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佛性▪P4

  ..續本文上一頁突然宣稱佛性存于每一位衆生?”

  初轉*輪時,佛陀說事物存在(法有我);二轉*輪時,他則說事物並非真正的(法無我),且一切現象都是空性的;最後,叁轉*輪時,他似乎再度自我矛盾,這一次他主張證悟本質的存在。然而,他給予每一種法教時,都有特別的用意。

  佛陀以闡述業力的存在——行爲與果報——開始傳法。如果他一開始就說一切都是空性的,人們可能會誤解,並因而變得不負責任,不在意自身行爲的果報;爲了避免這種情形,他首先闡述業的力量。然而,如果行者堅守一切都真正存在的信念,他們就不可能了知法性——事物的空性本性。

  爲了解釋人及事物皆缺乏自我存在性(人無我、法無我),佛陀給予二轉*輪的法教。如果佛陀當時就教導證悟本質或佛性(又稱爲如來藏,梵文tathagatagarba),衆生將無法斷除“事物是具體的”的執著,他們將誤以爲佛性是靈魂或真我。佛陀認爲,先教導空性——一切現象都缺乏實質特性——可避免讓衆生心裏産生這種錯誤的想法。

  開示佛性的五種理由

  衆生適當地理解兩種無我的法教之後,佛陀給予證悟本質的法教。佛陀給予平凡衆生證悟本質之法教的理由,共有五種。

  第一個理由是抗衡喪志或氣餒的情形。我們可能會想:“菩薩衆才智過人,充滿慈悲心,又無比精進,他們很容易達到完全的證悟;但是,像我這樣的人永遠也達不到這麼高的境界,再怎麼努力也是枉費的。”這種頹喪的想法會讓我們感到怯懦無能。爲了抵製這種錯誤的想法,我們必須了解;我們與生就具有完全證悟的潛能——佛性,因此,我們永遠都不必要感到頹喪。

  如果我們將心專注于圓滿證悟的目標、菩提心的開展及功德的累積,將能遵循諸佛及菩薩的腳步,達到圓滿的證悟。仿效傳承偉大的菩薩行者及慈悲的根本上師的行徑,我們將能達到同樣的成果;我們將能遵循同樣的法道,達到同一次第的叁摩地禅修境界。爲什麼?因爲我們具有同樣的佛性。就此而言,平凡衆生所具有的證悟本質與大菩薩所具有的證悟本質,並沒有任何差別。

  第二個理由是,我們可能會想像自己是不凡的菩薩,修持一段時間之後,可能會想:“我已經具有菩提心了,我的禅定非常深沈,有無比的慈悲心,其他衆生缺乏大勇、大慈、大悲。”如果這種驕傲感或優越感使我們鄙視他人,不但功德無法彰顯,且過患將因而生起。

  佛弟子應該視自己爲上師將法教“灌入”的容器。相較之下,傲慢如同鋼球,當我們把東西倒在鋼球上時,東西會立刻滾落,什麼也留不住。如果一位修行者充滿驕傲或自滿之感,他將無法學習或開展其他任何特質。

  雖然我們可能開展了一些美德,但是,和圓滿證悟者的美德及特質相較之下,這實在微不足道。一切衆生都具有證悟本質,雖然他們尚未開展這些美德,但他們開展這些美德的能力絕對不亞于我們,甚至勝于我們,他們也一樣能達到全然圓滿的證悟。一旦我們認定其他衆生的能力之後,就不會輕視或鄙視他們。

  第叁個理由是,衆生須要證悟本質的法教才能離棄不正見,例如錯誤的信念。舉個例子來說,某些非佛教信仰系統主張一至高無上的神祗或衆多神祗會對我們的善行感到高興,不善行則會觸怒他們。

  佛教的觀點和這不一樣。簡而言之,以佛教的觀點來說,不了解真相時,心在輪回的幻惑之中徘徊;但是,當我們了知事物的本性、斷離障礙時,就自輪回解脫。

  例如,我們處在一個幽暗的地方,地上有一條雜色的繩子,由于光線幽暗,我們誤以爲這條繩子是一條毒蛇,因而駭然地想道:“我該怎麼辦才好?它可能會咬我!如果它很毒,我可能會死。”我們的恐懼隨著這個念頭增長,並顯得很無助;我們無法服藥驅散恐懼,無法祈求神祗趕走這條毒蛇。此時,只有一個立即可行的辦法;審察實際的狀況。我們可以向第叁者查詢:“這真的是一條蛇嗎?”也可以仔細地觀察情況而發覺這其實不是蛇,而只是一條繩子。看清真相使錯誤的覺知和繼之而起的幻惑立即消失;同時,我們的心自然也會放松,變得很平靜,免于恐懼之苦,因爲我們已了知真相。

  這個比喻指出:我們現在在輪回中徘徊,這是由于過去業力的成熟及對現實的迷惑反應——煩惱;由于處于幻惑的狀態、誤解一切經驗,我們遭受各種痛苦。這只有一個解決辦法;我們必須審察真相,並確實覺知事物的本性。大部分人缺乏必要的勇氣及自信,所以,我們必須依止佛陀的法教。佛陀解釋如何開展證知無我及究竟真相的智慧,依止他的法教,我們將能斷除幻惑。

  佛陀給予極其完整及詳盡的法教,毫無保留地爲衆生闡釋事物的本性,因此,一旦了解正知正見、融會貫通初轉及二轉*輪的法教之後,我們將對究竟真相有至爲完善的了解。

  二轉*輪強調現象的空性層面。空性和環繞我們的虛空有所不同,並非空無一物的狀態。如果認爲空性只是空無如虛空的狀態,那麼,我們的了解尚未臻至完整,並非究竟的真相:如果認爲證悟本質僅具智慧的功德,這也是不完整的。空性是清明的,是空與智慧或覺醒狀態的融合;明的層面則是叁轉*輪的主要論題。

  開示佛性的第四個理由,是爲了驅散因爲不了解佛陀法教之整體意義而可能生起的過患。如果不了解法教的整體性,我們可能對圓滿的法教有錯誤的看法或産生懷疑;若能了解法教的整體意義——包括叁轉*輪闡述佛性的法教,我們將不會有偏離正法的危險及過患。

  開示佛性的第五個理由,是爲了超越自愛。如果誤解證悟本質的法教,我們可能會開始認爲自己非常特殊,應該只爲解脫自己的痛苦而達到證悟;然而,如果了解所有的衆生和我們一樣,都具有證悟本質,都必須淨除業障才能達到證悟,自愛的傾向自然會破除。

  以上開示佛性的五個理由,完全是爲了幫助我們斷除五種過患,佛陀因而叁轉*輪,給予“完全揭顯”的法教。

  問答

  學員:我不了解“漸及”指的是什麼?

  仁波切:在此,“及”指我們汲入、達及了知證悟本質的過程;也就說,轉向證悟目標。我們不須要涉入輪回,因爲我們已經在輪回之中了。

  學員:痛苦和五蘊有什麼關系?

  仁波切:爲了解爲什麼五蘊屬于苦谛,你必須先了解“痛苦”的意義是什麼。痛苦可分爲叁種(叁苦):第一種是“苦苦”——痛苦的苦,身或心實際經驗到的疼痛或苦楚,這是人們最常提及的痛苦。有時我們沒有生理及心理的痛苦,所以暫時覺得很輕松、愉快;然而,我們無法永久停留在這種狀態,改變是必然的。由于這種快樂是暫時的,因此我們會遭受到“壞苦”或“變易之苦”,不論我們所處的狀況是歡樂、或痛苦、或冷漠,改變遲早都會生起。不像法身及佛果是恒常的,衆生的存在永恒都受製于暫時、無常的狀態,這稱爲“遍在之行苦”或“行苦”。

  第一蘊都受製于叁苦,例如想蘊及識蘊——身的痛苦覺受或心的痛苦狀態——都是苦苦;快樂的覺受或心態隨時都可能改變,這其實是變易之苦;由于我們所有的感覺及身心狀態都是稍縱即逝、都是暫時的,它們永遠都無法超越遍在的行苦。

  學員:談到必須離棄的事物時,“習性”或“習氣”是什麼意思?和快樂或妙樂有什麼關系?

  仁波切:習性或習氣就好像長久以來習慣于某種事物或狀態,雖然刺激物已經不存在,但和它有關的習慣仍然存在。例如,一個曾經裝有麝香的盒子,雖然很久以前麝香就已經被丟棄,肉眼看不到一絲痕迹,但麝香的氣味仍然旋繞著。這個比喻如同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行者,雖然明顯的煩惱障已經消失,但一些習慣性的行爲型態仍然存在,這就是習性。

  有個比喻說:一不留神,阿羅漢可能會踩到蛇。這種無意的行爲之所以會産生,是因爲因襲已久的習氣障尚未完全清淨。但是,阿羅漢已不具衆生的強烈煩惱障。

  我們可以不同的方式了解證悟本質的彰顯。契入見道時,證悟本質就已經彰顯;但是,這並不等于證得法身或佛果,因爲佛性尚未完全顯現。《寶性論》以埋藏在土中的寶石爲例,說明這種情形。

  起初,寶石完全被土壤覆蓋,沒有人看得出它實際上是璀璨的寶石;但是,稍加清洗之後,它美妙的特質就開始顯露。這如同契入見道,行者的佛性已部分彰顯,察覺某種珍貴的東西已經近在眼前,我們可以進一步地抹察這顆寶石,使它的美更進一步地展露出來;終于,在經過精縱的抹擦之後,它成爲足以莊嚴佛身的亮麗寶石。

  同樣的,在了知證悟本質、契入見道時,一些障礙仍然殘留不去,有待進一步的淨除。當這些障礙愈來愈清淨時,證悟本質就隨著愈來愈明顯,直到完全證悟的最後階段,一切不淨都完全消逝無遺。

  學員:如何追溯傳承?

  仁波切:就噶舉傳承而言,法教的傳承追溯至法身佛金剛總持或金剛持,然後傳至帝洛巴、那洛巴、馬爾巴、密勒日巴、岡波巴……,帝洛巴和釋迦牟尼佛住世于不同的時代,帝洛巴住世的時代較晚。所以,這是怎麼一回事?金剛總持和釋迦牟尼佛有何不同?

  釋迦牟尼佛又稱爲無上化身,他出世在這個星球,達到完全的證悟,示現證悟的十二行誼等;然而,法教的來源——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法身——和金剛總持是無二無別的。就此而方,當帝洛巴因其證量而親見金剛總持並自其得授法教時,和親見釋迦牟尼佛並沒有任何不同。

  同樣的,根據甯瑪(Nyingma)傳承,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法身和普賢如來佛(Buddha Samantabhadra)——嘎日多傑(Grarab Dorje)自身智慧法身得授直接傳承——是無二無別的。

  任運而顯是成佛的功德之一,這表示佛的教化——佛行事業——總是順應當代衆生的根器,因此,各種不同的法教在不同時代演變而起。小乘法教盛行的主要時期是佛陀住世至大域龍(Dignaga,又稱爲陳那);大乘的盛行源于無著及龍樹的時代,當那…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佛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