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一)▪P2

  ..续本文上一页法的主张和学说在内。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见性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顿和渐之分,只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有迷有悟,所以每个人开悟见性的过程有快有慢。顿悟、渐悟是指悟的过程,不是指法本身。像这样的无上甚深之见性法门,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契入,才能接受,才能信受奉行,而那些心外求法的人是不了能了解的。了解、明白、懂得,就叫“悉”。

  

  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这是进一步说明说通与心通的关系。说通,可能有千千万万的方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但是归结到理上来,却只有一个,就是这个见性的法门。我们的本心本性好比一座殿堂,殿堂只有一个,但是可以从东南西北四方的各个门中进来。有句俗话,“条条大道通长安”,现在叫“条条大路通北京”。北京好比是我们的自性本心,条条大路好比是千差万别的法门。怎么样才能使千差万别的法门都归结到明心见性上面去呢?那就是要靠智慧的观照。就是要在烦恼的暗宅中,常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于无余。初步用功,免不了要对治。有一个对象可修,因而就有正有邪、有善有恶。邪包括两方面,一个是知见上的邪,知见不正确,心外求法,这个属于观点上的烦恼,佛教里叫做“见惑”;一个是习气上的烦恼,生命内部、生命本身所具有的烦恼,如五欲、贪嗔痴慢疑等,佛教里边叫做“思惑”,又叫五钝使。见惑比较容易被转变,思惑却很难拔除。见惑也有五种: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叫做五利使。五钝使、五利使是驱赶我们在三界中生死轮回的力量,所以叫做“使”。柏林寺每天早课都要念回向文,其中有两句:“十缠十使,造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尘,妄作无边之罪。”

  

  正,简单地讲,就是般若智慧。讲复杂一点,就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文字般若,就是语言文字,有相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语言能听得见,文字能看得见,能够从文字上去理解,是文字般若。根据文字般若而产生观照般若,意思是,我们听法以后,再来对号入座,有毛病,就用方法来对治它们,这就是观照般若。观照般若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要照顾好当下一念,这样观照才最有力量。观照般若就是修行,在修行过程中又不断用文字来指导,然后就能证得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所证到的境界。你有文字般若,有观照般若,就是正来了;烦恼除掉了,就是实相般若。。

  

  当我们达到了实相般若,烦恼断尽了,邪也好,正也好,都没有用了。因为把烦恼灭掉了,一切都是圆满的,所以邪正对你来说都不存在了。邪没有了,正还有用吗?所以“邪正俱不用”。正来,文字般若的作用;烦恼除,观照般若的作用;邪正俱不用,清净至于无余,实相般若的作用体现出来了。这也就是说通及心通。

  

  说通,有时说是教通,心通则叫宗通。教指的是佛教所有的言说,就是文字般若;宗就是指禅宗,指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对于佛教的理解,应该是由教通达到宗通。教通可以说是一种方便,宗通才是我们的目的。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这里进一步阐述自性的意义。菩提就是觉悟,菩提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自性当中,所以叫自性菩提,菩提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如果你起心向心外去求,那就是痴心妄想。净心就是我们的清净本性,它并没有离开妄想和烦恼,如果想在妄心之外再找一个真心,永远也找不着。这妄心与真心之间,说到究竟,就是一念之差。从佛教的修行来讲,就是要逐步地来“转依”。什么叫转依呢?我们在迷失的时候,依靠的是识,以识来作为我们认识事物的一个判断,这就往往是错误的。在迷的时候,我们依靠识;悟的时候,我们依靠智。由识转变成智,依智而不依识,所以叫转依。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转依的过程。用我们的话来讲,就是一个净化的过程。如果做到依智而不依识,就能脱妄而显真,转迷而为悟。我们转变过来了,就三障消除了。三障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

  

  烦恼是什么呢?烦恼就是我们生命的盲动力。有了烦恼就会去造业,通过身、口、意表现出来。身造杀、盗、淫,口造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造贪、嗔、痴。起惑造业,就是造这十恶业。十恶业转变过来就是十善业。由惑造业,由业感果,果就是报障。

  

  报障从两方面来报:一是正报,一是依报。正报就是身心方面的,如生理和心理是不是健全的?有智慧还是没有智慧?长得好看还是不好看?身体健康还是不健康?这都是正报。就是说,你造的业毫无差误地感得身心这个果报,所以是正报。正报是由你的个人行为感受的果报。依报是什么?依报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生存的环境不是我们个人所能确定的,这是我们大家共同业力所招的果报。依报是共业所感,正报是别业所感。

  

  如果我“正”起来了,有了般若智慧,我们就消除了三障,就是断掉了惑,没有了烦恼。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再者就是用八正道来代替三恶业,或者说用十善业来代替十恶业。修十善业能感得升天的果报,修八正道能感得出世的果报。三障最后的果报是堕入三恶道。修戒定慧、修八正道的果报则是在人天以上。人天还是在世间,人天以上就是出世间。三障没有了,转三障而为三德了。哪三德呢?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