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牛之角者则认牛角为牛,见牛之头者则认牛头为牛,本无不是,弊在不见真牛全体。佛教则溯本穷源,将真实白牛清楚指出。若因指观牛,未有不见真牛全体者。故欲救唯心唯物论之偏闭,舍佛教莫属。”
《楞严经·卷第七》中,富楼那问佛:“为什么奢摩他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因为在修禅中,常会出现尘缘分别影事的幻相,忽然生出,瞬间即逝。
佛答富楼那:“由于对心中所现诸相妄做分别,便生出妄见,见有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还说了一句“殊不知山河、大地、虚空,无一不是妙明真心中之物。”于是有人抓住这句话,错误地认为佛陀说“万物唯心生”。要知道,佛陀在这里说的“心中物”是指修禅中人们妄心产生的幻相,而不是宇宙中存在的万物万象。佛陀不但没有说宇宙万物唯心生,而且还明确提出了“本住法界”的观点。
在《楞伽经·卷三》中,佛说“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
本住的法界是什么意思?本住的法界是自古以来就自然存在了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修禅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明心见性,求得真如境界。怎么样的境界是真如境界?就是自己的认识真真正正如同本住法界的本来面目。这种境界又名如来地,修行到了如来地,就可以称为如来佛。
二、佛陀说的“生死大事”並不是只教人们死后到西天极乐世界。
在《楞严经·卷第一》中,佛告诉阿难:“缘虚妄的尘缘分别影事形成的妄想,惑乱你的真性。从无始以来直到现在,你认贼为子,丢失了本来清净元明之体,所以生灭轮转。”
佛陀说法的头等大事,便是教修行人从妄想生灭的苦海中获得解脱,度到不生不灭的明心见性的彼岸,就是在这一生,当下从迷转悟,当下明心见性,当下成佛。
太虚大师说:“学佛先从做人起。”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太虚大师非常反感当时佛教流行度鬼的“鬼本位”佛教,说:“若要人死得好,只有生得好;若要作好鬼,只有作好人。所以与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
太虚大师是于民国年间提出人间佛教理念的,与以往的佛教传统相比,似乎是独立于各宗派之外的新生事物,但究其思想内容,并非创新之见,事实上,人生佛教正是对原始佛教的回归。
三、不能说 “一切皆空”。
佛陀为了破除人们对“有见”的执着,在般若类经中说“空法”。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佛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段话说的很明白,是谁在什么情况下照见什么皆“空”?是修行功德完满的的能在如幻三昧中观照自在的菩萨,这菩萨在进入深般若波罗密多的境界中时,是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实现的照见五蕴皆“空”。一般修禅的人坐禅时,满心胡思乱想,想“空”也空不了。
要明白,世间人看世间事,做世间事,是不可能看得空的,也不应该都看成空的。若不然,说一切皆空的人,请他自己试试,做七天什么都不吃不喝,怎么样?如果他说:“没问题,就算死了也空嘛。”那就再请他从面前的墙壁穿过去,证明这墙壁是空的,看他还会怎么说。
佛陀在《楞伽经》中严厉指责固执“空”见的人,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
在《六祖坛经》中,六祖说:“不见一法存己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犹如太空生闪电。此之知见瞥与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便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当今对佛教文化和修禅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如果能够组织一些力量,把禅宗的重要经典翻译成白话,尽量做到比较正确传递佛陀本怀,这对弘扬佛教、续佛慧命,将会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业。
我做白话译注的几条根本原则是:
一、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契合佛陀说本经的本怀,摄小归大,始终不离大乘宗旨。
二、从始至终贯串三摩提妙修行路这条主线,接引修行人发菩提心,艰苦修证,向涅槃城,回向世间,推广人间佛教,普济群生。
三 尽量做到文字通俗一点,让一些有中等文化以上的有心向佛的人能够读得下去。(我的两个妹妹和一个有博士学位的外甥女都是佛教的虔诚信仰着,我常把我的译稿让她们过目,以检验我的文稿能否过得通俗这个关。)
本译注以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三月版、元·惟则会解《楞严经》二十卷为蓝本,分章及标题为译注者所加。为使每章内容完整,其中卷第六首节“意法为缘”移至卷第五·十六章末,卷第十“法因为上”移至卷第九·二十八章末,卷第十七“色阴区宇·第一禅那现境”移至卷第十八·五十三章首节,卷第二十“行阴区宇”末节移至卷第十九·五十六章末。
名为《楞严经白话译注》,其实是不才的读书笔记和心得,或有谬误谤佛之处,恳请大德赐教。
本白话解的的注解,除选用《楞严经》惟则法师会解(影印本)之外,主要引自下列经典:
《楞伽经集注》(宋·释正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注维摩诘所说经》(僧肇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禅宗七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禅宗七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禅宗七经》)
《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著)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
佛历二五四九年(公元二OO五年)岁次乙酉春观辉谨识。
三 附录
(附录一)楞严经影印本出版说明
《楞严经》,或名《大佛顶首楞严经》,全名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一宣说“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之禅修而得名。又称作《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十卷,唐中宗时般剌密帝译,属秘密部经典。
般剌密帝,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于唐神龙元年(七O五)五月二十三日从灌顶部6出一品,即此《楞严》。关于此经传译,并有诸种异说,古自宋以降,辩起真伪而久讼不决,近世复有疑其为中国撰述者。但无论起真伪如何,此经纽合了中印佛学、哲学思想,是一步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楞严经》注本,旧存百余,现行四十余家。兼涵通融者,有元姑苏师子林天如惟则禅师《会解》二十卷,集宋惟愨、弘(江-工+允)、崇节、洪敏、子(王+睿)、智圆、仁岳、晓月、戒环诸家,其中子(王+睿)、戒环属贤首宗,仁岳属天台宗教团体,故其会解,既有助于从不同侧面理解经义,亦可证知各家各派观点之异同。
今据清末常州天宁寺刊本影印。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三月
(附录二)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叙
师子林 沙门 惟则
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纲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
世尊成道以来,五时设化,无非为一大事因缘,求其总摄化机,直指心体,发宣真胜义性,简定真实圆通,使人转物同如来,弹指超无学者,无尚楞严矣!
释其名,则一切事究竟坚固,即所谓彻法底源,无动无坏。而如来密因,菩萨万行,匪不资始乎此,而归极乎此耳。
考其所诠,则谈圆理以明真性,开圆行以示真修。
其性也,体用双彰。其修也,过因一契。原始要终,了义之说也。
良由诸修行人,背真向妄,不成无上菩提。或爱念小乘,得少为足。或欲漏不除,畜闻成过。故阿难以多闻邪染为缘,浚发大教。而世尊首高之曰: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又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斯一经理,行之大本也欤!
由是,破七处攀缘,别二种根本,因见显心,因心显见。虽新见互显,而正显在心。
如以盲人瞩暗,喻见非眼。屈指飞光,验见不动。印观河之非变,比垂手之无遗。辩与八还,择于诸物。非舒非缩,无是无非。使悟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闻见耳。
既悟妄为,尚疑混滥。故有破自然、因缘,示见见之非见。合别业、同分,指见妄之所生。且以一人例多人,以一过例诸国,总显器界、根身,偷工减料一妄耳。
自浅而深,自狭而广,虽多方显妄,而所显惟真。
故又举阴入处界,广及七大,融会入于如来藏性,使斡无我同根,是非一体,妄无自性,全体即真。凡十界依正之相,皆循业发现而已。
既悟即真,尚迷循发,故又大山河大地之难,深穷生死之由。譬虚空不拒诸相发挥,显真妙觉明圆照法界。一多互应,小大相容,即体即用,非俗非真。至于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则藏心绵性,不涉名言矣!
复引照镜狂走,喻妄无因,结责多闻,勤修无漏。通而言之,皆同理也。
理解虽圆,非行莫证。故又明二决定义。初审因地发心,伏断无明,为修行之要。次审烦恼根本,意择圆根,为发行之用。
于是,定六根优劣,令一门深入,击钟喻常,绾巾示结,陈二十五圣所证法门,勑选耳根为初心方便。而又教以摄心轨则,安立道场,遂闻四重律仪,顶光神咒。停而言之皆圆行也。乃至有三增进,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虽谈证位,未尽行因,下二戒业习于七趣情想,防禅定于五阴魔邪。无非行门之事,必期于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始得名为究竟坚固之证也。
然则,依究竟坚固之理,立究竟坚固之行。修究竟坚固之行,证究竟坚固之理。楞严大旨,大抵如是。
是知,教行理三,悉号楞严了义之说,莫此加矣。
科经者,合理行为正宗,离正宗为五分,一见道,二修道,三证果,四结经,五助道。谓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果,此常途之序固尔。究论上根修证,如发明藏性之后,谓不历僧祗获法身。请入华屋之前,谓疑惑消除、心悟实相之类,有岂局于常哉?
大哉教乎!夫欲发真归元、明心见性者,于此宜尽心焉!
然是经无教不收,无机不摄。或言偏意圆,或名同体异,昧劣之士,有所不达。宏经者思,所以达之,从而为之解。
自唐而宋,解者凡十余家,始吾见长水(王+睿)师,孤山圆师,泐潭月师,温陵环师之说,又闻吴兴岳师之并得兴福愨、资中(江-工+允)、真际节、樵岭敏诸师之意,无不大同,惟所见或各从一长,乃不能不小异,遂使行者泣歧,莫辩良导,则不达之患,不在彼而在乎此矣!
今会诸家要解,以通大途。异不公乎众者,节之。异而互通者,互存之。互为激扬者,审其的据而取之。间有隐略乖隔处,则有附己意自为补注。若合殊流而同归于海,故谓之会解。
噫!道本无言,非言不显。佛不得已而言矣。言有不达,道无以明。则诸师之言,亦不容其己也。言既多而不同,去道转远,则会解者,有岂容起自己哉!
解既会矣,庶几览者因会解以知人之言,因人言以知佛之言,佛言知矣,究竟坚固者得矣。曰行,曰理,曰教,曰禅,曰达道,曰慧命,皆剩语矣!况所谓解与会哉!
时至正二年壬午佛成道日,卢陵沙门惟则述于姑苏城中之师子林。
会解所引有
惟愨、弘(江-工+允)、崇节、洪敏、子(王+睿)、智圆、仁岳、晓月、戒环诸家。
《楞严经白话解 前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