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自序品第一之五▪P2

  ..續本文上一頁戒(殺、盜、淫、妄語),爲四重罪。

  ⑶ 五逆罪 犯弑父、殺母、破和合僧、害阿羅漢、惡心出佛身血這五種罪,稱爲五逆罪。

  ⑷ 一闡提 犯了五逆罪的人,被認爲是斷了善根、斷了佛種的人,都稱爲一闡提。

  ⑸ 蘊之與界 這裏指五蘊十八界

  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合稱五蘊,又稱五陰,諸經用這五蘊闡析客觀事物在心中形成識相的過程。這是爲了教化世人而施設的一種理論。

  眼、耳、鼻、舌、身和意,稱爲六根;與六根順次對應的是色、聲、香、味、觸和法,稱爲六塵,六根六塵合稱十二入;與六根、六塵對應的識相,順次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稱爲六識;六根、六塵、六識合稱十八界。這也是爲了闡析客觀事物在心中形成識相的過程而施設的一種理論。

  

  [星雲大師譯文]

  

  

  印宗法師又問:什麼是佛法的不二之法呢?

  

  我說:法師講的《涅槃經》,闡明佛性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譬如高貴德王菩薩問佛陀說: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不信佛法的一闡提,是否就永斷善根佛性了呢?

  

  佛陀說:善根有二種,一是常,二是無常,佛性不是常,也不是無常,因而說爲不斷,這就名爲不二之法;一是善,二是不善,佛性是非善也非不善,因此名爲不二之法。五蘊與十八界,凡夫假見之爲二,有智慧的人通達事理,知其性本無二無別,無二無別的性就是佛性。

  

  [補注]

  維摩經載: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爲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爲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複起二,是爲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爲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于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爲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爲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于其中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爲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曰:眼、色爲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爲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爲入不二法門。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回向一切智爲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爲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爲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于一解脫門即是叁解脫門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寂根菩薩曰:佛、法、衆爲二。佛即是法,法即是衆,是叁寶皆無爲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爲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于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1爲二。是叁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叁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2爲二。叁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于此叁行而不起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爲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爲二。若無所得,則無取舍,無取舍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爲二。無闇、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複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印手菩曰:涅槃、不間爲二。若不涅槃、不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其求解?無無解,,是入不二法門。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爲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爲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爲入不二法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無示、無,離諸問答,是入不二法門。

  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诘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經文]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

  

  于是爲惠能剃發,願事爲師。

  

  惠能遂于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

  

  惠能于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

  

  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

  

  一衆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星雲大師譯文]

  

  

  印宗法師聽了我所說的法,心生歡喜,合掌恭敬地說:我給別人講經,猶如瓦片石礫;仁者論述義理,猶如那精純的真金。

  

  于是爲我剃除須發,並且願意事奉我爲師。我就在智藥叁藏手植的菩提樹下開演東山頓宗法門。

  

  我自從在東山得法以後,受盡辛苦,生命時刻處在危險之中。今天能夠和刺史官僚及僧尼道俗同在此法會中,無非是多劫以來所結的法緣,也是宿昔供養諸佛,共同種下的善根,方能聽聞這頓教得法的因緣。

  

  教法是過去的聖人所傳下來的,並不是我一個人的聰明智慧。願意聽聞古聖教法的,各自先行淨心;聽完之後,各自去除疑惑,就像過去的聖人一樣沒有差別了。

  

  大衆聽完惠能大師的說法後,心生歡喜,作禮而去。

  

  [補注]

  

  山是地名,什山法?在《宋高僧》裏記載,魏朝末年,天竺沙門達磨得宗妙法,這個禅法是迦牟尼佛,以授衣缽爲記磨祖師來到中土,于嵩山少林寺。後來達磨祖師傳慧可,慧可又付法于僧,僧付法道信,道信傳給弘忍大。因道信弘忍都是駐錫東山,宗心法,所以後人又稱禅宗法門爲東山法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自序品第一之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