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三昧(二)▪P2

  ..续本文上一页云大师译文]

  

  般若智慧,人人本来具足,沒有大小之分,只因一切众生自心有迷悟的不同所致。心有迷惑,向外求法,离心觅佛,不能悟见自性,这就是小根性的人。

  

  如果领悟顿法门,不向心外执着修行,只在自己心中经常生起正见,自然一切烦恼尘劳不能染着,这就是见到自性。

    

  [净慧和尚解说]

  

  本来般若之智是没有大小的,因为众生的迷悟不同,烦恼的轻重不同,所以才有大小之分。迷心外见,修行觅佛,向心外去求佛,即是小根。开悟顿,不执外修,这就是大根器的人。

  

  [经文]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对于內外境界都不执着,来去自由,能遣除执着的心,就能通达无我,沒有障碍。能如此修行,便和般若经所说的沒有差別。

  

  [净慧和尚解说]

  

  所谓内外不住,就是说,我们固然不要向心外去求佛,也不能执着佛就在心内。把佛固定在某一个方位,这个佛就不是圆满的,就有局限性,就会使你的修行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智慧、佛、般若,是内外都不住的。一有住就有障碍,一有住就不圆满。

  

  所谓去来自由,就是要随时随地应用,而不但指你在生死中去来自由。你要做到随时应用般若,你才能在生死中去来自由。

  

  你执着佛在心内,或者执着佛在心外,都是执着心。你能够把执着心去掉,就是去来自由。通达无碍。

  

  

  文]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⑴ 十二部 佛教经典分十二,或叫十二部,分是契应颂、授讽颂、自、因、譬、如是、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早期小乘九分无授、自、方广三。大乘九分不包括因、譬论议。契是散文体的典;应颂,把契用偈的形式再次表述出;授记载弟子的述,某弟子可得的果位;讽颂,全体;自记载经请问,而由佛主的法要;因述佛法的因;譬,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宣传教义的篇章;如是,又本事,述佛弟子们过去世的因和故事;本生,述佛在去世的因和故事;方广,指后期的大乘;未曾有,不可思事;论议,是阐释发挥经义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一切经典、所有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都是因人施设的,由于智慧本性,才能建立。如果沒有世人,自然也就沒有一切万法。由此可知,一切万法原是由世人所兴设,一切经书由于人说才会有。

  

  世人之中有愚有智,愚昧的称为小人,有智慧的称为大人。愚昧的人向有智慧的人请,有智慧的人对愚昧的人说法;庸愚的人如果忽然领悟理解、心地开朗,就和有智慧的人沒有差別。

  

  [净慧和尚解说]

  

  修多罗翻为契经,因为一切的经书既要契理又要契机。契理,就是不违背诸佛说法的根本要义;契机,就是对于一切众生的根机能够契合,能够适应,能够起指导作用。弘扬佛法的原则就是要契理契机。

  

  我把契理理解为不违背传统,把契机理解为不违背时节因缘。因为机永远是当下的。今天的你不是昨天的你,昨天的你遇到的是那几个问题,今天可能是另外的几个问题。一个人生活在世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态每一天都有变化,所以“机”永远是不断地在更新。契理契机,这是弘扬佛法、正法住世的一条根本原则。契理,不违背佛说;契机,不违背众生的根机和需要。

  

  解释经典的种种文字,有大乘,有小乘,大乘为大根基人说,小乘为小根基人说。小乘是自觉,大乘是自觉觉他,佛则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十二部经,并不是说佛教的经典只有十二部,有的地方又称为十二分教。十二部经,大乘小乘都是为众生设立的,为众生安立的,为众生建立的。

  

  一切教法,都是从佛的大智慧中等流出来的。所谓等流,就是不多不少,不高不低,不大不小,刚好是如理如实而说,所以叫等流。一切的文字,都是从佛的大智慧海中、佛的悲怀、本怀中等流出来的。

  

  迷与智之间,只是一迷一悟的差别,所以我希望所有听法的人,都能成为智者,都能悟解心开,都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三昧(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