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声明与修行的关系——佛教音乐之道

  论声明与修行的关系——佛教音乐之道

  吴立民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艺。道无艺不显,艺无道不明。佛教音乐亦然。佛教之乐道大都与修证有关,佛教把通声音与明中阴视为小悟。实际上真通声音实相,即可证悟大觉。弘法大师《声字实相义》曰:“夫如来说法必藉文字,文字所在六尘其体,六尘之本法佛三密即是也。平等三密遍法界而常恒,五智四身具十界而无缺。悟者号大觉,迷者名众生。众生痴暗,无由自觉,如来加持,示其归趣。归趣之本非名教不立,名教之兴非声字不成,声字分明而实相显。所谓声字实相者,即是法佛平等之三密,众生本有之曼荼罗也。故大日如来说此声字实相之义,惊彼众生长眠之耳。若显若密,或内或外,所有教法谁不由此门户!”由此可见声明实相与修行证悟之内在联系与必然关系。

  密教以(阿)字本不生为根本教义

  佛法之理论与实践,在密教谓为教相与事相。显教之根本理论,可以“缘起性空”四字概括;其根本实践,可以“六度四摄”概括。密教则进一步,其根本教相,可以“阿()字本不生,如实知自心”二句说明,或简为“阿本不生”四字概括;其根本事相,则可以“上供下施”四字概括,因密教一切修行和修法,无不是“上供下施”也。所谓“上供下施”,即包含了“上摄下化”、“内证外教”、“自受他用”诸义在内也。

  宇宙万事万物(万有)究竟从何而来?此中包括宇宙起源、地球起源、生命起源、人类起源等等起源问题在内,为古今中外一切哲学科学所研究之根本问题。综合古今中外各家各派学说,对此问题之回答,概括言之,无非两种:一种认为宇宙万有都是由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物质所组成,如古哲谓为是气、是水、是火等等,今日科学家谓为是分子、原子、乃至基本粒子,已研究进入夸克层顶部。一种认为宇宙万有都是由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转化而成,如古哲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印度婆罗门教谓为大梵天所化,西方基督教谓为上帝所造,伊斯兰教谓为真主安排,乃至西哲今日谓为自然法则等等。这两种学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万有来源都有一个“第一因”。但无论如何穷诘,实在没有一个真正“第一因”可得,因此佛法讲宇宙万有没有“第一因”。

  正因为没有“第一因”,时间才能无始无终,空间才能无边无际。然则宇宙万有究竟从何而来、从何而生?佛法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就是“由缘而生”。任何事物,都是“缘生则生”、“缘阙则阙”,即产生该事物的条件(缘)具备了,该事物就产生而存在,条件不具备,就不能产生而存在。凡是缘生的事物,就必然具备下列三个特点:(一)缘生事物不可能离缘而存在,也就是没有脱离它的产生条件(缘)的独立自主性,这就叫无自性,佛法谓为无我。(二)缘生事物都是随缘运动着变化着的,不可能脱离它产生条件的变化而保持不变性,这就叫无永恒性,佛法谓为无常。(三)凡是缘生事物都必然随着它产生条件的规律,回归到它应该回归的地方去,也就是按照它自身规律而成、住、坏、空,生、住、异、灭和生、老、病、死,这叫做寂灭性,佛法谓为寂静。概括缘生事物这三个特点,就是佛教小乘的三法印:(一)一切无我;(二)诸法无常;(三)涅槃寂静。所以佛教特别重视“缘起偈”,也叫“缘生偈”、“法身偈”。佛教建塔造像、安藏开光,必将此偈供奉其中,视为法身舍利。偈曰:“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佛教发展至大乘,将无我、无常、寂灭归为空性,即无自性、无永恒性、寂灭性,均是万有实相空性之表现。故将三法印演进而为一法印,即一实相印。这一实相,就是性空。以是空性,成就万有一切。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但是不能执空,以为真有一个空,则又是自性不空了。所以“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人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所以“空不空”的般若实相,就是万事万物的本体,也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般若。唯是般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谓为空不空。这就是佛法。佛法究为何物?从佛法本身言,若说皈依、受戒、灌顶等等是佛法,则释迦未生前,印度婆罗门教早有此等仪式。若说轮回、业力、解脱等等之名义是佛法,则佛教未诞前,印度古典籍如《吠陀》、《奥义》诸书以及印度外道早有此等名义。若说瑜伽、禅定、护摩、修法是佛法,则佛法未传前,印度宗教、学术早就有此等修行。佛法本身可说一无所有,可说没有一点东西。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佛说他一字未说。若有人说佛说法,此人即是谤佛。佛法不但一无所有,没有一点东西,就连这“一无所有”也“一无所有”,连“没有一点东西”的“没有”也没有。这“一无所有”的“一无所有”,这“没有”的没有,翻过来就是“无所不有”。这就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般若。一切外道仪式、名义、修法等等,归于般若,都变成佛法;一切佛法之修持、教化、仪轨等等,离开般若,都变成外道。如此说来,宗教根本于般若,便是佛法之宗教;哲学证入于般若,便是佛法之哲学。若论佛法本身之“一无所有”和“没有”,岂只非宗教非哲学,简直就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因为佛法本身是“不立一法,不破一法”,而又是“有法皆立,无法不破”的,是“泯四句、绝百非”的,即是“一无所有”而又是“无所不有”的,是“一贫如洗”、“一寒彻骨”而又是“华严富贵”、“重重无尽”的,是能断金刚而又是理趣实相的。说佛法是宗教可,说佛法是哲学也可,说佛法是非宗教非哲学,或者说亦宗教亦哲学也无不可。翻过来说,说佛法是宗教不对,说佛法是哲学也不对,说佛法是非宗教非哲学,或者说亦宗教亦哲学,也没什么对。此非朦胧颟顸,也非圆滑诡辩。说它唯心,它却物在;说它诡辩,它却辩证;说它神秘,它却现实;说它迷信,它却真理;说它性不确定,它却恒常如实、确定无疑;说它无质规定,它却其中有物、真实不虚;说它相对主义,它却一实中道、不落两边;说它彼岸两重,它却二世圆融、不即不离;说它唯我神我,它却众同真如、

  非局自体;说它灵魂有神,它却缘起性空、否认造物;说它胜义有,它又自性空;说它毕竟空,它又方便有。如此不可究竟,无第一因,才正是佛法之真实,才正是佛法之圆满,才正是佛法之具足。这就是“空不空”的般若和般若的“空不空”。

  密教之旨趣,可一言以蔽之者,即《大日经》:“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之语是也。《大疏》释之云:“如上所明第一甚深微妙之法,乃至非一切智人则不能解者,此法从何处得耶?即是行者自心耳。若能如实观察,了了证知,是名成菩提,其实不由他悟、不从他得。”梵语所谓菩提,为佛果之义。“如实知自心”之句,即佛果内容之解说也,虽寥寥一语,而包含之深义无量无边。试进而研求自心究为何状,《大疏》又自释之云:“若见本不生际者,即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又云:“觉自心本来不生,即是成佛。”佛果之功德穷高极深,非言思所能疑议,兹乃谓成佛之道,不外于觉知自心,而一研求自心之实相为何,又不外于本不生之理,故知所谓本不生者,诚密教之根本原理,一切教相事相所依以成立者也。《大日经》三十六品,无非具说此理而已。《大日经》卷二云:“云何真言教法?谓阿字门一切诸法本不生故。”

  字为梵语母韵之第一字,其音为开口之声,普通发声之时,皆以阿字之音为基础。凡一开口,即有此音,故此字为众音之母,而能发生一切字,亦犹本不生之教义,为一切教义之根本也。

  阿字本不生者,谓一切诸法本来不生不灭之义。盖自显教言之,宇宙万有,无非自因缘生起者,缘生之物,皆无自性,无自性故,本自空寂,故曰缘起性空。密教以为万有虽从因缘而生,其因缘又复从因缘而生,如是推求其因缘之因缘,辗转无穷,卒不能寻出万有之第一原因,于是不得不谓万有为无始本有之存在。既无始者,亦无有终,是万有皆远离因缘造作,而本来不生不灭也,是为阿字本不生之理。这也就是说,一切法从众缘生,此众缘又从众缘生,辗转从缘,谁为其本?如是观察,则知本不生是万法之本,犹如闻一切语言时即是闻阿字声,如是见一切法生时,即见本不生际,若见本不生际,即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毗卢遮那唯以此一字为真言也。

  夫一切字音之发生于阿字也,盖由本来阿字音中固有之,非本无而今始有也。宇宙之真理亦然,任何因缘生灭之事物,其当体皆即本不生,亦如任何枝末之字声中,而皆含有母音阿字也。

  吾人见闻所及,凡宇宙间之纷纭万态、变化无常者,皆现象界之事也。其不生不灭之实在本体究何在乎?显教以真如为万法之本体,其所谓真如者,究属于离言无相之空理;密教以为宇宙现象,不外空理之活动显现者。大凡一物存在,必有其体,既有体性,自必有其相状与作用,此体相用三者,本来具足不离,非有本末能所之关系,任举其一,而他二者已具其中。现象之外无实在,自实在的方面见之,所谓现而不转不变也。此为密教特有之教理,此其所以为“即事而真”也,又即“现象即实在”之说也。

  汉传佛教(显教)以念诵唱赞来修行

  汉传佛教《朝暮课诵》,是佛寺中每日必持的修行功课,也是汉传佛教佛事活动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法事仪轨。它是在汉传佛教发展的历史中,历经唐宋元明清的一些高僧大德,通过自己的传承实证以撰集、修订、充实而逐渐定型,并成为十方丛林法定的必修课。它是汉传佛教中圆融大小乘、圆融显密教较为完整如法的修持仪轨,主要是为佛寺僧团集体修持用的…

《论声明与修行的关系——佛教音乐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