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n> ⑴ 自性真空 自性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自性就是人們本來具有的認識功能。當自性未被塵勞染汙之前,本來是清淨的。這清淨的自性像虛空一樣廣大,無邊無際,能含萬法。 ⑵ 空心靜坐 說到修行,惠能六祖最反對空心靜坐,說這是禅病,是練不出真功夫的,是修不成正果的。 [星雲大師譯文] 一切諸佛國土,都如同虛空一樣。世人的靈妙真如本來是空,並無一法可得;諸法自性本來空寂,也是如此。 善知識!不要聽我說空,便又執著空。第一不要執著空!如果心裏空無所有的靜坐,這就是執著無記空。 [淨慧和尚解說] 當你真正消除了對立面的時候,既沒有善也沒有惡,那時,“諸佛刹土,盡同虛空”。 有佛有衆生,這是凡夫的境界;無佛無衆生,那才是佛的境界,那是開悟了的人的境界。所以諸法刹土,盡同虛空。 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有一法可得,就不是佛法,所以最後講到要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自性真空,亦複如是。真空不礙妙有。不要一說到空了,就以爲都沒有了。妙有,不是一般的有,是妙不可言的有。不是全無心,只不過是沒有貪心,沒有嗔心,沒有人我是非之心罷了。 不要聽到六祖一說自性本空,就空心靜坐。我們很多的居士們喜歡空心靜坐,說:“哎呀,師父,我坐在那個地方,空空朗朗的,真舒服。”其實,那是無記空。如果你執著這個無記空,你的修行就永遠前進不了。爲什麼叫無記空呢?既不是止,又不是觀。止是定,觀是慧,那個無記空,沒有定,也沒有慧。這不是真正的坐禅,只有定慧等持才是真正的禅定。 [經文]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⑴、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複如是。 【注】 ⑴ 須彌諸山 須彌山是古印度神話傳說中的很高很高的山,須彌是梵文音譯,意譯妙高。這須彌山,無量高,無量大,山上布滿七寶。在欲界修行,先過四王天,這四王天的天王分別名持國、增長、廣目、多聞。這四王天在須彌山腰。山頂是欲界第二層天,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容萬物的種種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全都含藏在虛空之中。世人的妙性真空,含藏萬法也是如此。 [淨慧和尚解說] 這裏用世間的虛空來比喻我們的自性真空具足一切。世間的虛空能含萬物,世人的性空亦複如是。我們不要一聽說佛性含藏萬物,就去執著、就去貪戀,這是個病,而不是禅。作爲修行人,我們一定要把修行的目標定位在一切對立面的消失上,這樣,才能夠真正地體會到性空的道理。 如果不把修行的目標定位在這個地方的話,你永遠不可能體會到性空的道理,你就會在六塵緣影中兜圈子。這些東西隨時可見。都是我們自性真空當中隨時顯露出來的瓢忽的雲彩。你不要去執著它們。一旦執著了它們,你就停滯不前了。而且還有很大的副作用。既然一切法本空,你執著它幹什麼呢? [經文]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爲大,故曰摩诃。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自性能含藏萬法,這就是大,萬法就在每個人的自性之中。如果見到任何人,無論是善是惡,全都能不取不舍,也不染著,心境朗照如同虛空,就稱之爲大,梵語叫做摩诃。 [淨慧和尚解說] 萬法都在我們的自性當中。六祖開悟時,悟到了什麼呢?就是悟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就是悟到不心外求法,就是悟到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神通妙用,都是本自具足的。我們見到善也好,惡也好,都要不取也不舍,才是矛盾的統一。 不取不舍,不等于說我們沒有看見,只是不貪不著而已。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之一 摩诃般若波羅密多(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