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0000>[經文]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雲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小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
是夜叁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于南廊壁間,呈心所見。
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星雲大師譯文] 神秀寫好偈頌以後,便回到自己的寮房,全寺大衆都不知道這件事。神秀又想:明天五祖看見這首偈語,如果歡喜,就是我與佛法有緣;如果說不好,自然是我自己心裏迷誤,宿昔業障太過深重,所以不該得法。五祖的聖意實在是難以揣測啊! 神秀在房中左思右想,坐臥不安,一直到五更時分。 [經文]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 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星雲大師譯文] 其實,五祖早已知道神秀還未入門,不曾得見自性。天明後,五祖請盧供奉來,准備去南邊走廊牆上繪畫圖相。這時,忽然看到神秀那首偈頌,于是對盧供奉說: 供奉!不用畫了,勞駕你遠道而來。經上說:凡所有相,都是虛妄的。 只留下這首偈頌,讓大衆誦念受持。如果能夠依照這首偈頌修行,可免墮入叁惡道;依照這首偈頌修行,也能獲得很大的利益。 于是告訴弟子們應當對偈焚香恭敬禮拜,大家都誦持這首偈頌,就可以見到自性。弟子們讀誦此偈後,都贊歎說:很好! [經文] 祖叁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星雲大師譯文] 夜半叁更,五祖把神秀叫進法堂,問道:那首偈頌是你寫的嗎? 神秀答道:確實是弟子所作,弟子不敢妄求得祖位,只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是否有一點智慧? [經文]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凡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凡,萬法無滯,一其勿一其,萬境白如如⑴。如如之心,印是其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
【注】
⑴ 如如 在世間智的規疇內,全面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就是如如。但是,科學沒有終極,誰也不能說自己已站在真理的終點,只有無知的狂人才會說這等癡話。在自覺聖智規疇內,“如”離心離想,想,即是主觀意識。凡帶有少分想,都不是“如”。怎樣才算“如如”?無法用語言文字說得清。例如,在如幻叁昧中,見到妖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瞬間即逝;見到神佛,知其是妄,不愛不受,轉眼亦亡。寂而照之,自心清淨,才有可能見如如。
[星雲大師譯文] 五祖說:你作的這首偈子還沒有見到自性,只是門外漢一個個,未曾進門入室。這樣的見解,要想用它來覓求無上菩提,終究不可得。無上菩提必須言下就能認識自己的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在一切時中,念念都能見到自己的真心本性,一切萬法無滯無礙;只要能認識真如自性,自然一切法皆真,一切的境界自亦如如不動而無生無滅。這如如不動的心,就是離絕人我、法我二執而顯現的真實性。若是這樣見得,即是無上菩的自性了。你暫且回去思惟一兩天,再作一偈送來給我看,如果你的偈能入得門來,我就把衣法傳付給你。 [經文]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星雲大師譯文] 神秀行禮退出。又經過幾天,神秀仍然作不成偈,心中恍惚,神思不安,好像在夢中,行走坐臥都悶悶不樂。
六 惠能大師說偈
[經文]
複兩日,有一童子于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
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爲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星雲大師譯文]
又過了兩天,有一童子從碓坊經過,口中頌念著神秀的偈,我一聽就知道這首偈還沒有見到自性。雖然我不曾蒙受教導,但是早已識得佛法大意,就問童子說:你誦的是甚麼偈呢?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自序品第一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