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牛之角者則認牛角爲牛,見牛之頭者則認牛頭爲牛,本無不是,弊在不見真牛全體。佛教則溯本窮源,將真實白牛清楚指出。若因指觀牛,未有不見真牛全體者。故欲救唯心唯物論之偏閉,舍佛教莫屬。”
《楞嚴經·卷第七》中,富樓那問佛:“爲什麼奢摩他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諸有爲相,次第遷流,終而複始?”
因爲在修禅中,常會出現塵緣分別影事的幻相,忽然生出,瞬間即逝。
佛答富樓那:“由于對心中所現諸相妄做分別,便生出妄見,見有山河大地諸有爲相,次第遷流,終而複始。”還說了一句“殊不知山河、大地、虛空,無一不是妙明真心中之物。”于是有人抓住這句話,錯誤地認爲佛陀說“萬物唯心生”。要知道,佛陀在這裏說的“心中物”是指修禅中人們妄心産生的幻相,而不是宇宙中存在的萬物萬象。佛陀不但沒有說宇宙萬物唯心生,而且還明確提出了“本住法界”的觀點。
在《楞伽經·卷叁》中,佛說“雲何本住法?謂古先聖道如金銀等性,法界常住。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
本住的法界是什麼意思?本住的法界是自古以來就自然存在了的不以人們意志爲轉移的自然規律。
修禅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明心見性,求得真如境界。怎麼樣的境界是真如境界?就是自己的認識真真正正如同本住法界的本來面目。這種境界又名如來地,修行到了如來地,就可以稱爲如來佛。
二、佛陀說的“生死大事”並不是只教人們死後到西天極樂世界。
在《楞嚴經·卷第一》中,佛告訴阿難:“緣虛妄的塵緣分別影事形成的妄想,惑亂你的真性。從無始以來直到現在,你認賊爲子,丟失了本來清淨元明之體,所以生滅輪轉。”
佛陀說法的頭等大事,便是教修行人從妄想生滅的苦海中獲得解脫,度到不生不滅的明心見性的彼岸,就是在這一生,當下從迷轉悟,當下明心見性,當下成佛。
太虛大師說:“學佛先從做人起。”又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太虛大師非常反感當時佛教流行度鬼的“鬼本位”佛教,說:“若要人死得好,只有生得好;若要作好鬼,只有作好人。所以與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
太虛大師是于民國年間提出人間佛教理念的,與以往的佛教傳統相比,似乎是獨立于各宗派之外的新生事物,但究其思想內容,並非創新之見,事實上,人生佛教正是對原始佛教的回歸。
叁、不能說 “一切皆空”。
佛陀爲了破除人們對“有見”的執著,在般若類經中說“空法”。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佛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這段話說的很明白,是誰在什麼情況下照見什麼皆“空”?是修行功德完滿的的能在如幻叁昧中觀照自在的菩薩,這菩薩在進入深般若波羅密多的境界中時,是在這種特定的情況下實現的照見五蘊皆“空”。一般修禅的人坐禅時,滿心胡思亂想,想“空”也空不了。
要明白,世間人看世間事,做世間事,是不可能看得空的,也不應該都看成空的。若不然,說一切皆空的人,請他自己試試,做七天什麼都不吃不喝,怎麼樣?如果他說:“沒問題,就算死了也空嘛。”那就再請他從面前的牆壁穿過去,證明這牆壁是空的,看他還會怎麼說。
佛陀在《楞伽經》中嚴厲指責固執“空”見的人,說:“甯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
在《六祖壇經》中,六祖說:“不見一法存己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猶如太空生閃電。此之知見瞥與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便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當今對佛教文化和修禅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如果能夠組織一些力量,把禅宗的重要經典翻譯成白話,盡量做到比較正確傳遞佛陀本懷,這對弘揚佛教、續佛慧命,將會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業。
我做白話譯注的幾條根本原則是:
一、盡最大努力,爭取做到契合佛陀說本經的本懷,攝小歸大,始終不離大乘宗旨。
二、從始至終貫串叁摩提妙修行路這條主線,接引修行人發菩提心,艱苦修證,向涅槃城,回向世間,推廣人間佛教,普濟群生。
叁 盡量做到文字通俗一點,讓一些有中等文化以上的有心向佛的人能夠讀得下去。(我的兩個妹妹和一個有博士學位的外甥女都是佛教的虔誠信仰著,我常把我的譯稿讓她們過目,以檢驗我的文稿能否過得通俗這個關。)
本譯注以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叁月版、元·惟則會解《楞嚴經》二十卷爲藍本,分章及標題爲譯注者所加。爲使每章內容完整,其中卷第六首節“意法爲緣”移至卷第五·十六章末,卷第十“法因爲上”移至卷第九·二十八章末,卷第十七“色陰區宇·第一禅那現境”移至卷第十八·五十叁章首節,卷第二十“行陰區宇”末節移至卷第十九·五十六章末。
名爲《楞嚴經白話譯注》,其實是不才的讀書筆記和心得,或有謬誤謗佛之處,懇請大德賜教。
本白話解的的注解,除選用《楞嚴經》惟則法師會解(影印本)之外,主要引自下列經典:
《楞伽經集注》(宋·釋正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注維摩诘所說經》(僧肇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禅宗七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禅宗七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禅宗七經》)
《新編佛教辭典》(陳兵編著)中國世界語出版社出版
佛曆二五四九年(公元二OO五年)歲次乙酉春觀輝謹識。
叁 附錄
(附錄一)楞嚴經影印本出版說明
《楞嚴經》,或名《大佛頂首楞嚴經》,全名爲《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一宣說“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之禅修而得名。又稱作《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十卷,唐中宗時般剌密帝譯,屬秘密部經典。
般剌密帝,中印度人,居廣州製止道。于唐神龍元年(七O五)五月二十叁日從灌頂部6出一品,即此《楞嚴》。關于此經傳譯,並有諸種異說,古自宋以降,辯起真僞而久訟不決,近世複有疑其爲中國撰述者。但無論起真僞如何,此經紐合了中印佛學、哲學思想,是一步思想史的重要文獻。
《楞嚴經》注本,舊存百余,現行四十余家。兼涵通融者,有元姑蘇師子林天如惟則禅師《會解》二十卷,集宋惟愨、弘(江-工+允)、崇節、洪敏、子(王+睿)、智圓、仁嶽、曉月、戒環諸家,其中子(王+睿)、戒環屬賢首宗,仁嶽屬天臺宗教團體,故其會解,既有助于從不同側面理解經義,亦可證知各家各派觀點之異同。
今據清末常州天甯寺刊本影印。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叁月
(附錄二)大佛頂首楞嚴經會解敘
師子林 沙門 惟則
首楞嚴經者,諸佛之慧命,衆生之達道,教綱之宏綱,禅門之要關也。
世尊成道以來,五時設化,無非爲一大事因緣,求其總攝化機,直指心體,發宣真勝義性,簡定真實圓通,使人轉物同如來,彈指超無學者,無尚楞嚴矣!
釋其名,則一切事究竟堅固,即所謂徹法底源,無動無壞。而如來密因,菩薩萬行,匪不資始乎此,而歸極乎此耳。
考其所诠,則談圓理以明真性,開圓行以示真修。
其性也,體用雙彰。其修也,過因一契。原始要終,了義之說也。
良由諸修行人,背真向妄,不成無上菩提。或愛念小乘,得少爲足。或欲漏不除,畜聞成過。故阿難以多聞邪染爲緣,浚發大教。而世尊首高之曰:一切衆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又曰:有叁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斯一經理,行之大本也欤!
由是,破七處攀緣,別二種根本,因見顯心,因心顯見。雖新見互顯,而正顯在心。
如以盲人矚暗,喻見非眼。屈指飛光,驗見不動。印觀河之非變,比垂手之無遺。辯與八還,擇于諸物。非舒非縮,無是無非。使悟淨圓真心,妄爲色空及聞見耳。
既悟妄爲,尚疑混濫。故有破自然、因緣,示見見之非見。合別業、同分,指見妄之所生。且以一人例多人,以一過例諸國,總顯器界、根身,偷工減料一妄耳。
自淺而深,自狹而廣,雖多方顯妄,而所顯惟真。
故又舉陰入處界,廣及七大,融會入于如來藏性,使斡無我同根,是非一體,妄無自性,全體即真。凡十界依正之相,皆循業發現而已。
既悟即真,尚迷循發,故又大山河大地之難,深窮生死之由。譬虛空不拒諸相發揮,顯真妙覺明圓照法界。一多互應,小大相容,即體即用,非俗非真。至于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則藏心綿性,不涉名言矣!
複引照鏡狂走,喻妄無因,結責多聞,勤修無漏。通而言之,皆同理也。
理解雖圓,非行莫證。故又明二決定義。初審因地發心,伏斷無明,爲修行之要。次審煩惱根本,意擇圓根,爲發行之用。
于是,定六根優劣,令一門深入,擊鍾喻常,绾巾示結,陳二十五聖所證法門,勑選耳根爲初心方便。而又教以攝心軌則,安立道場,遂聞四重律儀,頂光神咒。停而言之皆圓行也。乃至有叁增進,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雖談證位,未盡行因,下二戒業習于七趣情想,防禅定于五陰魔邪。無非行門之事,必期于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始得名爲究竟堅固之證也。
然則,依究竟堅固之理,立究竟堅固之行。修究竟堅固之行,證究竟堅固之理。楞嚴大旨,大抵如是。
是知,教行理叁,悉號楞嚴了義之說,莫此加矣。
科經者,合理行爲正宗,離正宗爲五分,一見道,二修道,叁證果,四結經,五助道。謂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果,此常途之序固爾。究論上根修證,如發明藏性之後,謂不曆僧祗獲法身。請入華屋之前,謂疑惑消除、心悟實相之類,有豈局于常哉?
大哉教乎!夫欲發真歸元、明心見性者,于此宜盡心焉!
然是經無教不收,無機不攝。或言偏意圓,或名同體異,昧劣之士,有所不達。宏經者思,所以達之,從而爲之解。
自唐而宋,解者凡十余家,始吾見長水(王+睿)師,孤山圓師,泐潭月師,溫陵環師之說,又聞吳興嶽師之並得興福愨、資中(江-工+允)、真際節、樵嶺敏諸師之意,無不大同,惟所見或各從一長,乃不能不小異,遂使行者泣歧,莫辯良導,則不達之患,不在彼而在乎此矣!
今會諸家要解,以通大途。異不公乎衆者,節之。異而互通者,互存之。互爲激揚者,審其的據而取之。間有隱略乖隔處,則有附己意自爲補注。若合殊流而同歸于海,故謂之會解。
噫!道本無言,非言不顯。佛不得已而言矣。言有不達,道無以明。則諸師之言,亦不容其己也。言既多而不同,去道轉遠,則會解者,有豈容起自己哉!
解既會矣,庶幾覽者因會解以知人之言,因人言以知佛之言,佛言知矣,究竟堅固者得矣。曰行,曰理,曰教,曰禅,曰達道,曰慧命,皆剩語矣!況所謂解與會哉!
時至正二年壬午佛成道日,盧陵沙門惟則述于姑蘇城中之師子林。
會解所引有
惟愨、弘(江-工+允)、崇節、洪敏、子(王+睿)、智圓、仁嶽、曉月、戒環諸家。
《楞嚴經白話解 前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