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照見”就是用深般若的力量,觀照的力量,突破這五蘊的障礙。“空”有突破、超越、轉變的意思,不是要消滅五蘊,而是要突破五蘊的障礙。因爲即使開了悟,成了佛還有五蘊,只是超越了,突破了。突破了什麼東西呢?突破了迷惑。
“一切苦厄”,不是指某一個苦厄。一切苦厄度盡,就是二障——煩惱障、所知障斷盡,二執——人我執、法我執破盡,證得大涅槃,那才可以稱得上是度盡一切苦厄,徹底地超越了。
“照見五蘊皆空”這個功夫,從現在開始,我們要一點一滴地去做,一直做到成佛,金剛後心那一刻,徹底地轉變,那才算是度盡一切苦厄了。我們在念誦這段經文的時候,要全身心地去體會它,把整個生命都融入到超越的境界當中,我們的功夫就能夠逐步地相應。
一切苦厄度盡,就是涅槃境界。
涅槃者,煩惱永熄,一切煩惱之火熄滅了,我們這顆心不會再像在滾油中熬煎一樣。我們這顆心在沒有開悟之前,在迷惑當中,就像在滾油中煎熬,所以叫熱惱。煩惱是熱惱,煩字有個火的部首,惱字有個心的部首,火在燒心,多麼痛苦啊。希望我們每一位,在讀這本《心經》的時候,對每一個字都不要放過,深刻地去體會。
記住這件事:色、受、想、行、識五蘊就是我們生命的全部內容,我們生活的全部內容,修行就是要從這個地方下手。
[補注]
釋迦牟尼在王舍城外靈鹫山上對弟子們說《大般若經》時,回答大弟子舍利子(又名舍利弗)關于般若波羅蜜行的問題,說到五蘊皆空。《心經》中短短二百六十字,是《大般若經》的總綱。一切大乘經典都不離這個宗旨。
五蘊是什麼?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怎樣建立起來的?這是一個很不容易說清楚的問題。古代佛教用五蘊來說明人們形成認識的過程。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人們的感覺器官有接收外界事物的功能,外界事物通過人們的感覺器官在心中(現代科學說是在人腦中)形成了一種感知,這種感知的印象就叫做色蘊。色蘊是客觀事物在人們腦中的反映。這種感知不一定是主動有意的,很多時候是被動的,無意的。這種感知馬上觸動了人們思維的神經,被領受下來,作分別,作推想,判斷是舒服或不舒服,喜歡或討厭。接著,還要運用邏輯思維,對判斷的初步結果進行深加工,最後形成了一個鮮明的識相,這就是從色蘊到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全過程。
教外人士因爲不明白甚麼是五蘊,不明白五蘊皆空的真實義,所以不少人把釋迦牟尼說的五蘊皆空,誤解爲萬物皆空、萬事皆空,這是十分有害的曲解。如果真的萬物皆空、萬事皆空,那幺,修善行也空,幹壞事也空,人類社會不知會變成甚什麼樣子了。
五蘊不是實物。
受想行識這四蘊不是實物,容易理解。色蘊不是實物嗎?
有一則人們熟識的童話。一只木瓜從樹上掉到水塘裏,“咕咚”!兔子嚇得沒命跑,大叫“咕咚來了”。弄得林中野獸都驚慌地跟著逃命。木瓜是實物,木瓜落水發出“咕咚”響是實有的事,兔子和那些逃命的野獸心中的“咕咚怪物”便是色蘊。這色蘊不是實物,也不是原來實有的事。色蘊是客觀事物在人們腦子裏的反映。
上面說的是逗小孩的笑話。人們會說:“我沒有那麼傻吧”?很難說啊!誰敢誇口說自己心中的色蘊都同客觀真實一模一樣呢?
除了佛和觀自在菩薩之外,一般人都未能斷除煩腦障和智障,常常戴著有色的哈哈鏡看世界,在自己心中的色蘊多是扭曲了的形象,再用既有的錯誤觀念作參照系,運用主觀的邏輯進行推理,怎能如實地反映客觀世界呢?
釋迦牟尼教弟子們要學會照見五蘊皆空,不要把妄的看成真的,不要撿著瓦礫當珍寶。
誰能照見五蘊皆空?
觀自在菩薩能照見五蘊皆空。
人們最大的煩惱是生死大事,如果能正確認識生命的奧秘,增強抗病能力,延緩衰老,可說是獲得一定的自在;如果能爲濟世救民而把生死置之度外,這是最大的自在。對待錢財,做錢財的主人,不做錢財的奴隸;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甘于淡泊,知足常樂,也會活得很自在。如果對待利衰毀譽稱諷苦樂,能做到八風不動,也可稱得上是觀自在菩薩了。坐禅的人會産生動癢輕重涼暖澀滑等虛妄感覺。當坐禅進入至靜狀態時,即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由于阿賴耶識在作怪,會産生幻視幻聽的魔事境界。這就是刹那刹那地變幻的變易生死現象,這正是釋迦牟尼要弟子徹底解決的生死大事。
《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禅中的魔事境界,正是有爲法産生的夢幻泡影。觀自在菩薩在禅中觀幻能離幻,離幻即是真,遠離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兩種生死,這才是釋迦牟尼說的最重要的生死大事。這樣才能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中得大自在。
錢財自在,八風自在,魔幻自在,生死自在,就是真真正正的觀自在菩薩了。
觀自在了,照見五蘊空了,一切煩惱都化爲烏有了,還有什麼苦厄不得超度?
在世人眼中,生老病死是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盛是苦,見五蘊空了,這八苦都化歸無所有處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妄歸真,降邪魔,見如來;大肚能容,笑口常開,苦變成樂了。
甜也樂,苦也樂,隨緣安住心常樂;天常在,地常在,所欲隨心恒自在。
《心經白話解 經文正解(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