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下篇 无我——空、解脱的完成▪P6

  ..续本文上一页没有对象,也就不能存在,八个识便回复为一个见分。由此来说,识也只是个假有虚现的,只有见分——能见的作用才是真正的有。

  见分可以说是八识之主,依着它才有八识。但,因为有见分的存在,就还有相分;有见分、相分,就未脱离第八阿赖耶识的范围。只是,阿赖耶识乃真妄和合识,它的识性已不像前七识那样明显。

  因此,从法空没有对象而消除了前七识之后,剩下来的见分,已到妄源,相当接近于真心,所以显得非常真实。依此见分来说,一切法是空,自然不用说了,就是识,也是空的,只不过是见分本身的幻现。如果说,一切法只是识影;同样的,识也只是见影,不是真的。

  九、见分也是空

  可是,「见分」就是真实的吗

  不!见分还是相分——无明空相才有的。但空本非有,因此,空相又是依见分的妄执,才成为相而有,只要见分知道空非有,相分便消失了。相分消失,见分无对象,就不可能发生作用,见分也就消失了。

  因为,见分本来是真心的功用,真心性空,所发出的作用——见分,也只是空影,自然是空的。从前,受到无明相分的连累,不能复原,才妄化、空生了世间一切法,但,都不是实在的,就像前面所说: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是依心法——八识而有,八识又依见分而有,见分却又依真心性空而有。

  见分,就是世间一切法的根本了,这根本还是依他而有,并且所依的还不是有,是空。试问

  这见分怎么会是真实的呢

  它是空所变现的,就如一切法是识所变现的,一切法便是识的影;识是见分所变现的,识又是见分的影;见分是性空所变现的,见分也就是空影了。那么,依这空影——见分而有的识和法,岂不成了空影的影中影了

  所以,一切法乃是幻化虚假的,万有只是空,应当无可怀疑了。

  述说到这里,一切法——万有是空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

  知道有是空,便是明白了心,包括妄心和真心,两者都是空的,如从水泡是湿的,而知道水性也是湿的。能够明心,就能够见性,因

  为见性便是见空性,既然是空性,便只有依空,才能见得了。依有明空,理解上的成份较多;依空见性,则必须将有是空的理解,完全化为实际,空不再只是道理上的,而是实际上的了。如此,才能证见本性。

  那么,这要怎样才能达到呢

  必须依靠般若了。

  第三节 依般若见性

  一、般若简介

  「般若」是能够使人证悟到本性,令人不为宇宙人生现象所迷,从而获得解脱的大智慧。这大智慧也就是空的智慧——从知道诸法皆空所产生出来的智慧。因此,般若经典主要的,便是在谈空,令阅读者在了达空之后,依着空的知见,来对治和消除一切虚妄幻有的法,以及对法的执着,使身心皆空,相应于空性,而得以证入。

  修行人要见性,最好能广阅般若经典,尤其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经》,道尽了般若要义,不可嫌多,应随所能的去阅读它。单是阅读流行的《心经》、《金刚经》,未免太少,难以了尽般若。

  一般将般若分为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谈论般若道理的语言书刊,就是文字般若;依般若道理起为内心的智慧行为,也就是修行,便是观照般若;再依观照功夫的深入,而相应契入了真心本性,所得的即实相般若。

  换句话说:空的智慧,有文字上的、观照上的、和实相上的三种;文字上的是所依,实相上的是所成,观照是能依和能成。可见般若是不能离开观照的,也就是说:空是不能没有修行的,离开了修行来谈空,空将不可得。 二、空观的修习

  般若既然需要观照,那么,观照的对象和目标是什么呢

  对象就是法,目标便是空,令一切虚妄的法都能回复它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观照一切法都是空。空观成就,才能契入本性。如此,要见性非得空观成就不可了。

  空的重要性,从此可见,也因此,使得佛经当中,谈空的般若经,数量最多,般若也被称为诸佛之母,从般若出生十方三世诸佛。

  但空的了解并不容易,必须先对诸法之所以空,下过研究的工夫,了解既然不容易,观空又怎能马上就获得成就

  因此,不得不将空观分成三个步骤,来次第修习,即假、空、中。先修假观,然后进入空观,再入中观。

  三、空观次第修习之一——假观

  为什么要先修「假观」呢

  因为,如果不知道一切法是虚假、幻化的,如何放得下而空了

  比方:《金刚经》谈论到最后,就归结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雷,应作如是观。」②这四句偈说的就是假观。

  为什么以谈空为主的《金刚般若经》,谈到最后,竟会归结于假观呢

  这无非在告诉我们:修行者要进入空门,必须先了达有为法为虚假不实的,然后才能不取于相,而入于空。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说:「此是全经经旨绝大关键,亦即学佛者紧要关键。」③江味农居士并说出他自己的经验:「不慧学佛以来,前二十年,虽修种种法,作种种观,毫无进步。一日于此四句偈忽若有悟,依此修观,初亦若即若离,若明若昧,未成片段,并无甚效。继悟应于一切境缘上,极力作意以观察之,虽一极小之事,或极顺心,或极不顺心之时,皆以如梦幻等道理印之,即修持佛法,亦以如梦幻等道理印之,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如是久久,虽予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功夫尚浅,然实从作此观起,此心渐觉空空洞洞,于一切境相,渐能无动于中,看经时心里便觉高些,念佛时亦觉踏实些。今请诸君试之,必有受用,当知博地凡夫,欲回光返照,舍此无下手处也。」④读者如果想进一步知道这四句偈的道理,可参阅该书的注解。

  总之,当我们被诸法,如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或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困扰时,就必须观照,这法是虚假的,像梦幻泡影,并非真实。如此,就不会受其诳骗,而感到困扰,自然的,也就不会再妄取执着,不再生诸想思,内心也就空了。

  当然,要观照诸法是假,必须先知道诸法是假的原因。诸法为什么是「假」的

  因为,诸法皆由因缘和合、和众生的心识变现而有,离去了因缘、心识,那里还有诸法

  就是因缘和心识,也是无自性——空的。从空现起的诸法,自然不会是真实,只是空花幻影,因此是假。

  四、空观次第修习之二——空观

  修习假观的目的,是要进入空,所以不可长久停留在假观中。假观只是一种方便对治,不可执为实法,例如:当我们内心在妄想某件事时,就必须警觉观照:所想的那件事是假的,既然是假的,不是真有其事,我们还想它作什么!自然妄想就会当下息灭。如果在妄想息灭了后,再继续生念观照那是假的,便成了多此一举,反而成为障碍了。

  所以,在修习假观之后,知道了诸法是假,而息灭了取着和妄想,内心只剩下微细的妄念,这时候,就应该舍假观而修空观了。

  「空观」的修法就是:当内心有了妄念浮起,感到困扰时,就必须观照:这妄念是空的。空的怎么会来困扰我们呢

  都是内心无知,妄认空为有而生执着才发生困扰,如今,因观照而知道妄念是空,不但能除去困扰,也使妄念消失了。因此,空观是对治妄念的方法。

  五、空观次第修习之三——中观

  当空观修习之后,知道了妄念是空,而止息了妄念的时候,便必须再舍空观,转修中观。如此,才能相应于本性,而得契入。

  因为,本性虽然是空,却能缘起而现有,可见本性并不是完全空无。那么,是有吗

  也不是,因为缘起的一切法又是无自性——空的,所以,本性也不是有;空而宛然有,有而毕竟空——不是空,也不是有。因此,着空着有都不对,必须空有都不着。这空有都不着,就是中。

  中观的功夫,是要比假观、空观深细的多了。假、空两观只是亡「所」而已,「能」大都还是存在的,中观则从知道「所」非有,而直接的去亡「能」,不令着于有和空。因为,不但有执着会变成所,空执着了也会成为所,既有所,便有能,能所对待,能所便是物(法、相),如何是空

  就是无所但存能,能亦是物,也不是真正的空,必须能所不立、能所俱泯、能所皆亡,才是到达了真正的空。这是绝诸对待的空,不是与有相对的空,而是空有不二的空。中观的目标便是在此。经由中观的修习,才能够进入般若——真正的空。因此,龙树菩萨所造的解说般若空的论,就叫作《中论》。

  那么,中观要如何来修习呢

  就是不认一切有(诸法)是有而着于有,同时,亦不认空是空而着于空,但也不认有是空、空是有,而着有是空,或着空是有;诸法性相怎样存在,就让它怎样存在,法法本来寂灭,众生常处涅槃。所以,中观不破坏诸法,只要不着。凡夫认有是有,认空是空,当然是着;修行人灭有存空,认空是有(实在),同样是着,一旦有着便有对待,已经是边,不是中了。

  因此,中观必须在不着当中才能达成。空有固然是非空非有不可着,就是中,也是方便安立的假名,并非实有的,所以,中也不可着。最后,不着亦不着——不即不离,然后,进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才是中观成就⑤。

  六、契入空只在不着

  假、空、中三观的修习,是为了契入空,有时候,只要能够达到空,也可以不按照三观的程序修。例如:当心中有妄想,而以假观息灭了之后,当下心里无念,便是空,空而不着,便是中。如此,可以更直接的契入空。

  实际上,要契入空并不难,只要不着。能够不着,就无须再修习假、空、中三观,因为这三观乃是用来治执着的。有妄想执着,才修假观以去除;有妄念执着,才修空观以去除;执着了空,才修中观以去除,如果能不着,空、妄念、妄想便不能存在,又何用观照呢

  

  因此,空的契入,重点只在不着,不着就成了般若的心,也是修行人见性的关键处了。

  七、不着的修习

  但是,「不着」可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不信的话,可以试试看,做得到吗

  因此,在能够不着之前,必须有过一番的修持,然后,功…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下篇 无我——空、解脱的完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