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夫和見地都成熟了,才能夠不著。
所以,《大般若經》開頭便說:「修習般若的人,應該圓滿修習叁十七菩提品、叁解脫門、四禅八定、九想、十念、十一智、四無量心、六度等法。」⑥這也就是佛教的修行以戒、定、慧的原則來進行的原因。由戒來助成定,只要禅定成就了,再不著于定,就容易入于無漏,般若慧現前,初步修行便已完成。
由于不著的不容易,因此傳言,佛在說了阿含、本緣部等經典之後,看看弟子們的根機已成熟了,才說般若經典。《般若經》的目標便是破相顯性,而這必須從不著當中來達成。所以,爲了達成不著,經中便廣說、重說了許多許多的空理。因此,《般若經》內容的繁複,是有名的,主要的在于令人從對空的領悟中,而能不著。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著是要有相當的慧力才做得到的,而慧從修觀來,假、空、中叁觀的修習,正可以增強智慧,由慧力的增強,然後能夠不著。如此,叁觀的修習又成爲必須的方便了。
八、諸法空但有假名
只要有足夠的慧力,不著就容易了。因爲,一切法本來就是空,色空、受想行識空,聲香味觸亦空……。
《大般若經》卷四〈學觀品〉說:「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識空,非受、想、行、識。受、想、行、識不離空,空不離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⑦
《大般若經·相應品》也說:「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染不淨,不增不減;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舍利子!如是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地界,無水、火、風、空識界;無眼處,無耳、鼻、舌、身、意處;無色處,無聲、香、味、觸、法處;無眼界,無耳、鼻、舌、身、意界;無色界,無聲、香、味、觸、法界;無眼觸,無耳、鼻、舌、身、意觸爲緣所生諸受;無無明,無無明滅,無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生,無行乃至老死愁歡苦憂惱滅;無苦聖谛,無集、滅、道聖谛;無得,無現觀;無預流,無預流果;無一來,無一來果;無不還,無不還果;無阿羅漢,無阿羅漢果;無獨覺,無獨覺菩提;無菩薩,無菩薩行;無佛,無佛菩提。……」⑧
所以,不但世間法空,出世法亦空;有爲法空,無爲法亦空。無有衆生,無有諸佛;無有生死,無有涅槃;無有自性空;總之,無我,亦無我所。既然無我,誰是能著
無我所,一切法空,什麼是所著
既然是無能著所著,怎麼會有不著容易與非易呢
都是顛倒知見所産生的顛倒行爲,求之皆不可得,無有著與不著。
但是,既然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爲什麼會有我和衆生等一切諸法
乃是因爲真心被無明所障,妄見空爲有,執空成相,而妄想分別安立種種名稱才有。其實,真心本空,見分只是空影,所見的既是空,便是不存在的,不存在的怎能有相
既無相而不存在,又怎能有諸法
因此,諸法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它的存在只是假名的存在而已。
《大般若經》卷四說:「菩薩但有名,般若波羅蜜多但有名,色但有名,受、想、行、識但有名;眼處乃至耳、鼻、舌、身處但有名,色處乃至聲、香、味、觸但有名;色界乃至聲、香、味、觸、法界但有名,眼識界乃至耳、鼻、舌、身、意識界但有名;眼觸但有名,耳、鼻、舌、身、意觸但有名;眼觸爲緣所生諸受但有名,耳、鼻、舌、身意觸爲緣所生諸受但有名;地界但有名,水、火、風空識界但有名;因緣但有名,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但有名,從緣所生諸受但有名;無明但有名,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歡苦憂惱但有名;布施乃至六度但有名,四念住乃至二十七品菩提支但有名,空乃至無相無願叁解脫門但有名;苦谛乃至集滅道聖谛但有名,四禅乃至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但有名……極喜地乃至菩薩十地但有名,如來但有名;五眼、六神通但有名;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不共法,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但有名,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智智但有名;永拔煩惱習氣相續但有名,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但有名,獨覺菩提但有名,一切菩薩行但有名,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但有名;世間法但有名,出世間法但有名;有漏法但有名,無漏法但有名;有爲法但有名,無爲法但有名。舍利子!如我但有名,謂之爲我,實不可得;如是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意生;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智者、見者等等,亦但有名,以不可得、空故,但隨世俗假立客名;諸法亦爾,不應執著。」⑨
所以,世出世間的一切法,都只是依著世俗名稱才存在,而名稱又是依妄想分別而有,妄想分別——想蘊、識蘊則是空的。那麼,依空而有的名字語言,又怎會是真實的呢
因此,名也是空的。
諸法但有名,名又是假,如此,諸法怎會是有
所以,諸法皆是空。
九、所修能修皆空
既然一切法皆是空,我們在用功時,就不必去注意諸法和所修是否相應。例如:修空觀時,不必去管色、受、想、行、識等蘊,或色、聲、香、味、觸等五境是否空了,因爲,色——身體的存在;受——所感受到的苦樂;想——妄念想思;行——各種意志與感情;識——內心的了知分別,都是無常而空幻不實的;外在的顔色、聲音、香臭、美味、觸受等一切法,也是空幻不實的,都不必去理它。
同時,諸法既然是空,用功時也就不必去觀察諸法——如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地、水、火、風四大,以及四谛、十二因緣、四禅八定、六度、菩薩十地……等等是有的或非有的,是常的或無常的,是苦的或樂的,有我或無我的,寂靜或不寂靜的,空或不空的,有相或無相的,有欲或無欲的,遠離或不遠離,有爲或無爲,有漏或無漏,雜染或清淨,生死或涅槃,已生或已滅;更不觀一切法是在內、在外、在中間或在十方,可得或不可得……。
甚至諸法既然是假、是空,還修假觀、空觀作什麼
因此,諸法是假,不必再修假觀,觀一切法是假;諸法是空,不必再修空觀,觀一切法是空;既是空了,沒有對待,便是中,也不必再修中觀。
進而不見我在修行、坐禅、用功,也不見有所修的法。能修的我,所修的法,但有假名,求之了不可得,皆是空,因此,無有諸法。于是,不觀諸法,不見諸法,不修諸法,「一種平懷,泯然自盡。」⑩更不必管著與不著、空或不空了。
由此,離開對待兩邊,中亦不著的用功下(用功亦不可得),自然逐漸的進入空、無相、無作而得到解脫。因爲諸法空,空中必然無相,空本身亦非相。因此,用功時心不可取著相,如文字語言、六塵境影、妄念生滅等都是空的,並非真實。我們覺得有,乃是由于見病(見惑),才于空無中妄見有,其實是沒有的。所以,不可被空花幻影所诳惑,執空爲相——空是無相的。
了達了諸法空、無相,無我、無我所,內心便不會再生欲求。于是,貪愛心滅,不再造作,息滅了一切心行。
實際上,心行不可得,息滅亦不可得;無作不可得,無相不可得,空亦不可得。不可得中自然解脫,因爲無作、無相、空既不可得,諸法更不可得了。諸法既然不可得,解脫也就不可得。因此,沒有解脫——人與解脫都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如此當能進入見性了。
十、見性的內容
那麼,「見性」的情形是怎樣呢
就是見分融入于空性,也可以說是見與性合。性又是空,因此,又是見與空合。和合中,見即是性,性即是見;見即是空,空即是見——見與空,一體無異,寂而能照,照而常寂;隨用隨寂,雖寂能用,是個寂滅靈知,而能寂照同時。
因此,見性的境界,不是空,也不是有。所以,要見性的人,不可住空,也不可住有,空有皆不可住;住有,便被有縛,住空,又被空縛,都不能見性。當然,見性以後,能夠空有不二,乃至空有皆不可得——非空非有,如此,住空住有便皆是無住,那就不在話下了。
其實,說到見性,也是爲了度化衆生,所安立的方便言說,根本上,是無性可見,亦無能見者。因爲,如果有性可見,便有對待,非是究竟;如果有性可見,性便是有爲法,不離生滅,見它又有何用
並且,「我」既不可得,「見分」又是空影;無我,無見分,誰是能見者
同時,性既是空,見分又是空影,影從相分而有,相分又只是由無明而妄見的空相。既然相分是空,便是沒有形相——根本上不存在的,不存在的又怎能有相
因此,是無相的。
空既然是無相的,依空而有的相分,也就不能存在;沒有相分,依相分而有的見分亦不可得,見分只是個空。空又是性,如此,見分早已和空性融合,換句話說:我們早已見性了。見從未離開性,又何必再見性
見性只是方便言說,但有假名,毫無實義。
但在俗谛方面,卻不能說沒有。因爲,如果沒有見性,古來禅宗的祖師大德,便是騙人,他們的明心見性,豈非走火入魔了。甚至連釋迦佛陀的教說也成問題了。所以,見性不是說沒有。
見性也就是證入諸法實相;實相清淨無垢,光耀非常,晝夜長明,便是實相般若,又叫做道。這是無始之前的境界,不能以有始以來的語言文字、意識想思所描畫和測度的;實相常離語言文字相、與意識心想相——不可說、不可念,難以思議。
但是,話說回來,無始即有始,實相常在現象中,道不離我們的日常生活,馬祖道一禅師說:「平常心是道。」⑾道是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不可離了日常生活,而去求玄求妙,如此,都是背道而馳,「道不用修,但莫汙染。何爲汙染
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汙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聖,經雲:『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⑿換句話說,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熱即取涼,寒即向火,自然而不造作的心,就是平常心。修行人能將身心安放在此平常心中,自然,「一種平懷,泯然自盡。」身心脫落,見與性合,就能契入實相中。然後才知實相非相,雖入而卻是不入;無有解脫,正是解脫;也沒有平常心,只是中;中也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①見《大正藏》一四冊五四四頁下。
②見《大正藏》八冊七五二頁中。
③見屏東東山寺印《金剛經講義》一五六頁。
④同前《金剛經講義》一五四頁
⑤有關中的道理,可參考智者大師《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證果章》,《大正藏》四六冊四七二頁中下,以及僧璨大師的《信心銘》,《大正藏》四八冊叁七六頁中。
⑥見《大正藏》五冊十二頁上。
⑦見《大正藏》五冊十七頁下。
⑧見《大正藏》五冊二二頁中。
⑨同注⑧十七頁下、十八頁上下。
⑩見《信心銘》,《大正藏》四八冊叁七六頁中。
⑾見《指月錄》九四頁下,新文豐公司出版。
⑿見《指月錄》九四頁上下。
《從無我 空到達解脫 下篇 無我——空、解脫的完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