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四念處觀、數息觀、不淨觀,造就了不少出世四果聖者,但中國禅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參禅、參公案,不也成就了許多明心見性、斷生死煩惱的出格高人!
所以,大乘佛教是不可以否定的,它包含了許多人類可貴的智慧財産。只是方法不同、說法不同,同樣能令修習者證悟佛法。有不少地方,大乘佛法是勝過南傳佛法的﹝希望沒有人叫我拿出證據來,因爲,那很浪費時間呢。不過,可以相信我,我受過叁年研究所教育﹝佛教的﹞,也略有學術基礎,不會信口開河。﹞
坦白說,我個人滿喜歡某些原始佛法,包括其理念與修行。在距今將近二十年前,我初出家時,第一次看到《雜阿含經》。看了幾篇,心理覺得很喜歡。于是,便一直看下去。不到一個月吧,整部《雜阿含經》就被我看完了。心裏想:這麼好的經典,怎麼被佛教徒說是小乘經典,而不屑看呢?太可惜了。
當時,南傳佛法尚未在臺灣流傳,原始佛教的研究也未普遍,我便常向人推介《阿含經》、說原始佛法好。只是我沒有把大乘佛法否定掉。事隔十余年後,南傳佛法大行于臺灣,國人有些信奉了南傳佛法後,便否定了大乘佛法,把大乘佛法說得一文不值。我覺得訝異,反而要轉過來肯定大乘佛法了。
﹝四﹞
作者:慧廣法師
人類宗教文化的産生,和它的居住環境,是有很大的關系的;不同的居住環境,會産生不同的宗教。古代猶太人受到其它民族的迫害,便産生了他們的民族宗教──猶太教。猶太教創造出了他們的民族保護神──耶和華,以保護猶太民族爲主,不惜殘忍的殺害其它民族。
印度環境炙熱、生存困難,人們對苦的感受非常深,便産生了他們厭離世間、追求解脫的宗教。人們害怕下輩子再來出生爲人,希望透過今生的修行,下一生能轉生到天上、或不再出生。于是,有了不同于其它民族的印度宗教文化。
中國的環境則不同,多數地區物産豐富,只要不戰亂,人們都能安居樂業。于是,中國民族注重生過于注重死,人們講究的是現實生活的一切,不喜歡追究那些虛無飄渺的未知之境。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所以,中國産生不出宗教來,有的是講究現實人生學問的儒家、和略帶隱士思想的道家。直到佛教傳入國內,才刺激而由道家衍生了道教,以及白蓮教、一貫道等。但和印度的佛教、西洋的耶教、回教相比,其宗教意境差得遠了。
由不同的生存環境所産生的宗教,自然帶有其地區色彩,回教徒不吃豬肉、印度教視牛爲聖,以及各宗教主要信徒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如佛教的出家製度。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不一定適合其它地區的人。
因此,印度佛教叁衣一缽的出家方式,無法生存于中國。爲什麼呢?因爲地理環境的不同、因爲民俗文化的不同。無論你怎樣說,國內的出家人,就是難以像印度那樣叁衣一缽;甚至你可以說,國內的出家人,不能如法如律,幹脆還俗算了!但我們的出家人,再怎樣改變,還是不能完全像印度出家沙門那樣。
何以如此呢?因爲環境、文化不同,印度是個宗教性的國家,古代印度産生了許許多多的宗教,佛經記載有九十六種外道﹝宗教﹞。可見印度宗教之多。
印度的主要民族──婆羅門,男人年少就要出家修習宗教,壯年再還俗結婚生子,老年則再出家修練,以至于死。其它各民族對出家修練者,都非常恭敬,不管是哪一宗教。所以,印度出家,只要有叁衣一缽,其它就不必挂慮,有所需要再向人化緣就好了。過著專心于道、不慮吃住穿喝的出家生活。
但要將這種印度的出家製度,在國內實行,不僅地理環境不允許,民俗文化也容不下。中華民族哪有供養出家人的觀念?誰願意每天多煮一些飯菜,等著出家人來扥缽?
所以,印度的出家製度──叁衣一缽、孤身萬裏遊,在國內是行不通的。
但出家怎麼辦?國人信仰佛教,想專心修行者,也會想出家?只好變通了。
如何變通呢?同樣是剃頭,也是舍離家庭。只是穿著有別于世人的俗服,以示出家的身分;同樣要受持出家戒律,但怕比丘﹝尼﹞戒,受了無法全守持,那不就犯戒了?便加上菩薩戒,冠在比丘戒之上,表示菩薩戒高于比丘戒。一旦比丘戒與菩薩戒沖突時,則舍比丘戒就菩薩戒。出家則多數共同生活在寺院中。這也是一種“家”的型式。只是這裏無私有財産,大家過的是以“道”爲主,無诤、六和的生活。
這其中,菩薩戒是印度傳統佛教──原始或南傳佛教所沒有的,出家方式也不符合傳統佛教叁衣一缽。所以,按照原始出家戒律的觀點,你可以說國內出家人都不如法、不如律;甚至可以說,國內沒有真正的出家人。
民國初年,就有南傳佛教法師,來中國參觀了國內佛教後,表示中國無比丘。太虛大師曾爲文辯駁,收于《太虛大師全集》中。
中國是否沒有真正的出家人呢?看你站在哪個觀點來看,如以原始佛教的出家製度來看,確實如此;如以出家的內容、和出家所證來看,則不然。這也就是南北傳佛教爭議所在,也由此,被古德劃分爲小乘與大乘。小乘重于外在形式,大乘則講究內在。
當佛教的弘傳越來越廣,時代背景也都不一樣了。一些佛弟子,便集合起來,製定了一個適合時代環境的出家製度,就是菩薩戒。對佛教教理也作了某些修正。例如:將傳統以出家爲主的佛教,改爲出家、在家平等;將傳統以形式爲主的佛教,改以內證爲主。
所以,在大乘佛教中,在家也可以弘法;菩薩有出家者,也有在家者;菩薩僧不僅是出家人,在家證入聖位者,也是菩薩僧。這在傳統佛教是不允許的。弘法是出家事,在家只能當外護;僧必須是剃頭著袈裟的出家沙門,在家人就是有什麼修證,也不能稱爲僧。甚至說,出家才能證到四果阿羅漢,在家修行最高只能證到叁果阿那含。
有趣的是:這就好比古代社會的男尊女卑。但到了二十世紀末的今天,結過婚的先生,你再有這個觀念看看,太太不會給你好臉色看!這是個女權高張的時代,女士們不斷的高喊男女平等。不少地方,女權已超過了男權,換男人要喊女男平等了。
從這個社會觀點來看,你不覺得大乘佛教比較符合現代社會嗎?原始或南傳佛教,猶如古代社會,重男輕女──出家尊貴、在家卑賤;大乘佛教則猶如現代社會,男女平等──出家、在家平等。這點,你能說,大乘佛教不比南傳、原始佛教好嗎?
當然,平等是機會的給予,不是說每個人都一樣大。在大乘佛教中,在家居士當然還是要禮敬出家師父,佛法僧叁寶還是在家信徒的皈依處。只是說,在家居士如果德學夠,你也可以講經說法、度化衆生;在家居士,如果肯修行,也可以達到出家的修證。這在原始、南傳佛教中,在家居士是沒有這種機會的,就算有也很少。
因此,平等是可貴的。但平等的過了頭,也是不足取。像《維摩诘經》中,維摩诘居士將佛陀的十大出家弟子,幾乎說的無一是處,則是個異類,不能代表大乘佛教的態度。可能是某些在家佛弟子,對傳統以出家爲尊製度的一種反彈而已。
所以,大乘佛教不是沒有毛病、它也有一些不該有的東西。但大乘佛教裏面則有許多寶藏。過去的祖師大德,留下了多少的智慧結晶。
大乘佛教的精神也是可貴的,它是不斷進取、不斷創發的,帶給佛教徒無窮的希望。除了佛陀所說的修行方法之外,從大乘佛法中,我們發現,還有許多修行的方法。說不定哪一天會有一種修行方法,讓人很容易就入定。這不也很好嗎?
佛所說原始佛法,相信大乘佛教徒不會懷疑。只是某些因地製宜的製度方法,因著時空背景的不同,今人已無法采用,不得有所變通而已。試問:現今國內執著原始佛法者,一切都能如法、如律,像佛世弟子般的修 行、生活嗎?
《南傳佛法與大乘佛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