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雲大師譯文]
般若智慧,人人本來具足,沒有大小之分,只因爲一切衆生自心有迷悟的不同所致。心有迷惑,向外求法,離心覓佛,不能悟見自性,這就是小根性的人。
如果領悟頓教法門,不向心外執著修行,只在自己心中經常生起正見,自然一切煩惱塵勞不能染著,這就是見到自性。
[淨慧和尚解說]
本來般若之智是沒有大小的,因爲衆生的迷悟不同,煩惱的輕重不同,所以才有大小之分。迷心外見,修行覓佛,向心外去求佛,即是小根。開悟頓教,不執外修,這就是大根器的人。
[經文]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對于內外境界都不執著,來去自由,能遣除執著的心,就能通達無我,沒有障礙。能如此修行,便和般若經所說的沒有差別。
[淨慧和尚解說]
所謂內外不住,就是說,我們固然不要向心外去求佛,也不能執著佛就在心內。把佛固定在某一個方位,這個佛就不是圓滿的,就有局限性,就會使你的修行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障礙。智慧、佛、般若,是內外都不住的。一有住就有障礙,一有住就不圓滿。
所謂去來自由,就是要隨時隨地應用,而不但指你在生死中去來自由。你要做到隨時應用般若,你才能在生死中去來自由。
你執著佛在心內,或者執著佛在心外,都是執著心。你能夠把執著心去掉,就是去來自由。通達無礙。
[經文]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⑴,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 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爲小人,智爲大人;愚者問于智人,智者爲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注】 ⑴ 十二部經 佛教經典分十二類,或叫十二部,分別是契經、應頌、授記、諷頌、自說、因緣、譬喻、如是語、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早期小乘九分教無授記、自說、方廣叁類。大乘九分教不包括因緣、譬喻、論議叁類。契經是散文體的經典;應頌,把契經用偈頌的形式再次表述出來;授記,記載佛對弟子的評述,說出某弟子可得的果位;諷頌,全爲偈頌體;自說,記載不經請問,而由佛主動宣說的法要;因緣,記述佛說法的因緣;譬喻,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宣傳教義的篇章;如是語,又譯本事,講述佛說弟子們過去世的因緣和故事;本生,講述佛在過去世的因緣和故事;方廣,指後期說的大乘經;未曾有,說不可思議事;論議,是闡釋發揮經義的論文。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一切經典、所有文字、大小二乘教、十二部經,都是因人施設的,由于智慧本性,才能建立。如果沒有世人,自然也就沒有一切萬法。由此可知,一切萬法原是由世人所興設,一切經書由于人說才會有。 因爲世人之中有愚有智,愚昧的稱爲小人,有智慧的稱爲大人。愚昧的人向有智慧的人請教,有智慧的人對愚昧的人說法;庸愚的人如果忽然領悟理解、心地開朗,就和有智慧的人沒有差別。 [淨慧和尚解說] 修多羅翻爲契經,因爲一切的經書既要契理又要契機。契理,就是不違背諸佛說法的根本要義;契機,就是對于一切衆生的根機能夠契合,能夠適應,能夠起指導作用。弘揚佛法的原則就是要契理契機。 我把契理理解爲不違背傳統,把契機理解爲不違背時節因緣。因爲機永遠是當下的。今天的你不是昨天的你,昨天的你遇到的是那幾個問題,今天可能是另外的幾個問題。一個人生活在世間,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心態每一天都有變化,所以“機”永遠是不斷地在更新。契理契機,這是弘揚佛法、正法住世的一條根本原則。契理,不違背佛說;契機,不違背衆生的根機和需要。 解釋經典的種種文字,有大乘,有小乘,大乘爲大根基人說,小乘爲小根基人說。小乘是自覺,大乘是自覺覺他,佛則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十二部經,並不是說佛教的經典只有十二部,有的地方又稱爲十二分教。十二部經,大乘小乘都是爲衆生設立的,爲衆生安立的,爲衆生建立的。 一切教法,都是從佛的大智慧中等流出來的。所謂等流,就是不多不少,不高不低,不大不小,剛好是如理如實而說,所以叫等流。一切的文字,都是從佛的大智慧海中、佛的悲懷、本懷中等流出來的。 迷與智之間,只是一迷一悟的差別,所以我希望所有聽法的人,都能成爲智者,都能悟解心開,都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叁昧(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