘入大乘。法会听众中,除随佛出家的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外,还有功德完满的大菩萨,亦有未离世间欲的善男信女及鬼王、龙神、修罗、天王、天子等众。
为使不同层次的会众能随类各得解,都能有所获益,所以本经所说,包含世间法、出世间法、和出世间上上法,而以出世间上上法统摄一切法。建坛诵咒、六道轮回属世间法,十心、十地、十住、十行、十回向、属出世间法,菩萨十地、等觉属出世间上上法。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原来都是世间法,本经把阴、入、处、界及七大都归于如来藏真如妙性,摄小归大。
说理方法,都是在妄想处依妄破妄。本来不思议变的如幻三摩提事,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不可说,说不清,只能借用世间事作比喻,实属勉强。不过,这也是出于不得已,是无办法中的一个较为可行的办法,是权宜施设的方便法门。因此,学佛的人,必须离筌求鱼,离言入义,才有可能窥见最上乘法的一二。
此经纽合中国和印度的文化和哲学思想,阐述了汉唐时期中国佛教中不同层次及不同宗派的观点,包括世间、出世间和出世间上上法,涉及禅宗、净土宗、律宗、唯识宗等宗派,对研究佛学者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资料。对修学三摩提修行路(参禅)的志士仁人来说,更是一部十分宝贵的修行指南。
释迦牟尼宣说本经,开宗明义就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未明清净体性,从而生诸不实妄想,故有生死轮转。”并明白指出“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由这一门,超出一切,到达妙庄严海,这是十方如来必由之路。”
三摩提路即是修习禅定的法门。
没有禅,便没有佛法。佛法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大学问。
佛教最基本的实践就是修禅。《楞严经》从始到终,说的都是修禅的事。
释迦牟尼向阿难七处征心,阿难欲寻思量之心在何方所,寻不可得。这时,世尊对阿难指出:“从无始以来直到现在,你认贼为子,丢失了本来清净元明之体,所以生灭轮转。”
人们为什么会生灭轮转?经文用大量篇幅分析如来藏心,指出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如来藏心能兴造一切喜乐烦恼及善恶之业。接着通过答疑,说明“为何禅定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四大周遍法界,何以互不相克”这两个禅定境界中特有的、不可思议的问题,明确指出如来藏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这是对待不思议变的、如幻如化的禅境的根本问题。
接着,释迦牟尼恳切地对阿难说:“即使你心念十方如来,勤诵十二部经2,能说无量的清净妙理,如果不艰苦修证,纵得多闻,徒益戏论而已。”
如何能把染杂的心复归清净的心呢?释迦牟尼指出:必断杀盗淫,切戒大妄语。不断淫心,必入魔道;不断杀心,必入神道;不断偷心,必落邪道;犯大妄语,断如来种。这是学佛修行的四重戒。
至于如何发心,如何证果,释迦牟尼说了修行五十五阶位。为了警策世人,说了六道。为了避免修行人误入魔道,提出要认识止观魔事,以免认贼为子。还详细说了色阴区宇十种幻相,受阴区宇十种魔心,想阴区宇十种天魔,行阴区宇十外道论,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告诉会众:“这是过去先佛对定慧双修中微细魔事的透彻分析。你们如果熟识这些禅中的魔境,清除心中尘垢,不落邪见,则所有阴魔、天魔、见魔、全都消灭,摧碎无余;大力鬼神丧胆逃逸;魑魅魍魉无生之理。你们应在菩提路上,精益求精,不迷于外道及二乘的妄想涅槃,趣向无上大涅槃。”
在五阴区宇中指出的五十种定中魔事,对参禅实践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警示。如果读过此经,可保不会陷入邪教歧途而遭王难。
最后,释迦牟尼总结五阴的根源在于五种妄想,并对阿难说“应将这五阴的根源对末世众生传示明白,让众生识其虚妄,厌离妄根,不恋三界,向大涅槃。”
传译
元·惟则禅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叙》附临川沙门克立题写传译经过:
“昔天台智者大师闻西域有此经,夙夜西望,愿见而未及见也。唐武后长安末,般剌密帝三藏(天竺僧人)始持梵本自南海至广州,会宰相房融知南铨在广,请就制止寺(即今光孝寺),译出而笔受之。中宗神龙元年乙巳五月二十三日,经成,謄写入奏。适朝庭多故,未遑颁行。有神秀禅师入内道场,见所奏本,传写归荆州度门寺。时,慧振法师访度门而得之,经始传。天宝十年,西京兴福寺惟愨法师复于故相房融家得其笔受之本,始作疏解而广传之。”
二 观辉自序
观辉自幼与佛有缘,慈母带我拜观音菩萨,菩萨给我起名观辉。
庶祖母是小学校长,又是虔诚的佛教徒,初一、十五烧香、拜佛,斋戒、诵经。
我长大从业,一路在乡村中小学当教师,1983年,五十三岁了,调回城里的中学任教,常去探望庶祖母,见到她订阅的《法音》杂志,深深吸引了我。我向庶祖母借了1983年第4期回家,对岂予先生的《大乘百法明门论》臆测一文详细研读。虽然内容深奥,我未能领会其中奥妙,但是我从此发心,尽量寻找佛教大乘经典,认真学习。我相信,只要我真心向佛,定能得到佛菩萨的保佑,让我如愿以偿。
我六十岁退休以后,真的是佛菩萨的保佑,在广州购书中心寻到了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
《禅宗七经》,如获至宝。虽然很难读,我还是硬着头皮一篇一篇地啃下去,读到了最后一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才摸到了一点头绪。
此后又陆续在书店找到了《楞伽经集注》(宋·释正受集注)、《楞严经》(元·惟则会解)、《注维摩诘所说经》(僧肇等注)、《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著)。《般若心经译注集成》(方广锠编篡)等的影印本。有了这些影印本,为我阅读《禅宗七经》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1997年起,我开始把《禅宗七经》翻译成白话,并做一些注解,算是我的读书笔记,目的是检查自己的理解能力,看看自己是否能把握到禅宗经典的一点基本观点。
2001年,我有幸成了重庆佛学院函授高级佛学专业学员,2003年毕业。毕业后,蒙不少名山名刹寄赠刊物法宝,观辉不胜感激之至。对收到的每一份刊物,我都认真阅读,不肯错过。
去年,为了方便做读书笔记和贮存资料,我买了电脑,我打算把以前对《禅宗七经》作的翻译和注解都输入电脑,在输入的同时修改完善。
《楞严经白话译注》是我自己觉得还算过得去的。
当前在社会上流传的一些译注本和一些教外人士写的有关佛教内容的文章,常常出现一些误导学人的观点。可以肯定作者对佛教有向往之心,才会在这方面下功夫,不过由于作者没有禅修的实践体会,而是用世间法类比出世间上上法,用世间的逻辑思维推度如幻三昧中的不可思议之事,因而进入误区,不可能契合佛陀的本怀,说出了与大乘佛教完全相违背的观点。
当前常见的进入误区的问题是:
一、“万法唯心”是不是唯心主义?
二、佛陀说的“生死大事”是不是只教人们死后到西天极乐世界?
三、能不能说 “一切皆空” ?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这三个问题也正是学习佛学十分重要的根本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只读一两本经书、从经书中摘取几句话就可以解决得了的。要解决问题,必须知行并重。知,即是理入,多读经典,多亲近善知识,才有可能求得理入;行,即是行入,即是亲自參与修禅实践。
关于这三个问题,观辉也很难说得清楚,我只能引用几句佛言祖语做一些简短的说明:
一、“万法唯心”不是唯心主义。
请看虚云和尚答蒋维桥书:
“或云佛学亦唯心论耳,佛学虽说唯心,然与哲学上之唯心论悬殊。哲学上之唯心论,于心执有,于物执无,释迦所谓以攀缘心为自性,执生死妄想,认为真实者。唯物论者,于物执有,于心执无,释迦所谓颠倒行事,误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者。唯神论者,划分物质实体与神灵实体为截然不同两个世界,释迦所谓惑一心于色身之内,认一沤体为全潮者。各执偏见,或因近视,认牛之影像为牛,或以管窥牛,见…
《楞严经白话解 前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