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般若叁昧
[經文]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迷而不悟的人只知道口念;但是念的時候,心中有妄有非。若能念念心行,才是真實不虛的真如法性。悟得這個的是般若法;修持這個行的是般若行。不能如是修行,就是凡夫;若能一念悟修,自身當體即與佛平等無異。
[淨慧和尚解說]
多麼容易!只要你一念修行,自身就跟佛無二無別。有人會問:難道我們天天就沒有一念修行嗎?爲什麼我們不是佛呢?這是因爲,你的一念,僅僅是一念而已,你的那一念還未做到“一念萬年”。一念萬年,就是要把這一念覺悟不間斷地延續下去。把這一念延續下去了,你就不是一個迷人,而是一個開了悟的人。一念悟僅僅是一刹那間的事,過了就沒有了,所以他盡管也是佛,但是僅僅是一刹那間的佛。不是一個真正從凡夫的生滅中解脫出來的佛。
大家可能又要問:“嗯?佛那麼容易?不是要叁大阿僧祗嗎?怎麼一念就成佛了呢?”佛,有因位上的佛,有果地上的佛。悟了之後,雖然在見地上與佛一樣,但是在事上還是要繼續修。爲什麼呢?因爲福德還不圓滿,所以要“叁祗修福德,百劫種相好”。釋迦牟尼佛是果地上的佛。
“一念悟自身等佛”,指的是因地中的佛。佛早就說過:“大地衆生都是佛”。都是佛?都是因中的佛,因位上的佛,不是果位上的佛。果位上的佛,是在悟後起修的過程中逐步圓滿起來的。
迷人只是口念,這叫口是心非。修行的人要口念心行,言行一致,表裏如一。所謂言行一致,就是把學到的道理逐步地、一點一滴地落實到我們的言行當中。
六祖處處強調行,而且這個行不是一般的行,而是要“念念行”,所謂“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的這個法就是般若大法,能夠照法修行就是般若大行。不修就是凡夫,一念修行就自身等佛。
[經文]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凡夫就是佛,煩惱就是菩提。前念迷惑,就是凡夫;後念覺悟,就是佛陀。前念執著于境界,就是煩惱;後念不攀緣境界,就是菩提。
[淨慧和尚解說]
這裏還是強調著境與離境。如果說凡夫本來不是佛的話,修也修不成。凡夫都有佛性,凡夫修行能夠成佛。所以說凡夫即佛。菩提是由煩惱轉化而來的,菩提沒有離開煩惱,離開了煩惱就沒有菩提,菩提就是對煩惱的覺悟。能夠明白這些道理,在理路上就不會含糊,在修行上就不會心外求法,就不會在日用運爲之外去尋找一個奧妙的東西。
有一句話:“佛不度衆生”。本來說佛就是普度衆生,怎麼又說佛不度衆生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佛不能夠代替我們修行,不能代替我們成佛。這叫“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佛只是告訴我們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要念念去行。念念修行,煩惱就是菩提,凡夫就是佛。如果你不行,佛還是佛,凡夫還是凡夫;菩提還是菩提,煩惱還是煩惱。
[經文]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叁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⑴。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叁毒⑵爲戒定慧。
【注】
⑴ 塵勞 五蘊十八界派生出八萬四千對人的心念幹擾的因素,這些因素,叫做塵勞。不被塵勞遮蔽的心性,叫做真如性。 ⑵ 叁毒 修行人最忌的是貪、嗔、癡,這叫叁毒。必須戒貪、戒嗔、戒癡,戒掉這叁毒,自心才得清淨。自心清淨,般若智就顯出來了。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最尊貴、最高上、最第一的佛法,無住無往也無來,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諸佛都是從般若法中出生。大家應當運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是修行,必定能成就佛道,轉變貪、嗔、癡叁毒,成爲戒、定、慧叁無漏學。 [淨慧和尚解說] 這裏是總結般若的重要性、尊貴性。般若本身無住,也無往無來,般若無相,有相即非般若。無什麼相呢?無住的相,無往來的相,無一切相,也不離一切相、不住一切相。這就是般若的體性。 那麼,該如何運用般若呢?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⑴。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叁毒⑵爲戒定慧。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跟我們每個人有什麼關系?我們有沒有色受想行識?有。哪個是色?我們的身體就是色。色受想行識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物質,從我們的…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叁昧(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