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叁昧(二)

  [經文]

  

  小智小根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于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

  

  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第二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衆流,卻入大海,合爲一體。衆生本性般若之智,亦複如是。

  

  [星雲大師譯文]

  

  小根性小智慧的人聽聞此法,心裏會生起疑惑不信。呢?就好比天龍在閻浮提降下大雨,城市村落都順水漂流,如同漂流的棗葉一樣。如果雨是下在大海中,海水不見增加,也不見減少。

  

  大乘根性、最上乘根性的人,聽聞他人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能領悟理解,知道本性裏面自有般若智慧,這是經常運用智慧觀照所得,而不是假借語言文字而成。

  

  譬如降雨,不是從天而有,原是龍能興雲致雨,讓一切衆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統統蒙受潤澤。百川衆流注入大海中,與海水合一體。衆生本性中般若智慧也是如此。

  

  [淨慧和尚解說]

  

  爲什麼小根性小智的人會心生不信?六祖打了個比喻,大家不要在這個比喻上去穿鑿,要領會它的言外之意。

  

  小智小根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于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

  

  古代的人,一直到現在,還有人認爲龍能致雨,閻浮提就是我們居住的地方。印度人把居民稠密的聚居點叫做聚落,我們中國人則稱爲村莊。閻浮提城邑聚落,比喻小根小智的人,大海比喻大智人、上根人、上乘人。小根小智的人聽到般若法門,他不相信。只有大根基的人聽到般若法門,就會一念相應,他覺得確實如此。。只要肯信、肯投入,就一定能夠即刻見性。所以,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

  

  爲什麼上根人、大乘人、最上乘人聞說般若法門就能夠相應呢?因爲他把自己本有的智慧開發出來了,即時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只要他一念相應,就能念念相應。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一念相應容易做到,念念相應則有一定的難度。修行就是要念念與佛相應,與法相應,與般若相應,這樣就能自用智慧恒常觀照。這種觀照不是在文字上、語言上、口頭上做功夫,而是在心地上做功夫。

  

  “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地用功夫!”語言文字並沒有罪過,只要你不執著語言文字,不在語言文字上著境,那麼,語言文字作爲一種方便,對我們進入般若法門實在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增上緣。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並不是佛給我們,也不是祖師給我們,師父更不能給你,而是我們用佛的法門來開發我們本有的智慧。這就像降雨一樣,雨水並不是從天而有的,雨水還是地上的水蒸發到空中,遇到一定的氣溫,又降下來,本質上還是地上本有的水。

  

  百川衆流,指衆生各種不同的根性。百川衆流最後都要流入到般若大海之中。不管你修什麼行,你都離不開般若。即使是小根小智,暫時不能信及,最終還是離不開般若智慧。離開了般若智慧,要想成佛,要想往生淨土,都是不可能的。

  

  [經文]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

  

  小根之人,亦複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生。猶如大雲覆蓋于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

  

  

   

  ⑴ 煩惱 人業産生的障,在人的心底紮下了根,形成了藏識種子。藏識種子稍被觸動上和前的根塵結合,生出種種妄念妄,令人煩惱不堪。這就是煩惱的根。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小根性的人聽聞此頓法門,猶如草木一樣,根性小的,如果被大雨一淋,就會全部倒下,不能繼續生長。

  

  小根性的人,聽聞大法的情形也是這樣。他們原有的般若智慧,和大智慧的人並沒有差別,聞此頓法門不能開悟呢?因他們執著邪見,所知障重,煩惱習氣根深蒂固,好像密雲遮蔽了日光,沒有風來把雲吹散,日光就不能透現出來。

    

  

    [淨慧和尚解說]

    

  智慧是平等的,佛性是平等的。爲什麼會有大根小根之分?這要看各人邪見煩惱如何。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的人,是小根小器的人;邪見少,業障輕,煩惱比較少的人,就是大根大智的人。邪見是一種障,是一種障道因緣,是我們修行路上的攔路虎。

  

  小根之人,聞此頓教,就像草木一樣,根性小,大雨下來,他就倒了,吃不進。大樹泥?雨下得越大,他吃得越飽,生長得越旺盛。小根之人由于邪見障重,應該用智慧的風來吹散心頭種種迷霧,要用智慧的太陽來照破我們心中的黑暗。

  

   []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爲一切衆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星…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叁昧(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