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佛法與大乘佛法
慧廣法師
﹝一﹞
近日,有幾位居士來山,席間談及佛教的種種;其中,談到了南傳佛法在臺灣的流傳....。事後,心中不覺生起些許愁思──
這幾年來,南傳佛法在臺灣非常流行,國內佛教徒接受者,稱爲原始佛法。
南傳佛法以較單純、切實,注重實踐的方式﹝有別于大乘佛法的超高理想及玄思﹞,在臺灣吸引了不少信徒,尤其是年輕佛教徒。談到佛法修行,不少人以南傳爲依歸,似乎大乘佛教已無修法可談。更甚者,有些接受南傳佛法者,則強烈排斥大乘佛教,不以大乘爲佛法....。
這些種種,往好的方面來說,自然可以刺激大乘佛教徒的反省:在曆經了二千五百多年,而且在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之下,免不了應機製宜的大乘佛法,是否有失真的地方?或者,大乘佛法是否太過于理想化、哲學化或學問化?造成高談理論,而缺乏實際修證....?
當然,這些只是咨疑,不一定是事實。
大乘自然有其修行方法,有不少應不輸于南傳佛教。但在淨土宗念佛,幾乎概括了所有佛教修行的臺灣,有時候,是會令人覺得大乘佛教沒有 修行方法。相信有不少念佛者,念了許久,卻感覺不出有修行的作用。佛是念了,但貪嗔癡、煩惱欲念,並未真正減少,戒定慧也沒有增長多少。
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它可以培養慈悲心、減少世間殺孽,自是功德一件,不應該反對人們素食。但素食是否就是修行呢?這是有疑義的。
但對一些大乘佛教徒來說,只要他有念佛、有素食,便自以爲有修行了,別人也這樣認爲。
可是,如此修了許久,內心未必能感受到法悅、一些煩惱也未必得解決。于是,有些人在某些機緣之下,遇上南傳佛法比較細致的修持,身心便有了前所未有的覺受。這是以往念佛、素食那幺久,都不曾有過的。
對許多佛教徒來說,要深入佛法是不容易的,更別談到融會貫通了。在這種情況之下,如何不奉南傳佛法爲寶?進而排斥大乘佛法,也就不足爲奇了。
同樣的情形,也會發生在佛教徒學習教外法門,如氣功等。一旦他在那裏修學得身心有所變化、或起覺受,以之比較在佛門念佛、素食那幺久,卻都無感覺。你說,他怎能不舍佛法,而就外法呢?問題是、關鍵是:佛法或大乘佛法,真的是像他所了解的那樣嗎?念佛素食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嗎?如果不是,大乘佛法的修行是什幺?
希望大家談談,我也會陸續談出所知。
﹝二﹞
作者:慧廣法師
“南傳佛法”是指流傳于泰國、緬甸、斯裏蘭卡等地區的佛教,以往中國佛教徒都稱他們是小乘佛教。這種稱呼含有瞧不起他們的意味;稱呼自己的佛教則叫大乘。
“南傳佛教”源于部派佛教的上座部。“上座部”多長老,所以言論 、行事作風,顯得老成持重,思想自然也就比較保守;“大乘佛教”則演變自部派佛教的大衆部。“大衆部”多年輕比丘,行事比較活潑,勇于創新弘法,將原始佛法,適應于不同的時代、環境,作各種不同的開演。從某方面來說,“南傳佛法”是可貴的,他們盡量保留著佛法的原貌,包括經書義理、僧團型態等等,曆經二千五百多年的時空變化,今人還能從他們那裏看到佛教的原貌。單是這點,就值得令人肅然起敬!
當然,經過了那麼久的時空變化,如果說如今的南傳佛法,就是佛陀在世時的原始佛法,也是不對的。不管是佛法義理、修持方式,或僧人的生活型態,多少有了不同。所以,正確的說,南傳佛法只是比較接近原始佛法而已。
南傳佛教以遵隨佛製爲要,不會增添佛法經典、不會融合其它修行;北傳的大乘佛教則相反,思想是活潑的、行事是積極的。當佛法傳到某個地區時,他會融合當地的文化風俗,讓佛法容易被當地人接受,以便度化更多的人。
大乘佛教的修行,也會采取其它宗教不錯的修法,將之融會于佛教修法中,讓某個地區的人,更容易接受佛法。這就是:爲什麼大乘佛教的修持方法中,有許多是原始佛教所沒有的。包括咒語、誦經超渡、命終助念 ,以及多佛、多菩薩的信仰,等等。
在教理上,更開發了一些泛外道化的佛學名詞,如說衆生皆有佛性、有如來藏、真如、阿賴耶識,及禅宗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等。這以原始佛教的觀點來說,簡直是外道了。外道也講神我、大我、梵我,大乘佛法的佛性等,與之何異!
這些種種,就是導致南傳佛教排斥大乘佛教非佛法之所在。
確實,大乘佛法在原始佛法中加入了太多的東西,把印度的佛教幾乎全變成了中國式的佛教。供奉的佛像是中國人的臉型,佛像所在的寺院,也是中國古代的官邸;中國人喜歡具體、不善思維抽象,也把佛法的抽象名詞改成具象的。像涅槃、空之類的東西,國人是不大懂的,把它改成佛性、明心見性、開悟,就容易懂多了。
站在弘法度衆上,你能說這樣不對嗎?
佛法是可證的,覺悟並非教主的專利,只要佛弟子依法修持,證得了佛陀所證的,他就能演說正法。
佛陀入滅後,二千五百多年來,相信有不少佛弟子依法修行,證得了佛陀所證。他們因時代環境的不同,可能被稱爲菩薩、或阿羅漢,以及禅師、上師。也因時代、環境、文化語言的不同,每個佛弟子表達佛法的方式會有不同。但所說的與佛陀正法無異。
所以,一些信仰南傳佛教者,一味排斥大乘非佛法,等于否定了佛法的可證性。佛經中尚說,無佛無法之世,尚有人能自行修行而得正覺,稱爲圓覺、辟支佛。如今,佛法尚在,就算大乘佛法摻雜了許多外道法、方便法,也不能否定其中還有許多佛法。既然大乘佛教中還有許多佛法,也就不能否認,有人會依而修證,證得了佛陀所證。那麼,他所說的怎會不是佛法呢?大乘佛教怎會不是佛法呢?
經中也沒有說,只有佛才能說佛法。《十誦律》載:佛法有五人說,除了佛陀之外,佛弟子、天人、仙人、化人都可能演說佛法,只要所說符合布施、持戒、生天、涅槃的道理,就是佛法。
經中佛也說,他所說法如掌中沙,未說者如大地土。這是排斥大乘非佛法者,值得深思的問題。
再來,更重要的一點是:如果認爲佛陀所說的原始佛教才是佛法,後代佛弟子所說的,如大乘佛教裏面的,都不是佛法;或者,認爲佛法只能保持原貌,不可以增減變化,那等于否定了人類文化向上進化的可能性........。
﹝叁﹞
作者:慧廣法師
根據人類的曆史記載來看,人類是不斷向上進展的。這是生命的特質──生生不息。所以,在物質文明上,後代的會比前代好。因爲,後代有了前人的經驗,可以少掉一些摸索,自然要比前代有成就啰。
在精神文化上,後代的也會比原始的好。“原始”畢竟只是個開始,許多方面只是草創,談不上成熟,不論是思想學術、或宗教文化,可能都要經過兩叁代、或四五代,才能有其大成。
宗教是人類的活動之一,也是依附于人類生命而存在的。生命的特質既是生生不息,那麼,人所信仰的宗教,怎能老保持在教主初創的時候呢?當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古今中外,任何傳上一百年以上的宗教,無不經過了幾次的演變。佛教流傳至今已經二千五百多年,怎能沒有演變,還保留在原始佛教中呢?
演變是必然的,演變也是好的──後代會比前代好。
舉自然界的的事物來說。
原始的番石榴,小而無肉,也不大好吃,如今改良過的泰國石榴、珍珠石榴、無子石榴,則大又好吃。如今,你還會去吃原始石榴嗎?除了有糖尿病者,吃吃原始紅心石榴,用以治病外,不會有人去吃原始番石榴。
奇怪的是:有些佛教徒卻甯舍現代的優良,而就古代的方便。當佛教的飲食觀,已從佛世的食叁淨肉,向上進展到素食時,臺灣卻有一些信奉南傳佛法者,不認同素食,似在鼓吹肉食。
請想想,佛教的在家五戒,排在首位的是什麼?就是“不殺生”。不殺生當然不等于就要素食。我從沒有叫人受五戒之後,就要素食。對某些人強調受五戒之後就要素食,我說那不是正確的佛教說法。
然而請想想,如果一個受五戒的人,他能進而發心素食,不是很好嗎?他所守持的不殺生,不是更圓滿嗎?畢竟,你雖不親手殺生,但因爲你食肉,就會有人殺、雞、鴨、豬、羊等動物來賣你。那不等于你在間接殺生嗎?
有一人食素,世間就會少殺一些動物;多一人食肉,世間就會多殺一些動物。誰說素食不會減少世間殺孽?誰說素食不是功德一件?不會培養慈悲心?一個守持五戒同時素食者,難道不比守持五戒還食肉者圓滿嗎?
同樣的,以人類交通來說,幾十年前,有部腳踏車,就神氣的不得了。如今,有機車、汽車,已是很普遍的事了。更快的火車、飛機,一般人也都搭乘的起。試問:現在有人出遠門,不開汽車、不搭火車飛機,而騎腳踏車的嗎?沒有!
但我們一些原始佛法奉行者,卻要求我們的出家衆,應該舍現在方便的交通工具,回複到古代,連腳踏車都不要騎,用腳走路就好──要二十世紀末的臺灣出家衆,完全遵守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印度所製的戒律,不就像這樣嗎?
基于人類是不斷的向上進展,我們可以說,大乘佛法在某方面,是要比原始佛法好。原始佛法只是一個開始,大乘佛法則是接續開展──經過許多菩薩、祖師灌溉之後的結果。而且,還在不斷的開展中。
反觀自認正統的南傳佛教,保守著佛法的開始,不敢向外擴充,自然其格局便小,只好被稱爲小乘佛教了。
佛所說法,當然是最好的佛法,佛教徒不應該忘本。但如果以佛說的才是佛法,後代的大乘佛弟子所說,都不是佛法,這連佛陀也不會同意吧。這更否定了人類向上進展的可能性,違反了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事實。
更可惜的是:把大乘佛教中,古來多少佛弟子的寶貴智慧抹殺掉。
誰說後代佛弟子說的法,就不如佛陀呢?在人類是不斷向上進展的法則上,有時是會青出于藍的。所以,原始佛教的修…
《南傳佛法與大乘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