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坐,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星云大师译文] 第二天,韦刺史又来向六祖大师请求开示。大师登上法座,对大众说:大家先清净自心,一起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又说:善知识!菩提智慧,世间众生本来人人都有,只因一念心迷,不能自悟,必须借助大善知识的指导,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性。大家应当知道,不论愚人或智人,佛性本来沒有差別,只是因为有迷和悟的不同,所以才有愚人和智人的差异。 我现在为你们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法,让你门各自得以开发智慧。专心倾听!我为你们说。 [净慧和尚解说] 有问题提出来,向老师请教,叫做“请益” 。由于有韦使君请益这个因缘,六祖大师于是升座说法。告诉大众说:大家都把心静下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这个仪式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天早课念完《心经》后,都要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实际上就是归依法宝。 菩提般若之智,就是觉悟的智慧,就是出世间的智慧,就是无漏的智慧。菩提也好,般若也好,智慧也好,这三个概念是三而一,一而三的。为什么要这么强调?因为这里所讲的智不是一般的智,而是菩提般若之智。 大家不要以为,出世间的智慧、无漏的智慧离我们很远。实际上,出世间的智慧就在世间,无漏的智慧就在有漏当中。这个菩提般若之智,不在九天云外,而是“世人本自有之”。 既然我们也具备这个菩提般若之智,为什么不起作用呢?或者说,为什么不能长期起作用呢?是因为我们的心迷失了,菩提般若之智被迷云瘴雾遮盖住了,所以不能显现,不能起作用。 实际上,菩提般若之智就在当下的一念觉悟当中。一念迷失了,就是烦恼;一念觉悟了,就是般若之智。 因为世人心迷,所以不能自悟,既然不能自悟,就要依靠大善知识的“示导见性”。谁是大善知识呢?诸佛菩萨就是大善知识,开悟见性的人,就是大善知识。 愚人就是迷失的人,智人就是觉悟了的人。不管是觉悟的人还是没有觉悟的人,“佛性本无差别” [经文]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星云大师译…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一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般若品第二
[净慧和尚解说]
般若品的根本内容,顾名思义,就是讲佛教的根本大法,佛教的根本大法就是般若。般若是佛教与一切其他宗教不共的地方,称之为“不共”法。这是佛教的特色和优势,也可以说是佛教与其他学派的一个分水岭。
一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