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佛性▪P3

  ..續本文上一頁顯相。

  菩薩的行爲似乎和平凡衆生一樣,是不可思議的事迹。圓滿開悟的釋迦牟尼佛出生于世間,成爲在家人,然後聚妻生子;後來,他似乎放棄一切,受戒出家;證道之後,弘法度生、加持衆弟子,最後圓寂。但是,這都只是顯相,他化現這些事件的目的是讓世人了解佛法。事實上,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他臨空飛下,降于一片花海、大放異光……——他可以輕易做到這些,但這只會讓衆生覺得佛陀並非真正是人。他們會認爲:“我們只是人罷了,怎麼可能達到證悟?”因此,佛陀以由母胎受生的顯相出世。

  釋迦牟尼佛也可一開始就以僧侶或大菩薩的形相化現,但是,這會讓一般人自愧不如。爲了避免這種情形,佛陀生爲在家人,結婚生子,並治理王國數年;後來,他放棄他的王國及榮華富貴,成爲一名僧侶。如果他沒有這麼做,一般人又會想:“佛陀原來就是偉人,我們永遠都不可能和他一樣。”因此,他起先模仿世俗的生活方式,後來才轉入佛行佛法的道路,這種行爲稱爲“依衆生之行而行”。

  佛陀可以隨心所欲地活一百年或五百年、五千年,但凡人不可能活這麼久。如果佛陀不考量當時世人的壽命,一般人會覺得:“他和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不同,我們只能活到七、八十歲,所以,不可能達到他的成就。”因此,依照凡夫的壽命,佛陀在大約八十歲時圓寂。

  有些人可能會懷疑或感到奇怪:爲什麼像Gmb這麼偉大的上師會罹患癌症而死,或爲什麼杜忠仁波切(Dudjom Rinpoche)時常生病?有這樣的疑問並沒有什麼不好,實際上,這是相當好的現象。

  如同此教本所說,諸佛與菩薩依據一般衆生的正常經曆而顯現生、老、病、死的迹象;如果他們不這麼做,我們會覺得這些上師完全不同于我們,是我們不能比擬的。因此,由于癌症是現代人的常見疾病,某些上師會示現罹患癌症的征象;由于有些人時常生病,某些上師會示現時常生病的樣子。

  小乘經典述及佛陀在食用冷豬肉的供餐之後,生病而死;但是,藏文譯本則說在食用最後的供餐之後,佛陀旋即示現涅槃。雖然這兩則故事有矛盾之處,但佛陀食用冷豬肉、因此生病、然後入涅槃的示現,是全然可能的。

  諸佛及菩薩完全免于業力的染汙,佛的境界本身超越生、老、病、死。因此,佛的境界有四種特質:

  ·堅穩

  ·恒常

  ·平靜

  ·不變

  證悟本質完全彰顯的佛果是恒常的,因其免于生;是堅穩的,因其免于老;是平靜的,因其免于病;是不變的,因其免于死。

  不可分

  證悟本質和證悟功德是不可分的。例如,不被雲遮掩時,太陽的本俱功德——光明及發光——就自然顯現出來;雲消散之後,我們不須設法使太陽産生陽光,然後將陽光散發給世界——這完全都是不必要的。太陽和光明及發光的本具功德是不可分的,因爲光芒四射是太陽的本性。同樣的,證悟之後,我們不須造作證悟功德;證悟功德和證悟本質是不可分的,當最後一絲障礙淨除時,證悟功德就立即自動顯現。

  障礙九喻

  起先,我們解釋爲什麼衆生具有證悟本質的叁種理由:接著,我們藉由十個項目去了解此證悟本質顯現的方式:現在,我們要討論證悟本質目前被障礙遮隱的九個比喻。《寶性論》詳盡地解釋其中的叁個,但我們只能簡短地提及每一項。

  第一個比喻是一小尊佛像隱藏在一朵凋萎中的蓮花之內。只要這尊佛像繼續隱藏在枯萎的花瓣之內,我們就不知道它的存在;但是當花瓣一掉落時,佛像就立即顯露出來。這就像目前我們的佛性被煩惱的業障所隱蔽一般。

  第二個比喻是蜂蜜。蜂蜜非常甜蜜可口,但是,當它被一群蜜蜂所包圍時,我們無法嘗到蜂蜜的滋味;然而,一旦蜂群被驅散後,就能享受蜂蜜的自然美味。

  第叁個比喻是米粒。大多數人都喜歡米飯,但是,當米粒被稻殼包住時,我們吃不到米。不論米粒是否被稻殼包住,對米粒本身而言,米的品質都絲毫無異,一樣都是米;但是對食用者而言,這兩者之間的差異非常大。

  第四個比喻是證悟本質如同被泥土覆蓋的金塊。想像一千年前有一大塊金子掉落在濠溝中,慢慢地,它被泥土及垃圾覆蓋,以至于沒有人看得見它。這塊金子無法呼叫:“嘿,我在這裏!請把我挖出來洗幹淨。”所以,它一直被埋沒著。

  終于,有一天,一位天眼通正巧路過此處,他看見這塊金子深埋在土溝裏。他告訴大家說:“瞧!這裏有一塊金子!趕緊挖出來,把穢物洗掉,然後好好利用它。”同樣的,當證悟本質被認知及清淨之後,它是無價之寶;即使它未被認知,也仍然是無價的。

  第五個比喻是一盒珍貴的珠寶埋在一位窮人家的地坂下。雖然一盒他看不見的珠寶就在腳下,但由于他並不知情,因此繼續遭受貧困之苦;除非他發現這個寶藏,否則這個寶藏對他一點兒幫助也沒有。同樣的,雖然所有的衆生都具有開悟的潛能,但在證知本俱的佛性之前,他們將繼續遭受無謂的痛苦。

  第六個比喻是樹的種子。即使是一粒小小的種子也能長成一棵好幾公尺高的大樹,雖然在嚴密的審察之下,我們仍然看不見這粒種子所蘊涵的大樹,因爲樹的潛能尚未彰顯;然而,這粒種子確實具有這個潛能。同樣的,許多功德蘊涵在證悟本質之中,但目前尚未彰顯。

  第七個比喻是佛像被厚重的破布裏住而不被察覺。同樣的,我們的證悟本質暫時被煩惱染汙所遮蔽,因此我們看不見它。

  第八個比喻是一位窮困的婦女懷著命中將成爲國王的胎兒。這位婦女極爲窮困潦倒,生活情況很艱難,甚至有疾病之苦;然而,她孕育著未來的明君。此時,沒人知道她具有此看不見的珍寶,就連她自己也不曉得。同樣的,一切衆生都蘊涵著只須被了知的證悟本質,雖然現在無法被察知,但當此證悟本質被了知且完全彰顯時,蘊涵于內的佛功德將立即展露無遺。

  第九個比喻是仍然在鑄模中的佛像。根據古老的傳統,在灌入黃金之前,土模之內的蠟製佛像必須先融化掉,等黃金凝固之後,再把土模敲破,將佛像取出。但是,在這個比喻中,土模尚未被除去,珍貴的佛像仍然隱藏在土模之中。這是由黃金製成的,有著完美的比例,造形極其精巧;然而,由于粗糙的土模仍然緊包著它,因此人們無法欣賞到裏面這尊佛像的莊嚴與華美。同樣的,由于被障礙所遮蔽,證悟本質無法爲平凡衆生所察知。

  顯然這九個比喻全都具有“證悟本質爲染汙所遮蔽”的共同意義,因此,我們可能會認爲:“爲什麼需要這麼多例子來說明一個簡單的觀念?”但是,每一個比喻都有個別的內在涵義來闡明某一特殊的觀點。讓我們再仔細看看這九個比喻。

  首先,《寶性論》教示:證悟本質就像隱藏于正在凋萎的蓮花中的佛偈。清新的蓮花非常悅目,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蓮花失去清新可人的外相,變得愈來愈不迷人;綻放後第叁或第四天時,花瓣開始枯萎,然後掉落。同樣的,我們貪執的對象,起初似乎非常迷人,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這種吸引力遲早都會消損。凋萎的蓮花被用來代表貪欲的染汙,因爲執著會遮蔽佛性。

  蜜蜂的比喻意味著佛性被嗔恚所遮隱。蜂蜜本身是甜美可口的,但蜜蜂很容易被激怒,被激怒的蜜蜂會刺傷人,造成痛苦。同樣的,嗔恚有害自心,並造成他人的痛苦。

  米的稻殼象征無明。米是重要的糧食,富于營養,可維持衆生的生命;但是,如果米一直被堅硬、強韌的稻殼包著,它就沒有食用價值,因此沒有用處。如同米被殼包住,衆生亦被無明全盤籠罩而不自覺。

  煩惱染汙可能是潛伏的,也可能非常明顯。第四個例子——金塊埋在穢物中的比喻,代表明顯的染汙。貪執、嗔恚、愚癡等明顯的染汙,構成使我們無法覺察證悟本質的障礙。

  潛在的染汙相當堅厚,也會使我們完全無法覺知佛性。第五個例子敘述的是埋在我們自家地下的寶藏,雖然這個寶藏唾手可得,但泥土的堅厚使我們無法察覺地下的任何寶藏。同樣的,潛在的染汙雖然很容易淨除,但它仍是相當堅厚的障礙。

  先前我們提到“達到見到道時所斷除的”及“達到修道所斷除的”,一旦種子被播下之後,它自然會成長爲樹。同樣的,一旦見道的智慧開展之後,染汙及障礙自然會淨除。

  遮掩美麗佛像的破布很容易去除;同樣的,在修道中,必須斷除的染汙其實也是很容易斷除的。

  第八及第九個比喻述及仍然在母胎的國王和仍然在鑄模之內的佛像。然而,在適當的時刻,已存于母胎之內的未來國王將會出世;已完成且已臻完美的佛像,則將逐漸除去圍繞著它的束縛。

  十菩薩地的前七地稱爲“七不清淨地”,後叁地則稱爲“叁清淨地”。前七地之所以被稱爲“不清淨”,是因爲仍有一些殘存的我執;當我執完全淨除時,就契入最高的清淨叁地。

  爲何開示佛性

  釋迦牟尼佛在瓦拉那西(Varanasi)鹿野苑開始傳授佛法。他首先開示四聖谛:

  ·苦谛

  ·集谛

  ·滅谛

  ·道谛

  這些法教是初轉*輪的主體。

  當時佛陀解釋:每一項行爲都有其果報。他教導弟子輪回的痛苦,並揭露這種痛苦的起源爲何;他也指出應循的法道,並敘述所達的滅境。

  後來,佛陀至拉吉格爾(Rajgir,王舍城)的靈鹫山及其他地方傳法,闡說空性的法教,這就是二轉*輪。他說雖然事物如是顯現,但它們並沒有任何真實的存在性,他將輪回比喻爲夢、爲幻相、爲魔術的呈現,一切都無真實的存性性,都如雲一般,沒有任何具體的寶性。他宣說二萬五千偈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等法教,強調現象的空性層面。例如,《心經》提到:“無眼、無耳、無鼻、無舌……。”

  最後,佛陀給予究竟的叁轉*輪法教,又稱爲“全然揭顯”或“完全辯識”的法教。此時,他開示一切衆生都賦有證悟本質或佛性。

  我們或許會懷疑:“二轉*輪時,佛陀已經說明一切現象都沒有真實的存在性,如同雲、夢及幻象,則他如何能…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佛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