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佛法与大乘佛法▪P2

  ..续本文上一页法:四念处观、数息观、不净观,造就了不少出世四果圣者,但中国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参禅、参公案,不也成就了许多明心见性、断生死烦恼的出格高人!

  所以,大乘佛教是不可以否定的,它包含了许多人类可贵的智慧财产。只是方法不同、说法不同,同样能令修习者证悟佛法。有不少地方,大乘佛法是胜过南传佛法的﹝希望没有人叫我拿出证据来,因为,那很浪费时间呢。不过,可以相信我,我受过三年研究所教育﹝佛教的﹞,也略有学术基础,不会信口开河。﹞

  坦白说,我个人满喜欢某些原始佛法,包括其理念与修行。在距今将近二十年前,我初出家时,第一次看到《杂阿含经》。看了几篇,心理觉得很喜欢。于是,便一直看下去。不到一个月吧,整部《杂阿含经》就被我看完了。心里想:这么好的经典,怎么被佛教徒说是小乘经典,而不屑看呢?太可惜了。

  当时,南传佛法尚未在台湾流传,原始佛教的研究也未普遍,我便常向人推介《阿含经》、说原始佛法好。只是我没有把大乘佛法否定掉。事隔十余年后,南传佛法大行于台湾,国人有些信奉了南传佛法后,便否定了大乘佛法,把大乘佛法说得一文不值。我觉得讶异,反而要转过来肯定大乘佛法了。

  ﹝四﹞

  作者:慧广法师

  人类宗教文化的产生,和它的居住环境,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不同的居住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宗教。古代犹太人受到其它民族的迫害,便产生了他们的民族宗教──犹太教。犹太教创造出了他们的民族保护神──耶和华,以保护犹太民族为主,不惜残忍的杀害其它民族。

  印度环境炙热、生存困难,人们对苦的感受非常深,便产生了他们厌离世间、追求解脱的宗教。人们害怕下辈子再来出生为人,希望透过今生的修行,下一生能转生到天上、或不再出生。于是,有了不同于其它民族的印度宗教文化。

  中国的环境则不同,多数地区物产丰富,只要不战乱,人们都能安居乐业。于是,中国民族注重生过于注重死,人们讲究的是现实生活的一切,不喜欢追究那些虚无飘渺的未知之境。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所以,中国产生不出宗教来,有的是讲究现实人生学问的儒家、和略带隐士思想的道家。直到佛教传入国内,才刺激而由道家衍生了道教,以及白莲教、一贯道等。但和印度的佛教、西洋的耶教、回教相比,其宗教意境差得远了。

  由不同的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宗教,自然带有其地区色彩,回教徒不吃猪肉、印度教视牛为圣,以及各宗教主要信徒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如佛教的出家制度。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不一定适合其它地区的人。

  因此,印度佛教三衣一钵的出家方式,无法生存于中国。为什么呢?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因为民俗文化的不同。无论你怎样说,国内的出家人,就是难以像印度那样三衣一钵;甚至你可以说,国内的出家人,不能如法如律,干脆还俗算了!但我们的出家人,再怎样改变,还是不能完全像印度出家沙门那样。

  何以如此呢?因为环境、文化不同,印度是个宗教性的国家,古代印度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宗教,佛经记载有九十六种外道﹝宗教﹞。可见印度宗教之多。

  印度的主要民族──婆罗门,男人年少就要出家修习宗教,壮年再还俗结婚生子,老年则再出家修练,以至于死。其它各民族对出家修练者,都非常恭敬,不管是哪一宗教。所以,印度出家,只要有三衣一钵,其它就不必挂虑,有所需要再向人化缘就好了。过着专心于道、不虑吃住穿喝的出家生活。

  但要将这种印度的出家制度,在国内实行,不仅地理环境不允许,民俗文化也容不下。中华民族哪有供养出家人的观念?谁愿意每天多煮一些饭菜,等着出家人来扥钵?

  所以,印度的出家制度──三衣一钵、孤身万里游,在国内是行不通的。

  但出家怎么办?国人信仰佛教,想专心修行者,也会想出家?只好变通了。

  如何变通呢?同样是剃头,也是舍离家庭。只是穿着有别于世人的俗服,以示出家的身分;同样要受持出家戒律,但怕比丘﹝尼﹞戒,受了无法全守持,那不就犯戒了?便加上菩萨戒,冠在比丘戒之上,表示菩萨戒高于比丘戒。一旦比丘戒与菩萨戒冲突时,则舍比丘戒就菩萨戒。出家则多数共同生活在寺院中。这也是一种“家”的型式。只是这里无私有财产,大家过的是以“道”为主,无诤、六和的生活。

  这其中,菩萨戒是印度传统佛教──原始或南传佛教所没有的,出家方式也不符合传统佛教三衣一钵。所以,按照原始出家戒律的观点,你可以说国内出家人都不如法、不如律;甚至可以说,国内没有真正的出家人。

  民国初年,就有南传佛教法师,来中国参观了国内佛教后,表示中国无比丘。太虚大师曾为文辩驳,收于《太虚大师全集》中。

  中国是否没有真正的出家人呢?看你站在哪个观点来看,如以原始佛教的出家制度来看,确实如此;如以出家的内容、和出家所证来看,则不然。这也就是南北传佛教争议所在,也由此,被古德划分为小乘与大乘。小乘重于外在形式,大乘则讲究内在。

  当佛教的弘传越来越广,时代背景也都不一样了。一些佛弟子,便集合起来,制定了一个适合时代环境的出家制度,就是菩萨戒。对佛教教理也作了某些修正。例如:将传统以出家为主的佛教,改为出家、在家平等;将传统以形式为主的佛教,改以内证为主。

  所以,在大乘佛教中,在家也可以弘法;菩萨有出家者,也有在家者;菩萨僧不仅是出家人,在家证入圣位者,也是菩萨僧。这在传统佛教是不允许的。弘法是出家事,在家只能当外护;僧必须是剃头着袈裟的出家沙门,在家人就是有什么修证,也不能称为僧。甚至说,出家才能证到四果阿罗汉,在家修行最高只能证到三果阿那含。

  有趣的是:这就好比古代社会的男尊女卑。但到了二十世纪末的今天,结过婚的先生,你再有这个观念看看,太太不会给你好脸色看!这是个女权高张的时代,女士们不断的高喊男女平等。不少地方,女权已超过了男权,换男人要喊女男平等了。

  从这个社会观点来看,你不觉得大乘佛教比较符合现代社会吗?原始或南传佛教,犹如古代社会,重男轻女──出家尊贵、在家卑贱;大乘佛教则犹如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出家、在家平等。这点,你能说,大乘佛教不比南传、原始佛教好吗?

  当然,平等是机会的给予,不是说每个人都一样大。在大乘佛教中,在家居士当然还是要礼敬出家师父,佛法僧三宝还是在家信徒的皈依处。只是说,在家居士如果德学够,你也可以讲经说法、度化众生;在家居士,如果肯修行,也可以达到出家的修证。这在原始、南传佛教中,在家居士是没有这种机会的,就算有也很少。

  因此,平等是可贵的。但平等的过了头,也是不足取。像《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将佛陀的十大出家弟子,几乎说的无一是处,则是个异类,不能代表大乘佛教的态度。可能是某些在家佛弟子,对传统以出家为尊制度的一种反弹而已。

  所以,大乘佛教不是没有毛病、它也有一些不该有的东西。但大乘佛教里面则有许多宝藏。过去的祖师大德,留下了多少的智慧结晶。

  大乘佛教的精神也是可贵的,它是不断进取、不断创发的,带给佛教徒无穷的希望。除了佛陀所说的修行方法之外,从大乘佛法中,我们发现,还有许多修行的方法。说不定哪一天会有一种修行方法,让人很容易就入定。这不也很好吗?

  佛所说原始佛法,相信大乘佛教徒不会怀疑。只是某些因地制宜的制度方法,因着时空背景的不同,今人已无法采用,不得有所变通而已。试问:现今国内执着原始佛法者,一切都能如法、如律,像佛世弟子般的修 行、生活吗?

  

《南传佛法与大乘佛法》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大乘佛教的依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