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無我 空到達解脫 下篇 無我——空、解脫的完成▪P6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對象,也就不能存在,八個識便回複爲一個見分。由此來說,識也只是個假有虛現的,只有見分——能見的作用才是真正的有。

  見分可以說是八識之主,依著它才有八識。但,因爲有見分的存在,就還有相分;有見分、相分,就未脫離第八阿賴耶識的範圍。只是,阿賴耶識乃真妄和合識,它的識性已不像前七識那樣明顯。

  因此,從法空沒有對象而消除了前七識之後,剩下來的見分,已到妄源,相當接近于真心,所以顯得非常真實。依此見分來說,一切法是空,自然不用說了,就是識,也是空的,只不過是見分本身的幻現。如果說,一切法只是識影;同樣的,識也只是見影,不是真的。

  九、見分也是空

  可是,「見分」就是真實的嗎

  不!見分還是相分——無明空相才有的。但空本非有,因此,空相又是依見分的妄執,才成爲相而有,只要見分知道空非有,相分便消失了。相分消失,見分無對象,就不可能發生作用,見分也就消失了。

  因爲,見分本來是真心的功用,真心性空,所發出的作用——見分,也只是空影,自然是空的。從前,受到無明相分的連累,不能複原,才妄化、空生了世間一切法,但,都不是實在的,就像前面所說: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爲法,皆是依心法——八識而有,八識又依見分而有,見分卻又依真心性空而有。

  見分,就是世間一切法的根本了,這根本還是依他而有,並且所依的還不是有,是空。試問

  這見分怎麼會是真實的呢

  它是空所變現的,就如一切法是識所變現的,一切法便是識的影;識是見分所變現的,識又是見分的影;見分是性空所變現的,見分也就是空影了。那麼,依這空影——見分而有的識和法,豈不成了空影的影中影了

  所以,一切法乃是幻化虛假的,萬有只是空,應當無可懷疑了。

  述說到這裏,一切法——萬有是空的道理,已經很清楚了。

  知道有是空,便是明白了心,包括妄心和真心,兩者都是空的,如從水泡是濕的,而知道水性也是濕的。能夠明心,就能夠見性,因

  爲見性便是見空性,既然是空性,便只有依空,才能見得了。依有明空,理解上的成份較多;依空見性,則必須將有是空的理解,完全化爲實際,空不再只是道理上的,而是實際上的了。如此,才能證見本性。

  那麼,這要怎樣才能達到呢

  必須依靠般若了。

  第叁節 依般若見性

  一、般若簡介

  「般若」是能夠使人證悟到本性,令人不爲宇宙人生現象所迷,從而獲得解脫的大智慧。這大智慧也就是空的智慧——從知道諸法皆空所産生出來的智慧。因此,般若經典主要的,便是在談空,令閱讀者在了達空之後,依著空的知見,來對治和消除一切虛妄幻有的法,以及對法的執著,使身心皆空,相應于空性,而得以證入。

  修行人要見性,最好能廣閱般若經典,尤其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經》,道盡了般若要義,不可嫌多,應隨所能的去閱讀它。單是閱讀流行的《心經》、《金剛經》,未免太少,難以了盡般若。

  一般將般若分爲叁種: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談論般若道理的語言書刊,就是文字般若;依般若道理起爲內心的智慧行爲,也就是修行,便是觀照般若;再依觀照功夫的深入,而相應契入了真心本性,所得的即實相般若。

  換句話說:空的智慧,有文字上的、觀照上的、和實相上的叁種;文字上的是所依,實相上的是所成,觀照是能依和能成。可見般若是不能離開觀照的,也就是說:空是不能沒有修行的,離開了修行來談空,空將不可得。 二、空觀的修習

  般若既然需要觀照,那麼,觀照的對象和目標是什麼呢

  對象就是法,目標便是空,令一切虛妄的法都能回複它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觀照一切法都是空。空觀成就,才能契入本性。如此,要見性非得空觀成就不可了。

  空的重要性,從此可見,也因此,使得佛經當中,談空的般若經,數量最多,般若也被稱爲諸佛之母,從般若出生十方叁世諸佛。

  但空的了解並不容易,必須先對諸法之所以空,下過研究的工夫,了解既然不容易,觀空又怎能馬上就獲得成就

  因此,不得不將空觀分成叁個步驟,來次第修習,即假、空、中。先修假觀,然後進入空觀,再入中觀。

  叁、空觀次第修習之一——假觀

  爲什麼要先修「假觀」呢

  因爲,如果不知道一切法是虛假、幻化的,如何放得下而空了

  比方:《金剛經》談論到最後,就歸結于:「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雷,應作如是觀。」②這四句偈說的就是假觀。

  爲什麼以談空爲主的《金剛般若經》,談到最後,竟會歸結于假觀呢

  這無非在告訴我們:修行者要進入空門,必須先了達有爲法爲虛假不實的,然後才能不取于相,而入于空。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說:「此是全經經旨絕大關鍵,亦即學佛者緊要關鍵。」③江味農居士並說出他自己的經驗:「不慧學佛以來,前二十年,雖修種種法,作種種觀,毫無進步。一日于此四句偈忽若有悟,依此修觀,初亦若即若離,若明若昧,未成片段,並無甚效。繼悟應于一切境緣上,極力作意以觀察之,雖一極小之事,或極順心,或極不順心之時,皆以如夢幻等道理印之,即修持佛法,亦以如夢幻等道理印之,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如是久久,雖予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功夫尚淺,然實從作此觀起,此心漸覺空空洞洞,于一切境相,漸能無動于中,看經時心裏便覺高些,念佛時亦覺踏實些。今請諸君試之,必有受用,當知博地凡夫,欲回光返照,舍此無下手處也。」④讀者如果想進一步知道這四句偈的道理,可參閱該書的注解。

  總之,當我們被諸法,如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或色、聲、香、味、觸等五境所困擾時,就必須觀照,這法是虛假的,像夢幻泡影,並非真實。如此,就不會受其诳騙,而感到困擾,自然的,也就不會再妄取執著,不再生諸想思,內心也就空了。

  當然,要觀照諸法是假,必須先知道諸法是假的原因。諸法爲什麼是「假」的

  因爲,諸法皆由因緣和合、和衆生的心識變現而有,離去了因緣、心識,那裏還有諸法

  就是因緣和心識,也是無自性——空的。從空現起的諸法,自然不會是真實,只是空花幻影,因此是假。

  四、空觀次第修習之二——空觀

  修習假觀的目的,是要進入空,所以不可長久停留在假觀中。假觀只是一種方便對治,不可執爲實法,例如:當我們內心在妄想某件事時,就必須警覺觀照:所想的那件事是假的,既然是假的,不是真有其事,我們還想它作什麼!自然妄想就會當下息滅。如果在妄想息滅了後,再繼續生念觀照那是假的,便成了多此一舉,反而成爲障礙了。

  所以,在修習假觀之後,知道了諸法是假,而息滅了取著和妄想,內心只剩下微細的妄念,這時候,就應該舍假觀而修空觀了。

  「空觀」的修法就是:當內心有了妄念浮起,感到困擾時,就必須觀照:這妄念是空的。空的怎麼會來困擾我們呢

  都是內心無知,妄認空爲有而生執著才發生困擾,如今,因觀照而知道妄念是空,不但能除去困擾,也使妄念消失了。因此,空觀是對治妄念的方法。

  五、空觀次第修習之叁——中觀

  當空觀修習之後,知道了妄念是空,而止息了妄念的時候,便必須再舍空觀,轉修中觀。如此,才能相應于本性,而得契入。

  因爲,本性雖然是空,卻能緣起而現有,可見本性並不是完全空無。那麼,是有嗎

  也不是,因爲緣起的一切法又是無自性——空的,所以,本性也不是有;空而宛然有,有而畢竟空——不是空,也不是有。因此,著空著有都不對,必須空有都不著。這空有都不著,就是中。

  中觀的功夫,是要比假觀、空觀深細的多了。假、空兩觀只是亡「所」而已,「能」大都還是存在的,中觀則從知道「所」非有,而直接的去亡「能」,不令著于有和空。因爲,不但有執著會變成所,空執著了也會成爲所,既有所,便有能,能所對待,能所便是物(法、相),如何是空

  就是無所但存能,能亦是物,也不是真正的空,必須能所不立、能所俱泯、能所皆亡,才是到達了真正的空。這是絕諸對待的空,不是與有相對的空,而是空有不二的空。中觀的目標便是在此。經由中觀的修習,才能夠進入般若——真正的空。因此,龍樹菩薩所造的解說般若空的論,就叫作《中論》。

  那麼,中觀要如何來修習呢

  就是不認一切有(諸法)是有而著于有,同時,亦不認空是空而著于空,但也不認有是空、空是有,而著有是空,或著空是有;諸法性相怎樣存在,就讓它怎樣存在,法法本來寂滅,衆生常處涅槃。所以,中觀不破壞諸法,只要不著。凡夫認有是有,認空是空,當然是著;修行人滅有存空,認空是有(實在),同樣是著,一旦有著便有對待,已經是邊,不是中了。

  因此,中觀必須在不著當中才能達成。空有固然是非空非有不可著,就是中,也是方便安立的假名,並非實有的,所以,中也不可著。最後,不著亦不著——不即不離,然後,進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境界,才是中觀成就⑤。

  六、契入空只在不著

  假、空、中叁觀的修習,是爲了契入空,有時候,只要能夠達到空,也可以不按照叁觀的程序修。例如:當心中有妄想,而以假觀息滅了之後,當下心裏無念,便是空,空而不著,便是中。如此,可以更直接的契入空。

  實際上,要契入空並不難,只要不著。能夠不著,就無須再修習假、空、中叁觀,因爲這叁觀乃是用來治執著的。有妄想執著,才修假觀以去除;有妄念執著,才修空觀以去除;執著了空,才修中觀以去除,如果能不著,空、妄念、妄想便不能存在,又何用觀照呢

  

  因此,空的契入,重點只在不著,不著就成了般若的心,也是修行人見性的關鍵處了。

  七、不著的修習

  但是,「不著」可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不信的話,可以試試看,做得到嗎

  因此,在能夠不著之前,必須有過一番的修持,然後,功…

《從無我 空到達解脫 下篇 無我——空、解脫的完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