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的主張和學說在內。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見性這件事情本身並沒有頓和漸之分,只是因爲我們每個人有迷有悟,所以每個人開悟見性的過程有快有慢。頓悟、漸悟是指悟的過程,不是指法本身。像這樣的無上甚深之見性法門,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契入,才能接受,才能信受奉行,而那些心外求法的人是不了能了解的。了解、明白、懂得,就叫“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這是進一步說明說通與心通的關系。說通,可能有千千萬萬的方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但是歸結到理上來,卻只有一個,就是這個見性的法門。我們的本心本性好比一座殿堂,殿堂只有一個,但是可以從東南西北四方的各個門中進來。有句俗話,“條條大道通長安”,現在叫“條條大路通北京”。北京好比是我們的自性本心,條條大路好比是千差萬別的法門。怎麼樣才能使千差萬別的法門都歸結到明心見性上面去呢?那就是要靠智慧的觀照。就是要在煩惱的暗宅中,常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于無余。初步用功,免不了要對治。有一個對象可修,因而就有正有邪、有善有惡。邪包括兩方面,一個是知見上的邪,知見不正確,心外求法,這個屬于觀點上的煩惱,佛教裏叫做“見惑”;一個是習氣上的煩惱,生命內部、生命本身所具有的煩惱,如五欲、貪嗔癡慢疑等,佛教裏邊叫做“思惑”,又叫五鈍使。見惑比較容易被轉變,思惑卻很難拔除。見惑也有五種: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見取見,叫做五利使。五鈍使、五利使是驅趕我們在叁界中生死輪回的力量,所以叫做“使”。柏林寺每天早課都要念回向文,其中有兩句:“十纏十使,造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塵,妄作無邊之罪。”
正,簡單地講,就是般若智慧。講複雜一點,就分爲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文字般若,就是語言文字,有相的,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語言能聽得見,文字能看得見,能夠從文字上去理解,是文字般若。根據文字般若而産生觀照般若,意思是,我們聽法以後,再來對號入座,有毛病,就用方法來對治它們,這就是觀照般若。觀照般若最關鍵的地方,就是要照顧好當下一念,這樣觀照才最有力量。觀照般若就是修行,在修行過程中又不斷用文字來指導,然後就能證得實相般若。實相般若是所證到的境界。你有文字般若,有觀照般若,就是正來了;煩惱除掉了,就是實相般若。。
當我們達到了實相般若,煩惱斷盡了,邪也好,正也好,都沒有用了。因爲把煩惱滅掉了,一切都是圓滿的,所以邪正對你來說都不存在了。邪沒有了,正還有用嗎?所以“邪正俱不用”。正來,文字般若的作用;煩惱除,觀照般若的作用;邪正俱不用,清淨至于無余,實相般若的作用體現出來了。這也就是說通及心通。
說通,有時說是教通,心通則叫宗通。教指的是佛教所有的言說,就是文字般若;宗就是指禅宗,指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對于佛教的理解,應該是由教通達到宗通。教通可以說是一種方便,宗通才是我們的目的。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叁障。這裏進一步闡述自性的意義。菩提就是覺悟,菩提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自性當中,所以叫自性菩提,菩提就是我們本自具足的,如果你起心向心外去求,那就是癡心妄想。淨心就是我們的清淨本性,它並沒有離開妄想和煩惱,如果想在妄心之外再找一個真心,永遠也找不著。這妄心與真心之間,說到究竟,就是一念之差。從佛教的修行來講,就是要逐步地來“轉依”。什麼叫轉依呢?我們在迷失的時候,依靠的是識,以識來作爲我們認識事物的一個判斷,這就往往是錯誤的。在迷的時候,我們依靠識;悟的時候,我們依靠智。由識轉變成智,依智而不依識,所以叫轉依。修行的過程,就是一個轉依的過程。用我們的話來講,就是一個淨化的過程。如果做到依智而不依識,就能脫妄而顯真,轉迷而爲悟。我們轉變過來了,就叁障消除了。叁障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
煩惱是什麼呢?煩惱就是我們生命的盲動力。有了煩惱就會去造業,通過身、口、意表現出來。身造殺、盜、淫,口造妄言、绮語、惡口、兩舌,意造貪、嗔、癡。起惑造業,就是造這十惡業。十惡業轉變過來就是十善業。由惑造業,由業感果,果就是報障。
報障從兩方面來報:一是正報,一是依報。正報就是身心方面的,如生理和心理是不是健全的?有智慧還是沒有智慧?長得好看還是不好看?身體健康還是不健康?這都是正報。就是說,你造的業毫無差誤地感得身心這個果報,所以是正報。正報是由你的個人行爲感受的果報。依報是什麼?依報就是我們生存的環境。生存的環境不是我們個人所能確定的,這是我們大家共同業力所招的果報。依報是共業所感,正報是別業所感。
如果我“正”起來了,有了般若智慧,我們就消除了叁障,就是斷掉了惑,沒有了煩惱。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再者就是用八正道來代替叁惡業,或者說用十善業來代替十惡業。修十善業能感得升天的果報,修八正道能感得出世的果報。叁障最後的果報是墮入叁惡道。修戒定慧、修八正道的果報則是在人天以上。人天還是在世間,人天以上就是出世間。叁障沒有了,轉叁障而爲叁德了。哪叁德呢?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之四 無相頌(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