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一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一)▪P3

  ..续本文上一页n>

   自性真空 自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自性就是人们本来具有的认识功能。当自性未被尘劳染污之前,本来是清净的。这清净的自性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无际,能含万法。

   空心静坐 说到修行,惠能六祖最反对空心静坐,说这是禅病,是练不出真功夫的,是修不成正果的。

  

  [星云大师译文]

  

  一切诸佛国土,都如同虛空一样。世人的灵妙如本来是空,并无一法可得;诸法自性本来空寂,也是如此。

  

  善知识!不要听我说空,便又执着空。第一不要执着空!如果心里空无所有的静坐,这就是执着无记空。

  

  [净慧和尚解说]

  

  当你真正消除了对立面的时候,既没有善也没有恶,那时,“诸佛刹土,尽同虚空”。

  

  有佛有众生,这是凡夫的境界;无佛无众生,那才是佛的境界,那是开悟了的人的境界。所以诸法刹土,尽同虚空。

  

  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有一法可得,就不是佛法,所以最后讲到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自性亦复如是。真空不碍妙有。不要一说到空了,就以为都没有了。妙有,不是一般的有,是妙不可言的有。不是全无心,只不过是没有贪心,没有嗔心,没有人我是非之心罢了。

  

  不要听到六祖一说自性本空,就空心静坐。我们很多的居士们喜欢空心静坐,说:“哎呀,师父,我坐在那个地方,空空朗朗的,真舒服。”其实,那是无记空。如果你执着这个无记空,你的修行就永远前进不了。为什么叫无记空呢?既不是止,又不是观。止是定,观是慧,那个无记空,没有定,也没有慧。这不是真正的坐禅,只有定慧等持才是真正的禅定。

  [经文]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须弥诸山 须弥山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很高很高的山,须弥是梵文音译,意译妙高。这须弥山,无量高,无量大,山上布满七宝。在欲界修行,先过四王天,这四王天的天王分别名持国、增长、广目、多闻。这四王天在须弥山腰。山顶是欲界第二层天,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世界虛空,能含容万物的种种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全都含藏在虛空之中。世人的妙性空,含藏万法也是如此。

  

  [净慧和尚解说]

  

  这里用世间的虚空来比喻我们的自性真空具足一切。世间的虚空能含万物,世人的性空亦复如是。我们不要一听说佛性含藏万物,就去执着、就去贪恋,这是个病,而不是禅。作为修行人,我们一定要把修行的目标定位在一切对立面的消失上,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性空的道理。

  

  如果不把修行的目标定位在这个地方的话,你永远不可能体会到性空的道理,你就会在六尘缘影中兜圈子。这些东西随时可见。都是我们自性真空当中随时显露出来的瓢忽的云彩。你不要去执着它们。一旦执着了它们,你就停滞不前了。而且还有很大的副作用。既然一切法本空,你执着它干什么呢?

  

  [经文]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自性能含藏万法,这就是大,万法就在每个人的自性之中。如果见到任何人,无论是善是恶,全都能不取不舍,也不染着,心境朗照如同虛空,就称之大,梵语叫做摩诃。

  

  [净慧和尚解说]

  

  万法都在我们的自性当中。六祖开悟时,悟到了什么呢?就是悟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就是悟到不心外求法,就是悟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神通妙用,都是本自具足的。我们见到善也好,恶也好,都要不取也不舍,才是矛盾的统一。

  

  不取不舍,不等于说我们没有看见,只是不贪不着而已。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一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