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文]
善知识!世人一天到晚口念般若,却不能认识自心本性中的般若,就如同饥饿的人,说食终不能饱。如果整天只是口里说空,而不能实践,虽历万劫,也不能得见自性,终究无法受益。 [净慧和尚解说] “世人”,包括不修行的人、正在修行的人以及修行尚未见性的人。我们只是在口里说修行,并没有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所以说是“口念般若”,所谓“口但说空,行在有中”。 口念般若,不识自性,好比说食不饱。终日谈论山珍海味,结果是一点也没有吃到口里来;终日数他人珍宝,自己却无半分文。 可见,修行的关键就是要落实。口但说空的人,万劫也不得见性,也得不到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个实益,到不了彼岸。 “纸上得来终觉浅,当知此事要躬行。” [经文]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印度语,翻译成中文就是用大智慧度到彼岸。这必须要从內心里去实行,不是只在口头上称念的。如果只是口说而心不行,那就如幻、化、露、电,终归空过;如果口念而且心行,即能心口相应契合,这时清净的菩提自性就是人人本具的自性佛,离开自性之外并无別佛。 [净慧和尚解说] 要心行。这个行,不要一般地行,要用生命去行,用生命去落实它。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 口要念,心要行,心口相应,就能见到本性佛,离性无别佛。这里说的性,是坛经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性”,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佛性,本自具足的佛性。所以又叫做自性,又叫做本性。修行最后得到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并不是新增加的,只是原来本有的东西,重新发现了而已,所以叫本性。本性就是佛,离开了本性,没有佛可得。所以说:“离性无别佛”。 [经文]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 [星云大师译文] 什么叫做摩诃呢?摩诃的译义是“大”,这是说菩提心量广大,好像虛空一样,沒有边际,也沒有方圆大小、青黄赤白、上下长短、嗔怒喜乐、是非善恶、头尾等对待分別。 [净慧和尚解说] 什么是大呢?不是别的大,而是我们的心量广大。不只是我们的清净心,或者说佛性,这自然是心量广大:就是我们凡夫在还未觉悟之前,这个躁动的心也是不可作摸的,也是天南地北全在方寸之中。如果这个心觉悟了,把这些迷惑的东西都去掉了,那么整个十方世界也都在方寸之中。所以说心量广大就像虚空一样,“无有边畔”。 佛教关于空间的概念是非常科学的,关于时间的概念也是非常科学的。佛教讲时间是无始无终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现在自然科学无论怎么发展,都推不翻这个时空概念。 我们的心量就像虚空一样,无有边畔,也没有方圆大小,没有青黄赤白。没有方圆大小,就是没有形像;没有有青黄赤白,就是没有颜色;没有上下长短,就是不可以衡量。 “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就是说,你用一切二元的东西想去感受它都是不可能的。我们这个佛性,或者说菩提般若之智,不可能在二元对立的情况下去体会,只有在对立统一的情况下才能感受得到。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得到,虽然不过是一片刻、一瞬间,但是只要你能够把那一片刻、一瞬间的时间延长下去,从点到线,从线到面,那就好了。 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这是诀窍,是不传之法,大家要用生命去体会,用生命去实践,你就能够得到这个法;不用生命去体会,不用生命去实践,说了也是白说。 [经文] 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⑴,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⑵,即著无记空。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