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聲明與修行的關系——佛教音樂之道

  論聲明與修行的關系——佛教音樂之道

  吳立民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藝。道無藝不顯,藝無道不明。佛教音樂亦然。佛教之樂道大都與修證有關,佛教把通聲音與明中陰視爲小悟。實際上真通聲音實相,即可證悟大覺。弘法大師《聲字實相義》曰:“夫如來說法必藉文字,文字所在六塵其體,六塵之本法佛叁密即是也。平等叁密遍法界而常恒,五智四身具十界而無缺。悟者號大覺,迷者名衆生。衆生癡暗,無由自覺,如來加持,示其歸趣。歸趣之本非名教不立,名教之興非聲字不成,聲字分明而實相顯。所謂聲字實相者,即是法佛平等之叁密,衆生本有之曼荼羅也。故大日如來說此聲字實相之義,驚彼衆生長眠之耳。若顯若密,或內或外,所有教法誰不由此門戶!”由此可見聲明實相與修行證悟之內在聯系與必然關系。

  密教以(阿)字本不生爲根本教義

  佛法之理論與實踐,在密教謂爲教相與事相。顯教之根本理論,可以“緣起性空”四字概括;其根本實踐,可以“六度四攝”概括。密教則進一步,其根本教相,可以“阿()字本不生,如實知自心”二句說明,或簡爲“阿本不生”四字概括;其根本事相,則可以“上供下施”四字概括,因密教一切修行和修法,無不是“上供下施”也。所謂“上供下施”,即包含了“上攝下化”、“內證外教”、“自受他用”諸義在內也。

  宇宙萬事萬物(萬有)究竟從何而來?此中包括宇宙起源、地球起源、生命起源、人類起源等等起源問題在內,爲古今中外一切哲學科學所研究之根本問題。綜合古今中外各家各派學說,對此問題之回答,概括言之,無非兩種:一種認爲宇宙萬有都是由一種最簡單、最基本的物質所組成,如古哲謂爲是氣、是水、是火等等,今日科學家謂爲是分子、原子、乃至基本粒子,已研究進入誇克層頂部。一種認爲宇宙萬有都是由一種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轉化而成,如古哲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印度婆羅門教謂爲大梵天所化,西方基督教謂爲上帝所造,伊斯蘭教謂爲真主安排,乃至西哲今日謂爲自然法則等等。這兩種學說,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萬有來源都有一個“第一因”。但無論如何窮诘,實在沒有一個真正“第一因”可得,因此佛法講宇宙萬有沒有“第一因”。

  正因爲沒有“第一因”,時間才能無始無終,空間才能無邊無際。然則宇宙萬有究竟從何而來、從何而生?佛法認爲宇宙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就是“由緣而生”。任何事物,都是“緣生則生”、“緣阙則阙”,即産生該事物的條件(緣)具備了,該事物就産生而存在,條件不具備,就不能産生而存在。凡是緣生的事物,就必然具備下列叁個特點:(一)緣生事物不可能離緣而存在,也就是沒有脫離它的産生條件(緣)的獨立自主性,這就叫無自性,佛法謂爲無我。(二)緣生事物都是隨緣運動著變化著的,不可能脫離它産生條件的變化而保持不變性,這就叫無永恒性,佛法謂爲無常。(叁)凡是緣生事物都必然隨著它産生條件的規律,回歸到它應該回歸的地方去,也就是按照它自身規律而成、住、壞、空,生、住、異、滅和生、老、病、死,這叫做寂滅性,佛法謂爲寂靜。概括緣生事物這叁個特點,就是佛教小乘的叁法印:(一)一切無我;(二)諸法無常;(叁)涅槃寂靜。所以佛教特別重視“緣起偈”,也叫“緣生偈”、“法身偈”。佛教建塔造像、安藏開光,必將此偈供奉其中,視爲法身舍利。偈曰:“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佛教發展至大乘,將無我、無常、寂滅歸爲空性,即無自性、無永恒性、寂滅性,均是萬有實相空性之表現。故將叁法印演進而爲一法印,即一實相印。這一實相,就是性空。以是空性,成就萬有一切。所謂“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故,一切法不成。”但是不能執空,以爲真有一個空,則又是自性不空了。所以“若有不空法,則應有空法;實無不空法,何得有空法?”“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若人見有空,諸佛所不化。”所以“空不空”的般若實相,就是萬事萬物的本體,也就是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這就是般若。唯是般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謂爲空不空。這就是佛法。佛法究爲何物?從佛法本身言,若說皈依、受戒、灌頂等等是佛法,則釋迦未生前,印度婆羅門教早有此等儀式。若說輪回、業力、解脫等等之名義是佛法,則佛教未誕前,印度古典籍如《吠陀》、《奧義》諸書以及印度外道早有此等名義。若說瑜伽、禅定、護摩、修法是佛法,則佛法未傳前,印度宗教、學術早就有此等修行。佛法本身可說一無所有,可說沒有一點東西。佛說法四十九年,最後佛說他一字未說。若有人說佛說法,此人即是謗佛。佛法不但一無所有,沒有一點東西,就連這“一無所有”也“一無所有”,連“沒有一點東西”的“沒有”也沒有。這“一無所有”的“一無所有”,這“沒有”的沒有,翻過來就是“無所不有”。這就是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的般若。一切外道儀式、名義、修法等等,歸于般若,都變成佛法;一切佛法之修持、教化、儀軌等等,離開般若,都變成外道。如此說來,宗教根本于般若,便是佛法之宗教;哲學證入于般若,便是佛法之哲學。若論佛法本身之“一無所有”和“沒有”,豈只非宗教非哲學,簡直就是不可言說、不可思議。因爲佛法本身是“不立一法,不破一法”,而又是“有法皆立,無法不破”的,是“泯四句、絕百非”的,即是“一無所有”而又是“無所不有”的,是“一貧如洗”、“一寒徹骨”而又是“華嚴富貴”、“重重無盡”的,是能斷金剛而又是理趣實相的。說佛法是宗教可,說佛法是哲學也可,說佛法是非宗教非哲學,或者說亦宗教亦哲學也無不可。翻過來說,說佛法是宗教不對,說佛法是哲學也不對,說佛法是非宗教非哲學,或者說亦宗教亦哲學,也沒什麼對。此非朦胧颟顸,也非圓滑詭辯。說它唯心,它卻物在;說它詭辯,它卻辯證;說它神秘,它卻現實;說它迷信,它卻真理;說它性不確定,它卻恒常如實、確定無疑;說它無質規定,它卻其中有物、真實不虛;說它相對主義,它卻一實中道、不落兩邊;說它彼岸兩重,它卻二世圓融、不即不離;說它唯我神我,它卻衆同真如、

  非局自體;說它靈魂有神,它卻緣起性空、否認造物;說它勝義有,它又自性空;說它畢竟空,它又方便有。如此不可究竟,無第一因,才正是佛法之真實,才正是佛法之圓滿,才正是佛法之具足。這就是“空不空”的般若和般若的“空不空”。

  密教之旨趣,可一言以蔽之者,即《大日經》:“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之語是也。《大疏》釋之雲:“如上所明第一甚深微妙之法,乃至非一切智人則不能解者,此法從何處得耶?即是行者自心耳。若能如實觀察,了了證知,是名成菩提,其實不由他悟、不從他得。”梵語所謂菩提,爲佛果之義。“如實知自心”之句,即佛果內容之解說也,雖寥寥一語,而包含之深義無量無邊。試進而研求自心究爲何狀,《大疏》又自釋之雲:“若見本不生際者,即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又雲:“覺自心本來不生,即是成佛。”佛果之功德窮高極深,非言思所能疑議,茲乃謂成佛之道,不外于覺知自心,而一研求自心之實相爲何,又不外于本不生之理,故知所謂本不生者,誠密教之根本原理,一切教相事相所依以成立者也。《大日經》叁十六品,無非具說此理而已。《大日經》卷二雲:“雲何真言教法?謂阿字門一切諸法本不生故。”

  字爲梵語母韻之第一字,其音爲開口之聲,普通發聲之時,皆以阿字之音爲基礎。凡一開口,即有此音,故此字爲衆音之母,而能發生一切字,亦猶本不生之教義,爲一切教義之根本也。

  阿字本不生者,謂一切諸法本來不生不滅之義。蓋自顯教言之,宇宙萬有,無非自因緣生起者,緣生之物,皆無自性,無自性故,本自空寂,故曰緣起性空。密教以爲萬有雖從因緣而生,其因緣又複從因緣而生,如是推求其因緣之因緣,輾轉無窮,卒不能尋出萬有之第一原因,于是不得不謂萬有爲無始本有之存在。既無始者,亦無有終,是萬有皆遠離因緣造作,而本來不生不滅也,是爲阿字本不生之理。這也就是說,一切法從衆緣生,此衆緣又從衆緣生,輾轉從緣,誰爲其本?如是觀察,則知本不生是萬法之本,猶如聞一切語言時即是聞阿字聲,如是見一切法生時,即見本不生際,若見本不生際,即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毗盧遮那唯以此一字爲真言也。

  夫一切字音之發生于阿字也,蓋由本來阿字音中固有之,非本無而今始有也。宇宙之真理亦然,任何因緣生滅之事物,其當體皆即本不生,亦如任何枝末之字聲中,而皆含有母音阿字也。

  吾人見聞所及,凡宇宙間之紛纭萬態、變化無常者,皆現象界之事也。其不生不滅之實在本體究何在乎?顯教以真如爲萬法之本體,其所謂真如者,究屬于離言無相之空理;密教以爲宇宙現象,不外空理之活動顯現者。大凡一物存在,必有其體,既有體性,自必有其相狀與作用,此體相用叁者,本來具足不離,非有本末能所之關系,任舉其一,而他二者已具其中。現象之外無實在,自實在的方面見之,所謂現而不轉不變也。此爲密教特有之教理,此其所以爲“即事而真”也,又即“現象即實在”之說也。

  漢傳佛教(顯教)以念誦唱贊來修行

  漢傳佛教《朝暮課誦》,是佛寺中每日必持的修行功課,也是漢傳佛教佛事活動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法事儀軌。它是在漢傳佛教發展的曆史中,曆經唐宋元明清的一些高僧大德,通過自己的傳承實證以撰集、修訂、充實而逐漸定型,並成爲十方叢林法定的必修課。它是漢傳佛教中圓融大小乘、圓融顯密教較爲完整如法的修持儀軌,主要是爲佛寺僧團集體修持用的…

《論聲明與修行的關系——佛教音樂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