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叁昧(一)▪P2

  ..續本文上一頁身體來講,就是五根,即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屬于內色。眼根看見的那個叫做外色,外色又叫外塵。五根,是生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的精神作用。

  

  受,就是感受。一事當前,一色當前,一物當前,你都有個感受。感受分爲叁種:打你一拳,苦受;給你點好東西,你喜歡,樂受;不好不壞的東西,不會引起你特別的興趣也不會引起你特別的反感,那也是一種受,叫做舍受,中庸的。苦受、樂受、舍受,完全根據一個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應而有這叁種不同的表態。

  

  想,有感受以後就會想,想了,還有思維活動。那就是行。識呢,就是對事物的了解和認識,或者說,進一步的了解和判斷,這就是識。

  

  所以,五蘊就是我們身心組成的物質和精神兩個部分。

  

  一切煩惱和五蘊分不開。五根對五塵,産生種種不同的感受、種種不同的構想、種種不同的思維、種種不同的判斷。判斷的結果是什麼呢?若不是叁毒,就是戒定慧。但是對一個迷失的人來講,以叁毒爲主。所以我們要用大智慧——即是大般若——來打破五蘊煩惱塵勞。

  

  煩惱是隱蔽的東西,塵勞則是顯現于外的煩惱行爲,也就是業。光有煩惱而沒有行動,還不是塵勞;煩惱有了行動,那就是塵勞,就是業。煩惱是心理活動,屬于惑;業是言行的活動,這就是塵勞。

  

  如果你時刻都用大智慧打破、堪破、照破五蘊煩惱,你就定能成佛。這也就是心經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苦厄解脫了,就成佛了,就變叁毒成戒定慧了。

  

  [經文]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爲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我這個法門,從一實相般若能生出八萬四千種智慧。爲什麼呢?因世人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塵勞。如果沒有塵勞覆蓋,般若智慧便能時常現起,念念不離菩提自性。悟得這個法門的人,自然沒有妄念,沒有思量、執著,不起诳妄倒,隨緣應用如自性,以般若智慧來觀照事物,對一切諸法不執著也不舍離,這就是見性成佛。

  

  [淨慧和尚解說]

  

  般若之用,因人而異。並不是固定的,貪心重的人,用智慧來對治貪;嗔心重的人,用智慧來對治嗔;愚癡心重的人,用智慧來對治愚癡;……八萬四千煩惱,都可以用大智慧來對治。所以說: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

  

  我們的智慧爲什麼不能常現于前呢?就是被煩惱塵勞覆蓋住了。如果我們用智慧去觀照,煩惱塵勞就會逐步地被淡化。智慧就會顯現出來。能夠悟般若大法的人,就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诳妄。無念就是不念人我是非,無憶就是不去懷念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無著就是在色聲香味觸法上不染著。能不起诳妄,就能夠在六塵上做到無念無憶無著。

  

  一個人要對客觀世界有所了解,一定要根塵識叁者互相發生作用。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對于客觀環境、對于種種事物的接觸,就是根塵識。聽經學法,就是要用,念念用得上有用才有佛法,不用就沒有佛法了。經本上是不是佛法呢?不是。經本上就是紙和字嘛,文字的組合而已。法要和人結合起來,能用起來、動起來,那才是法。經本上的法是死法,行動中的法才是活法。

  

  我並不是說經書不重要。經書很重要,把經書的道理化爲我們每個人的言行更重要。什麼是佛教?是由佛的言教和信受奉行的人加在一起才是佛教。

  

  無念無憶無著,實際上都是反複強調六根六識在六塵當中不要去追念,不要去回憶,不要去執著,不要去貪,不要去妄想,要對境無心。對境無心是什麼呢?就是根塵接觸的時候,你的心不起分別,五蘊中的“受”不起作用,那就是修行。叁受沒有了,平平凡凡的。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就是根塵接觸的時候,你的“受”不貪,不取,也不厭惡。要不貪不嗔,不取不舍,那才是見性成佛道

  

  [經文]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叁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贊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爲大智人說,爲上根人說。

  

  

  

  ⑴ 叁昧 叁昧是梵文音,意,又正受,是修的一玄妙境界,是在排除了一切妄妄受的清淨狀態下,用般若智慧照而得的正正受。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如果想要進入甚深的一法界及般若正定的人,必須修持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即能見到自性。大家應當知道,這部《金剛經》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在經文裏面已經很楚地予以贊歎,不能一一細說。這法門是最上乘的法,專有大智慧,有上等根性的人說。

  

  [淨慧和尚解說]

  

  怎樣才能進入般若呢?一定要誦持《金剛經》。師父爲什麼要你們每天誦《金剛經》?就是要你們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叁昧。就是要修般若行。這裏的“甚深法界”和我們的“真如佛性”,本質上是同一個東西,名稱不同而已。

  

  一般地講,法界就是指十法界,四聖六凡。四聖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六凡分叁善道叁惡道。叁善道是天、人、阿修羅,叁惡道就是地獄、鬼、畜生。十法界就是生命發展的十個走向、十個類別。現在我們這個生命是以人道爲中心,也還有九個走向,有九個不同的方向可以發展。你可以向叁惡道發展,也可以向叁善道發展,也可以向四聖發展。

  

  甚深法界是什麼呢?就是每一個法界中生命的本源,亦即真如佛性。每一個法界都具備真如佛性,這就叫做甚深法界。因爲一般人了解不到,信不及,所以叫甚深法界。同時,它又是言思所不能及、不可思議,所以叫甚深法界。不可想象、說不出來,只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用生命去體會!要想進入甚深法界,必須修般若叁昧。叁昧就是正定。正定是八正道之一。這個叁昧不是一般的正定,而是般若叁昧。

  

  爲什麼不直接說般若正定,而要說般若叁昧呢?因爲“正定”這兩個字,不能完全表達般若的境界,只有用“叁昧”這個詞,才能把甚深般若、甚深法界不可思議的境界表達出來。修般若行,也就是修般若叁昧。

  

  般若如大火聚,能夠燒毀一切煩惱,故名爲金剛般若。般若智慧照破了煩惱,所以即得見性

  

  《金剛經》裏面,對于持誦此經的功德,贊歎得非常明確,也非常多。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贊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爲大智人說,爲上根人說,爲上上根人說。這個法門要破一切,又要立一切。把一切無名煩惱都破掉,把一切功德佛事都立起來。這就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叁昧(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