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聲明與修行的關系——佛教音樂之道▪P2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課本在“緣起性空”的理論與“上供下施”的實踐結合上把僧人的修持納入了日常的生活和日常的法事活動中,通過規範化的儀軌修持、早晚念誦、六時禅觀,再配合參禅、念佛、誦經、聽講、修法等等其它法門的修持,不斷增加聞思修行,不斷加持戒定慧力,不斷清除貪嗔癡障,不斷熏修八識種子,日積月累,念茲在茲,功夫逐步深入,層次逐步提高,境界逐步實證,漸修頓悟,改造身心,便可逐步做到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弘法利生,自覺覺他,圓滿功德,成就悉地。所以它能曆千年而傳承至今,特別是在北宋以後,唐密兩部大法失傳,但其中重要的陀羅尼,也賴課誦本(當然還應包括《瑜伽焰口本》等)而廣爲流傳至今。所以對這部《朝暮課誦》本,不但要視同法寶,殷勤尊重它,而且更要奉如法軌,如法修持它。

  修持《朝暮課誦》,如同修學密法一樣,六大無礙,四曼不離,叁密加持。要把身口意叁業轉成身口意叁密相應。叁密之中,能代表身口意叁密于一密之中的就是口密。所以對課誦,也就是俗稱“唱念”,要用修叁密特別要注意用修口密的方法去修持它。禮佛唱贊,象征自己虔誠意識及恭敬心情升華到了極點,隨之身體就會跟著起相應的變化。密教《大日經義釋》說:“一一歌詠,皆是真言,一一舞戲,無非實印。”精誠的理念,至情的升華,就是佛化真善美統一的藝術莊嚴境界。《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曾說一偈:“天龍夜叉鸠盤茶,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就是說菩薩行願,修普賢行,就要通達叁界六道、天龍八部一切衆生的語言而向他們說法。這就靠修口密,修陀羅尼。《普賢行願品》偈中又說:“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衆音聲海,隨諸衆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叁世一切諸如來,于彼無盡語言海,恒轉理趣妙*輪,我深智力普能入。”佛法講佛與衆生平等,佛性不二,就是覺迷境界不同。佛之所以覺,因爲無我,叁業清淨,如語業,就是“一切如來語清淨”。衆生之所以迷,就是我執,叁業不淨,如語業,就是妄語、绮語、惡口、兩舌,隨著我執心念的轉動,不斷製造口業。“誰個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口之爲禍大矣,可不慎欤?要修到口業真的純善盡美——“一切如來語清淨”,是要下功夫的。平常動念說話,就要清淨。禅宗祖師就有這樣的說法:“悟道與否,聽聲即知。”語業有無功德,聽聲可以知道。凡是佛語,一定清淨。佛經上說佛之說法,是迦陵頻伽之音。迦陵頻伽名曰妙聲鳥、美音鳥,相傳此鳥本出雪山,在殻中即能鳴,其音美妙和雅,聽者無厭。此鳥在西方極樂世界常鳴,不斷說法。《正法念經》曰:“山谷曠野,多有迦陵頻伽出妙聲音,若天若人、緊那羅(音樂天神)無能及者。”佛的聲音,美妙和諧,使人聽了生歡喜心,生恭敬心,生精進心,生菩提心,一聽便得甚深正法的利樂。“一音具衆音聲海”,佛的一言一行皆能攝和全體法界,所以一言出自能與衆生各種不同的言語相契,這是一音具足一切音的微妙,也是佛經常說的“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的道理之一。佛因其口業已斷了所有言談可能犯的過失,凡有言談,皆本實在,以本實在,能夠自然在現象界中成爲現實。所以佛語是如語、實語,就是真言。“一音具足一切義,一義含攝一切音”,由此也可體會一點“一言具衆音聲海”和“以音聲作佛事”的道理了。因爲世界上衆生的語言根本道理是相通的,若能從口密中悟得一切宇宙生命的本源與所有聲音的基本發生結構,是可以證得其中一些規律的。儒家孔門弟子公冶長就懂鳥語,現在也有些懂鳥語、默音甚至天籁之人,這已是事實。

  唱念是八萬四千法門中一種很柔軟溫和的修煉方法,這軟法門修得好,一字音中即能“一言具衆音聲海”。在煩惱痛苦時,放開一唱,就會得解脫,就會體會音聲海確是既微密又美妙的解脫法門。《楞嚴經》的觀音耳根圓通法門就是實證。宇宙音聲無限,我們耳根聽力有限,然而我們這個自性的觀音之功能是無限的。我們可能通過唱念、持咒,震發我們身體的叁脈七輪,打通中脈,透過法界。《行願品》又說:“我能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爲一念。”這就是音聲海法門的延展。它可以幫助我們由粗身粗心進入細身細心、微細身微細心,甚至最微細身最微細心。心聲心音就是音聲轉念,或者念轉音聲,當下即是,當體即在,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以音聲透法界,也可以法界透音聲。音聲即是念,念動聲動,“我于一念見叁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普賢王如來根本真言“唵阿吽”就能通一切音聲海。普賢王如來有如幻叁昧的修法,在音聲海的境界中,在中空的境界中,能起無限威力,能作無量事業。佛法認爲這種特異功能,是衆生自性本具的功能,潛在人體而未發揮罷了,所以要“朝暮課誦”,念茲在茲,如影如響,真實不虛。

  要修口密,修好唱念,要做好基本功。除口業要常常保持清淨外,在唱念方面,要學用聲明,要真正理解“聲字實相義”,要真正學好正確的唱念方法,要懂得“以音聲作佛事”的道理。練好基本功,才能深明法義、深得法益、深享法樂,也才能以音聲作佛事,自利利他,法喜充滿。《大唐西域記》講的就是學聲明念唱之事。然而聲明一道,在中國曆史上就未嘗全傳,其全傳較多者,多在密教陀羅尼中。唐密失傳,聲明之學就僅存于東密、藏密的內明之中了。世間所傳,悉昙而外,著述家偶有所說,語焉不詳,且多謬失,聲明之不明,蓋已久矣!學者因無所依據而不得不陷于迷離恍惚之中。中國六經,《樂經》在秦之後失傳。後儒偏重義理,對七音律呂之學,雖亦有深入者,但不普及,這與中國傳統文化偏重文字、忽略音聲有關。早在宋朝,大史學家鄭樵就已明察聲明之不明,爲中國文化學術之一大缺陷,故在其所著《通志》的《六書略》、《七音略》及《樂略》中,曾再叁致意焉。其有言曰:“梵人(指印度)長于音,所得從聞入,故曰“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我昔叁摩提(即叁摩地,意謂禅定),盡從聞中入”,有目根功惠少耳根功惠之說。華人長于文,所得從見入,故天下以識字人爲賢智,不識字人爲愚庸。”實際文字、聲音都是法界實相,都是宇宙人間之信息。華人偏重文字,故道家多用符箓(符箓也是一種信息);印人重聲音,故佛家多用陀羅尼。鄭樵謂:“天地之大,其用在坎離;人之爲靈,其用在耳目。……聖人製律,所以導耳之聰;製字,所以擴目之明。耳目根于心,聰明發于外,上智下愚,自此分矣。”又謂:“釋氏以參禅爲大悟,通音爲小悟,雖七音一呼而聚,四聲不召自來,此其粗淺者耳。至于紐蹑杳冥、盤旋寥廓,非心樂洞融天籁、通乎造化者,不能造其阃宇。”儒家尚知音聲通乎造化,以之製律作樂,豈有以通音爲小悟之佛徒,而不知唱念之法以音聲作佛事者乎?

  藏傳佛教(密教)以口密持咒來修行

  關于神秘咒語的問題,這是人類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事實,也是人類迄今尚未探明的奧秘,是一個“音聲之謎”。世界上具有悠久曆史的神秘古國,爲埃及、印度、中國,在他們的古文化中,都認爲咒語與原始的語言、文字一樣,是文化的重心。因爲咒語早在語言文字之前,但人類因爲有了實用的語言文字的進步之後,對于聲音的研究,除了應用在文字語言的結構以外,便把有關聲音的神秘部分,推之于巫術或宗教。現在人類有系統的咒語,就比較完整地保存在密教裏。印度的傳統文化,一直重視聲音的奧秘,婆羅門教衍分出來的彌曼差學派,就極力宣揚“聲常住論”。佛教也非常重視聲音,不但要通內明,而且要能通五明,其中首要的就是聲明。人類文化雖然有了上下幾千年的曆史成就,但對于聲音的神秘功能,至今還沒有弄出一個所以然,更不要說窮其究竟了。古今中外所有聲音之學,也大都是爲了語言文字的應用而加以研究,並未能夠真正從根本上加以探討。就是在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上,雖然對于“聲學”、“光學”已有很深的研究,甚至可以追求銀河系統的音波作用,但研究的目標,也還沒有完全轉到聲音與宇宙萬有生命關系的功能。現在人類已經知道宇宙間有許多聲音存在,如同有許多光存在一樣,可是人的耳目有限,無法看到聽到。現在已經在追尋宇宙的“暗物質”了,但限于人在“粗身粗心”階段,一時還無法弄得明白。所以老子也說:“大音希聲”。透過有形聲音的作用與功能,在人類的知識範圍內,尚且知之不多,甚至無知,更何況還有無形像可得的心聲心音的神秘呢!正因爲如此,所以光想通過梵文、藏文,或者梵語、藏語來了解印度古代流傳下來的梵文密咒的神秘,那是很不夠的,因爲其奧秘並不單純在語言文字上。口密——聲音的奧妙,如同身密、意密一樣,密在汝邊,密在汝身。那就是聲音有關人體奧秘的問題,聲音關于宇宙萬物生命的根源問題,特別是聲音與人體氣脈的關系問題,按佛法的道理來說,那就要靠親修實證來解決。一種法門可以用種種無盡的音聲來傳達,“恒轉理趣妙*輪”,由此展現推動宇宙生命的真理,引導衆生進入佛法的正知正見,這就要修口業轉口密,對佛的語言功德,要發願修學,“我深智力普能入”,在音聲海中,不管念誦也好,持咒也好,隨時都要堅持梵行——持戒、修定、證慧,培養自己般若智慧的成就,開發自性無可限量的潛力,以深入佛法重重無盡、圓融無礙的華嚴世界。

  弘法大師《聲字實相義》說:“內外風氣才發必響,名曰聲也。響必由聲,聲則響之本也。響發不虛,必表物名號,曰字也。名必招體,名之實相。聲、字、實相,叁種區別名義。又四大相觸、音響必應,名曰聲也。五音、八音、七例、八轉,皆悉待聲起,聲之诠名必由文字,文字之起本之六塵。”故頌…

《論聲明與修行的關系——佛教音樂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