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升坐,告大衆曰:總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 複雲: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爲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聽,吾爲汝說。 [星雲大師譯文] 第二天,韋刺史又來向六祖大師請求開示。大師登上法座,對大衆說:大家先清淨自心,一起來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 又說:善知識!菩提智慧,世間衆生本來人人都有,只因一念心迷,不能自悟,必須借助大善知識的指導,才能見到自己的本性。大家應當知道,不論愚人或智人,佛性本來沒有差別,只是因爲有迷和悟的不同,所以才有愚人和智人的差異。 我現在爲你們說摩诃般若波羅蜜大法,讓你門各自得以開發智慧。專心傾聽!我爲你們說。 [淨慧和尚解說] 有問題提出來,向老師請教,叫做“請益” 。由于有韋使君請益這個因緣,六祖大師于是升座說法。告訴大衆說:大家都把心靜下來,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 這個儀式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們每天早課念完《心經》後,都要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這實際上就是歸依法寶。 菩提般若之智,就是覺悟的智慧,就是出世間的智慧,就是無漏的智慧。菩提也好,般若也好,智慧也好,這叁個概念是叁而一,一而叁的。爲什麼要這麼強調?因爲這裏所講的智不是一般的智,而是菩提般若之智。 大家不要以爲,出世間的智慧、無漏的智慧離我們很遠。實際上,出世間的智慧就在世間,無漏的智慧就在有漏當中。這個菩提般若之智,不在九天雲外,而是“世人本自有之”。 既然我們也具備這個菩提般若之智,爲什麼不起作用呢?或者說,爲什麼不能長期起作用呢?是因爲我們的心迷失了,菩提般若之智被迷雲瘴霧遮蓋住了,所以不能顯現,不能起作用。 實際上,菩提般若之智就在當下的一念覺悟當中。一念迷失了,就是煩惱;一念覺悟了,就是般若之智。 因爲世人心迷,所以不能自悟,既然不能自悟,就要依靠大善知識的“示導見性”。誰是大善知識呢?諸佛菩薩就是大善知識,開悟見性的人,就是大善知識。 愚人就是迷失的人,智人就是覺悟了的人。不管是覺悟的人還是沒有覺悟的人,“佛性本無差別” [經文]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星雲大師譯…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之一 摩诃般若波羅密多(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般若品第二
[淨慧和尚解說]
般若品的根本內容,顧名思義,就是講佛教的根本大法,佛教的根本大法就是般若。般若是佛教與一切其他宗教不共的地方,稱之爲“不共”法。這是佛教的特色和優勢,也可以說是佛教與其他學派的一個分水嶺。
一 摩诃般若波羅蜜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