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文]
善知識!世人一天到晚口念般若,卻不能認識自心本性中的般若,就如同饑餓的人,說食終不能飽。如果整天只是口裏說空,而不能實踐,雖曆萬劫,也不能得見自性,終究無法受益。 [淨慧和尚解說] “世人”,包括不修行的人、正在修行的人以及修行尚未見性的人。我們只是在口裏說修行,並沒有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所以說是“口念般若”,所謂“口但說空,行在有中”。 口念般若,不識自性,好比說食不飽。終日談論山珍海味,結果是一點也沒有吃到口裏來;終日數他人珍寶,自己卻無半分文。 可見,修行的關鍵就是要落實。口但說空的人,萬劫也不得見性,也得不到摩诃般若波羅蜜這個實益,到不了彼岸。 “紙上得來終覺淺,當知此事要躬行。” [經文]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是印度語,翻譯成中文就是用大智慧度到彼岸。這必須要從內心裏去實行,不是只在口頭上稱念的。如果只是口說而心不行,那就如幻、化、露、電,終歸空過;如果口念而且心行,即能心口相應契合,這時清淨的菩提自性就是人人本具的自性佛,離開自性之外並無別佛。 [淨慧和尚解說] 要心行。這個行,不要一般地行,要用生命去行,用生命去落實它。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 口要念,心要行,心口相應,就能見到本性佛,離性無別佛。這裏說的性,是壇經裏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這個“性”,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佛性,本自具足的佛性。所以又叫做自性,又叫做本性。修行最後得到一個結果,這個結果並不是新增加的,只是原來本有的東西,重新發現了而已,所以叫本性。本性就是佛,離開了本性,沒有佛可得。所以說:“離性無別佛”。 [經文]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 [星雲大師譯文] 什麼叫做摩诃呢?摩诃的譯義是“大”,這是說菩提心量廣大,好像虛空一樣,沒有邊際,也沒有方圓大小、青黃赤白、上下長短、嗔怒喜樂、是非善惡、頭尾等對待分別。 [淨慧和尚解說] 什麼是大呢?不是別的大,而是我們的心量廣大。不只是我們的清淨心,或者說佛性,這自然是心量廣大:就是我們凡夫在還未覺悟之前,這個躁動的心也是不可作摸的,也是天南地北全在方寸之中。如果這個心覺悟了,把這些迷惑的東西都去掉了,那麼整個十方世界也都在方寸之中。所以說心量廣大就像虛空一樣,“無有邊畔”。 佛教關于空間的概念是非常科學的,關于時間的概念也是非常科學的。佛教講時間是無始無終的,空間是無邊無際的。現在自然科學無論怎麼發展,都推不翻這個時空概念。 我們的心量就像虛空一樣,無有邊畔,也沒有方圓大小,沒有青黃赤白。沒有方圓大小,就是沒有形像;沒有有青黃赤白,就是沒有顔色;沒有上下長短,就是不可以衡量。 “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就是說,你用一切二元的東西想去感受它都是不可能的。我們這個佛性,或者說菩提般若之智,不可能在二元對立的情況下去體會,只有在對立統一的情況下才能感受得到。這一點,我們每個人都能體會得到,雖然不過是一片刻、一瞬間,但是只要你能夠把那一片刻、一瞬間的時間延長下去,從點到線,從線到面,那就好了。 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這是訣竅,是不傳之法,大家要用生命去體會,用生命去實踐,你就能夠得到這個法;不用生命去體會,不用生命去實踐,說了也是白說。 [經文] 諸佛刹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⑴,亦複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⑵,即著無記空。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