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乘及皈依
各位同修,各位朋友,各位護法居士,大家好:
我們今天大家探討一下,佛經裏講的小乘,大乘,金剛密乘。乘是什麼呢?乘客的乘是運載工具的意思,那麼小乘是什麼呢?比方說,就像獨木船一樣,自己過河,自己想解脫,自己得到安樂。這就是小乘的思想,小乘爲自己解脫,他菩提心沒有發出來,這就是小乘的思想。那麼大乘是什麼呢?用現代的話來講,像航空母艦一樣,能裝無量衆生,達到彼岸,達到佛國,不僅僅是自己快樂,自己解脫,無量衆生都能送到佛國安樂,這就是大乘佛教。那麼金剛密乘是什麼呢?金剛是穩固、堅固、金剛是不生不滅、永不退轉的意思,智慧和方便不可分離,陰陽不可分離等等,這就是金剛,那麼金剛乘是什麼呢?就是頂峰、無上的意思,也就是說,最高級的法,法中大法,這就是金剛密乘,那麼,小乘,大乘,金剛密乘,是八萬四千法門的核心,也就是說非常重要,但小乘,大乘,金剛密乘這叁個的思想境界,價值觀念,行爲的准則,智慧的見解,信仰的對象等等存在不同差異。但這叁個法,都是必須得修,怎麼修呢?宗喀巴大師講,外修聞思戒,內修菩提道,密修金剛乘,這就是顯密圓融的法,顯宗就是密宗的基礎,但顯宗的成就非常的漫長,叁大阿僧祈劫的時間積聚資糧,才可以。金剛密乘就像航空母艦上的飛機一樣,航天飛機它的速度多快呀!當然了,危險也很大的。但是金剛密乘,小乘,大乘,修的話,都得從皈依佛門開始,首先要皈依佛門,但每個皈依佛門的人呢?根基不同,比方說,今天來皈依,有的人希望家庭幸福,我今皈依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求家庭幸福,身體健康,生意興旺等等,這就是下士道的根基。還有的人皈依佛門目的是什麼呢?他想解脫,他想遠離苦海,他不想在這輪回裏頭流轉了,這就是說中士道的根基。那麼上士道的根基是什麼呢?不僅僅是爲了自己解脫,還希望慈母衆生也能解脫,爲了度化衆生,承擔起度化衆生的責任,産生這種願望和思想,發心,發這麼大的心,這就是上士道的根基,這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裏講的。上士道、中士和下士道不同的根基,那麼最好當然是上士道,我們修大乘佛教,就得發菩提心,修菩提道,受菩提戒。這個最重要。很多人都說,密法來的快,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它的起點高,顯宗從心願上修這個莊嚴佛土,經過行善積德,經過叁大阿僧祈劫的資糧才能成佛,這個是相當慢長的時間。那麼密宗講的是什麼呢?今生成佛,明心見性,今生證悟空性。比方說無上密的經典裏面告訴我們,上等根基今生成佛,中等根基,臨終的時候成佛。也就是四大分裂的時候,下等根基中陰的時候成就。要想修這個,也得從皈依開始,皈依是入道之門,密宗裏頭講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統稱四皈依,就是皈依上師,皈依叁寶,但很多人不懂,爲什麼要皈依,皈依的好處是什麼?皈依的基礎是什麼?皈依的標准是什麼?皈依了然後做些什麼?首先爲什麼要皈依,七地菩薩要不要皈依呢?我看這些問題很多人不懂,那麼就好好的學,好好的聽,皈依就是依靠、依賴的意思。皈依上師,“上師”藏語來講就是無上的意思,“喇嘛”就是無上的意思。很多人拿著皈依證,從某一個上師那裏皈依的,威望很高的、名氣很大的,或者就是從一個大和尚那裏皈依的,拿著皈依證什麼道理也不懂,炫耀自己,其實他什麼都不懂。在家居士的標准是什麼?也不是皈依證,就是誠心誠意的皈依叁寶,恭敬叁寶,供養叁寶,護持叁寶。五戒十善清淨,這就是在家居士的標准,心裏面沒有皈依,拿著皈依證到處去炫耀,那不是真正佛弟子,真正的皈依是心裏面皈依,在藏區沒有皈依證,在家居士皈依完了之後,不可能給你發這個皈依證,出家僧人也是一樣的,在藏區,過去出家受戒,沒有戒碟,不管你比丘尼,沙彌尼,沙彌,比丘等等都沒有出家的這個戒牒。但是在漢地,他需要這些,不過現在的藏地也需要這些,但是居士證沒有的。出家人的標志也不是剃個頭,穿個袈裟,出家人的標志是什麼呢?是出叁界,出色界,出無色界,出欲界,斷除一切煩惱,那是真正的出家人,這就是出家人的標准,寺廟的標志也不是富麗堂皇,金碧輝煌,很多地方寺院建的特別好,特別莊嚴,但是裏面空空蕩蕩的,沒有正法,外表上看,好看,裏面就是空的,外表莊嚴不行,裏面還得富麗堂皇,才是真正的寺院,那寺院的標志是有僧團、聞思修、講辯著、戒定慧,這是寺院的標志,南方很多寺院,很多大老板建的寺院有的是,建寺廟的目的是什麼呢?爲了賺錢,商業化,賣門票,靠老佛爺來賺錢,拿這個錢回家去養家糊口,這就不是正法的道場,有的是這樣的,還有的地方寺廟建的普普通通的,但有很多高僧大德講經說法,弘法利生,這才是真正的寺院。寺廟在什麼時候建的呢?佛陀在世的時候,他沒有建過寺廟,他老人家從來沒有建過寺廟,他不需要那麼多的錢,他不搞政治,他更不分族群,他是看破放下,到處講經說法的,弘法利生,普度衆生的,這就是佛陀最清晰的生活,也是最高尚,高明的生活,寺院是在佛圓寂之後,阿羅漢,很多弟子們建的寺廟,爲什麼要建寺廟呢?這些僧團,這些護法居士們,居住的地方,建了寺院,有了這個寺院以後呢,它目的是什麼?弘法利生,然後很多出家人每個月的初一,十五,誦經,忏悔,自己犯的戒律初一到十五,十五到初一,每個月就是誦這個戒律,寺院是這麼建的,這就是寺院的來曆,你看看很多佛菩薩,諸佛菩薩也有自己的道場,自己的佛國,你看看釋迦牟尼佛,佛陀有自己的佛國,阿彌陀佛也有自己的西方極樂世界,他自己的願力建的,創造的這個極樂世界,文殊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的刹土,觀音菩薩的道場,也是普陀山,每個諸佛菩薩有自己的道場,有這個道場,有這個良好的條件,才能夠度化衆生,很多事情可以做,還有很多人——許多高僧大德們,他的願力就是乘願再來,建的寺院爲了實現願力,建這個寺院好度化衆生,弘法利生,這就是建寺院的目的。但有的人是怎麼認爲呢?我老了以後,要是沒地方去,沒有住的地方,沒有吃飯的地方,去建寺院,去建道場,你這麼想,那肯定失去意義,沒有價值了,建寺院的目的是爲了度化衆生,爲了十方常住。但現在寺院的外表也比較重要,很多信徒們來寺院,看看這個寺院,他的信心就上來了,如果寺院建的好,金碧輝煌,他看的話,覺得“這個寺院特別好,建的特別好”他就有信心了,包括寺院的製度,寺院的衛生,寺院的管理等等,他就覺得非常好,非常有靈氣,如果這個寺院建的不好,就是一般的,這些信徒們來了一看,他對佛法沒有信心,信心上不來,所以說呢,外觀上也比較重要的。
所以說大乘、小乘、金剛密乘,這叁個咱們都要修,那怎麼去修呢?先皈依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統稱四皈依,密宗還講什麼呢?叁根本,就是說上師,本尊,空行和護法。上師是什麼呢?上師是加持之源,本尊是什麼呢?本尊是成就之源,護法是事業之源,這就是叁根本,我們先要皈依上師,皈依的上師是引路師、指路師,佛像不可能給你皈依,他不可能給你指點,不可能講經說法,上師就是給你講經、說法、給你灌頂,給你傳法,你怎麼樣解脫,怎麼樣遠離苦海,上師傳給你方法,因此說上師是恩師,恩重如山,上師的加持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得到東西也不是完全靠客觀的東西得到的,特別是密宗,加持最大的是自己的根本上師的加持力,而不是佛像的加持力,一切加持的根本就是自己的上師,所以說,學修密宗的人,真正要得到加持,你要對上師忠誠不二,一心一意的跟隨上師,依止上師,聽上師的話,藏傳佛教無論顯宗和密宗,非常重視上師的作用,這就是佛教良好的傳統,而不是藏傳佛教獨創的,有無數佛經的根據,宗喀巴大師講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頭,他把自己的上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如果將上師當佛一樣的看待,你得到佛一樣的加持,如果凡夫一樣的看待,凡夫一樣的加持,你供養千萬個佛的功德也不如供養自己一個上師功德大,加持的能量不在于對方,主要是在于你自己的信心和毅力,如果沒有虔誠的信念,佛菩薩你的眼前顯現你也沒有任何成就,所以說,藏傳佛教講任何事情可以做,甚至出家僧人犯四根本戒,出家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犯戒,犯了四根本戒之後,可以重新求得這個戒律,可以受戒,可以得道。但是違背上師的事絕對不可以做,如果違背上師做的話,他就是無法救藥了,他的法脈壞了,再也沒有什麼修的了。
有的上師成就相當高,有的成就不高,你看不出來。有的很多弟子認爲,某一個上師的成就相當高,他的上師成就不高,沒什麼,就是普通的師父,普通的上師,沒什麼成就,這個你是看不出來。西藏曾有一個薩迦班智達,一個高僧,他從小的時候,他的叔叔帶他,培養他成長,給他灌頂,經文,傳承,他慢慢的逐漸的長大以後,二十多歲的時候,他叔叔那裏的法他已經全部得到了,薩迦班智達是薩迦派,藏傳佛教有甯瑪,薩迦,格魯,噶舉等派別,這是一個薩迦派的祖師。當他全部得到他叔叔的法之後,他叔叔說你再去別的上師那求法、學法。我這裏已經全部教完了,你去某某法師那裏,法門特別清淨,你去那裏學法,然後閉關、修煉、弘揚佛法,按照上師的指點薩迦班智達到處去尋找上師,拜了很多的上師得到了很多的法,顯密都精通,他成就相當高,回來以後開始閉關、修煉、實修,但很長時間沒有成就,沒有感覺,菩提心生不出來,更不要說證悟空性,他回來問他的叔叔上師,我怎麼就沒有成就呢?這麼長時間,你告訴我的,我都辦到了,拜這個上師,拜那個上師,該得到的法全部得到了,該學的東西全部學會了,可我現在閉關什麼成就都沒有,是怎麼回事呢?問這個叔叔上師,這個叔叔上師…
《叁乘及皈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