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彰顯時,行者已完全斷除痛苦及苦因:煩惱、惡行、五蘊及習性等,第叁種功德——無上妙樂——因而也展露出來。
第四種功德是恒常。雖然佛陀爲了驅散衆生執著無常爲常的迷惑,而開示無常的真谛,但當法道的成果圓熟時,行者證知輪回與涅槃無二(輪涅不二),兩者都不具真實的存在性;由于缺乏真實的存在性,本性不因輪回而有所減損,也不因涅槃而有所增進。這種“輪涅不二”、“本性爲一”的了悟是恒常不變的,也就是成道的第四種功德:無上恒常。
作用
描述佛性的十種方式之中,第四種是敘述證悟本質的作用。由于證悟本質自然賦有智慧,衆生都能對輪回之苦感到至深的厭惡,並産生脫離它的強烈欲望。對輪回的不滿,即是由于證悟本質的作用及影響。
功德
傳統上,有兩個比喻被用來敘述證悟本質及其功德:在“根”的階段或一開始時,證悟本質及其功德如同充滿珠寶的海洋;在“果”的階段或證得法身時,證悟本質及其功德如同酥油燈的火焰。
在根的階段,證悟本質如同充滿珍貴寶石的浩瀚海洋,具有無數不可思議的功德,例如佛的圓滿智慧。此外,海洋就好比一只裝有無量之水的寶瓶;同樣的,證悟本質或法身是一切佛功德的基礎或容器。而且,如同水的本性是濕潤,證悟本質天生蘊涵著對一切衆生的無量慈悲。
在果的階段,證悟本質彰顯與之無二無別的叁種殊勝功德:
·無瑕
·清明
·不可分
這叁種功德如同酥燈的火焰,基本質是光,其本性是清晰及明朗,此兩種層面——清晰及明朗——是不可分的。
回到證悟本質,“無瑕”的功德,指一切諸佛的智慧是清淨無染的:“清明”的功德,指證悟本質或法身本具的卓越覺知力(例如天眼通)是清明無礙的;“不可分”的功德,指前兩種功德——無瑕及清明——是不可分離的。
漸及
“漸及”——逐漸涉入、達及——表示證悟本質是持續不斷的,所以衆生能逐漸地達到證悟。當證悟本質蒙受染汙或障蔽時,這就是所謂的衆生;之後,當這些染汙清淨一半時,平凡的衆生成爲菩薩;再往後,當證悟本質的一切染汙和障礙都完全淨除時,菩薩成爲佛——這是一種漸及的過程。
階段
證悟本質經由叁個階段或過程顯現出來。這叁階段並不代表證悟本質本身有叁種不同的形式,而是指各種粗重及微細的障礙(例如煩惱障及知識障)藉由修持而淨除的程度。這叁個階段相當于障礙尚未清淨、部分清淨及完全清淨等叁種狀態。
就“五道”而言,在契入見道時,所有心識所造作的障礙——粗重的煩惱障及粗重的知識障——都已淨除。契入修道時,微細的俱生障礙也已清淨、斷除。
煩惱障的造作層面並不是與生俱有的。由于接納某種信仰系統或哲學,我們將某些特質附加于某個現象。例如,我們可能相信主張自我本體是意識或物質的一部分的哲學系統;或者,我們可能相信造物者的存在,或實質的自我存在于某處。當了悟“人無我”時,煩惱障的造作層面淨除了;煩惱的根本是相信自我或執著有我,一旦我執淨除之後,煩惱障就自動消失了。
另一方面,煩惱障的俱生層面則不是因爲我們所接受的信仰或哲學系統而産生的,而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我執及由此而生的煩惱。一切衆生都與生就具有此種俱生或本具的無明。我們生來就有“我是”的想法,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俱生的煩惱。
煩惱障的造作層面,舉個例子來說,包括相信萬物都是上帝或大天神(Mahadva)創造的,這是一種和事物本性沖突的概略性觀念了。了悟“法無我”——一切現象(萬法)都缺乏自我存在性,其本性皆是空性——時,此造作性的無明就淨除了。
知識障的造作層面比較容易舍棄,因此在見道的階段就已淨除。
知識障的俱生層面是相信一覺知主體與被覺知之客體的自我存在性。例如,見到一個物體時,我們自然而然地認爲此物體真正自行存在且獨立存在;同樣地,我們也相信覺知的心自行存在且獨立存在;此外,我們也相信有一個身體存在于兩者之間。我們不須刻意培養或造作這些觀念,因爲它們是無始以來宿世習性的顯現,即使是天真的嬰兒也有此俱生的障礙。這是另一種形式的“俱生無明”。
障礙的造作層面可被當下舍棄,但是,俱生層面則須要以比較漸時的速率脫除。首先是粗重的,然後是比較微細的,而最微細的幻惑直到最後才逐漸淨除。
單單證知法性並不足以淨除這些俱生的障礙,因爲錯誤覺知的習性有極大的影響力;從無始以來,我們就沿襲這些錯誤,並不斷地重蹈覆轍。
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地使自己習于真相。“修道”的“修”,就是使自己習于見到萬法的真相。在修的過程中,微細的俱生障礙逐漸被徹底淨除。
總之,在契入見道及修道時,行者必須斷除造作及俱生障礙。目前,我們仍然是這兩種障礙尚未淨除的凡夫,雖然已經進入佛法之門,但尚未契入見道或修道。由于這兩種障礙尚未斷除,故我們仍在證悟本質尚未清淨的階段,即第一階段。
契入見道時,行者將直接見到真相。聲聞者或小乘道修持者在進入見道時,僅只淨除了煩惱障的造作層面;大乘道的菩薩行者進入見道時,煩惱障及知識障的造作層面都已淨除。
證悟本質展現的第二階段是部分清淨與不清淨交陳的階段。初地或歡喜地的菩薩已淨除造作層面的各種障礙,但是,俱生層面的障礙仍然存在。由于造作層面的障礙已淨除,此階段可說是清淨的;但是,由于俱生層面的障礙尚未淨除,故此階段同時也是不清淨的。隨著菩薩地修持的進展,各種俱生障礙由粗重到微細逐漸地淨化;在初地至第十地之間,一切俱生障礙不斷地繼續淨化。因此,這整個階段稱爲證悟本質清淨與不清淨交陳的階段。
完全證悟時,煩惱障及知識障的粗重及微細層面全都完全淨化至極,無絲毫的痕迹。因此,這個階段稱爲全然清淨的階段。
總而言之,佛性展現的過程可分爲叁個階段,這叁個階段有不同的名稱。在第一階段,煩惱及知識二障尚未清淨,此階段的證悟本質稱爲“衆生”;接著,在第二階段,障礙的造作層面淨除了,但其俱生層面仍然尚未淨除,此階段的證悟本質稱爲“菩薩”;最後,當一切障礙的所見層面皆已完全淨除時,此階段的證悟本質稱爲“佛”。
曆代上師教導我們:在這叁個階段或叁種存在狀態,或爲衆生、或爲菩薩、或爲圓滿的佛,佛性在本質上仍然一樣。然而,在領受此法教時,我們必須避免誤解其意,誤以爲佛性和非佛教理論所謂的“真我”、或唯識論學派所謂的“阿賴耶識”(梵文alaya)是完全一樣的。請務必慎防這類誤解。
在多羅那他(Taranatha)創立覺曩派(Jonangpa)學派的時代,其他博學的上師極力反對他解釋佛性的方法;但是,這並不是因爲他們發覺多羅那他的知見有缺點,而是因爲擔心修學者會曲解此正確的知見而犯下重大錯誤。爲避免此種危險的意圖,曾引發一番激烈的爭論。
爭論的重點是將佛性與印度教數論學派(Samkhya)系統的“真我”或“有意識的自我”混爲一談。根據許多非佛教徒的觀點,“真我”是一恒常、具體、獨立的本體;但是,證悟本質的本體是空性的,因爲它是空性與智慧、法界與本初之覺醒狀態的融合,因此,它和數論學派所稱的“真我”截然不同。
同樣的,雖然佛性和唯識論學派所稱的阿賴耶識有類似之處,但是,依據唯識論的觀點,阿賴耶識並不是空性的,而是具體的、真實的;然而,證悟本質是空性的。所以,阿賴耶識和證悟本質怎麼可能會是一樣的?
遍在
證悟本質是遍在的。其遍在性可以虛空爲比喻,虛空甚至滲透到看起來極其密實、堅固的物體,例如波達那的佛塔;即使是卑微如廁所的俗物,也被虛空所滲透。同樣的,證悟本質遍及所有的衆生,不論地位崇高或卑微、不論清淨或不清淨。
不變
第九項金剛論題可用許多不同的方式加以解釋。“不變”指證悟本質是不變的。亦即不論是否被障礙遮蔽或是否已淨化,佛性永遠都保持不變。但是,先前我們已經言明佛性有叁種不同的存在狀態,則佛性如何可能以叁種狀態存在但保持本質不變?證悟本質本身從不改變,但是,遮蔽它的障礙會改變,並可因而被完全淨除。遮蔽佛性的煩惱如同空中的雲,是暫時的、不是恒常的,因此可被鏟除。天空有時被雲遮蔽,有時則清朗無雲;雲朵存在是暫時的,但是,天空本身一直都自然存在。同樣的,由于煩惱是暫存的,而非證悟本質的俱生成分,因此煩惱必然可被鏟除。
虛空遍及一切,在虛空的無限領域中,宇宙一再地形成及毀滅,然而,虛空本身不生也不滅。同樣的,證悟本質遍及一切衆生,雖然衆生曆經各種不同的變遷,例如苦、樂、生、老、病、死……,但佛性本身一點兒也沒改變。不斷地改變只發生在衆生的經驗層次,佛性本身一直保持不變。
雖然當我們是平凡的衆生時,證悟本質保持不變;但是,當我們成爲菩薩時,它是否會有任何的轉化?答案是:不會。當我們是平凡的衆生時,佛性是不變的;當我們成爲菩薩時,佛性也是不變的;當我們達到完成證悟時,佛性也仍然不變。
此教本言明勝利者(佛)之法子——菩薩衆——已證知萬法的如如本性,並已見到真如法性,因此已經超越生、老、病、死的輪回現象;然而,由于對衆生的大慈悲心,他們仍然以身受輪回的顯相示現。他們並未實際經驗生、老、病、死的苦,因爲這些事件是業力及煩惱造成的。聖衆之所以成爲聖衆,是因爲輪回所根據的業力及煩惱已經斷除、已經不複存在,但是,菩薩聖衆以他們所要度化的衆生相化現;換句話說,他們化現爲被無明遮障而曆經痛苦的平凡衆生。
如同菩薩衆爲了利益衆生而示現生、老、病、死,圓滿證悟的佛陀住世于地球時也如此化現;然而,他並未實際經曆這些事件,這些事件只是他的慈悲心的…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佛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