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般若三昧
[经文]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知道口念;但是念的时候,心中有妄有非。若能念念心行,才是真实不虛的真如法性。悟得这个的是般若法;修持这个行的是般若行。不能如是修行,就是凡夫;若能一念悟修,自身当体即与佛平等无异。
[净慧和尚解说]
多么容易!只要你一念修行,自身就跟佛无二无别。有人会问:难道我们天天就没有一念修行吗?为什么我们不是佛呢?这是因为,你的一念,仅仅是一念而已,你的那一念还未做到“一念万年”。一念万年,就是要把这一念觉悟不间断地延续下去。把这一念延续下去了,你就不是一个迷人,而是一个开了悟的人。一念悟仅仅是一刹那间的事,过了就没有了,所以他尽管也是佛,但是仅仅是一刹那间的佛。不是一个真正从凡夫的生灭中解脱出来的佛。
大家可能又要问:“嗯?佛那么容易?不是要三大阿僧祗吗?怎么一念就成佛了呢?”佛,有因位上的佛,有果地上的佛。悟了之后,虽然在见地上与佛一样,但是在事上还是要继续修。为什么呢?因为福德还不圆满,所以要“三祗修福德,百劫种相好”。释迦牟尼佛是果地上的佛。
“一念悟自身等佛”,指的是因地中的佛。佛早就说过:“大地众生都是佛”。都是佛?都是因中的佛,因位上的佛,不是果位上的佛。果位上的佛,是在悟后起修的过程中逐步圆满起来的。
迷人只是口念,这叫口是心非。修行的人要口念心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所谓言行一致,就是把学到的道理逐步地、一点一滴地落实到我们的言行当中。
六祖处处强调行,而且这个行不是一般的行,而是要“念念行”,所谓“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的这个法就是般若大法,能够照法修行就是般若大行。不修就是凡夫,一念修行就自身等佛。
[经文]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凡夫就是佛,烦恼就是菩提。前念迷惑,就是凡夫;后念觉悟,就是佛陀。前念执着于境界,就是烦恼;后念不攀缘境界,就是菩提。
[净慧和尚解说]
这里还是强调着境与离境。如果说凡夫本来不是佛的话,修也修不成。凡夫都有佛性,凡夫修行能够成佛。所以说凡夫即佛。菩提是由烦恼转化而来的,菩提没有离开烦恼,离开了烦恼就没有菩提,菩提就是对烦恼的觉悟。能够明白这些道理,在理路上就不会含糊,在修行上就不会心外求法,就不会在日用运为之外去寻找一个奥妙的东西。
有一句话:“佛不度众生”。本来说佛就是普度众生,怎么又说佛不度众生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佛不能够代替我们修行,不能代替我们成佛。这叫“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佛只是告诉我们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要念念去行。念念修行,烦恼就是菩提,凡夫就是佛。如果你不行,佛还是佛,凡夫还是凡夫;菩提还是菩提,烦恼还是烦恼。
[经文]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⑴。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⑵为戒定慧。
【注】
⑴ 尘劳 五蕴十八界派生出八万四千对人的心念干扰的因素,这些因素,叫做尘劳。不被尘劳遮蔽的心性,叫做真如性。 ⑵ 三毒 修行人最忌的是贪、嗔、痴,这叫三毒。必须戒贪、戒嗔、戒痴,戒掉这三毒,自心才得清净。自心清净,般若智就显出来了。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尊贵、最高上、最第一的佛法,无住无往也无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从般若法中出生。大家应当运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是修行,必定能成就佛道,转变贪、嗔、痴三毒,成为戒、定、慧三无漏学。 [净慧和尚解说] 这里是总结般若的重要性、尊贵性。般若本身无住,也无往无来,般若无相,有相即非般若。无什么相呢?无住的相,无往来的相,无一切相,也不离一切相、不住一切相。这就是般若的体性。 那么,该如何运用般若呢?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⑴。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⑵为戒定慧。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跟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我们有没有色受想行识?有。哪个是色?我们的身体就是色。色受想行识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从我们的…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三昧(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