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下篇 无我——空、解脱的完成▪P7

  ..续本文上一页夫和见地都成熟了,才能够不着。

  所以,《大般若经》开头便说:「修习般若的人,应该圆满修习三十七菩提品、三解脱门、四禅八定、九想、十念、十一智、四无量心、六度等法。」⑥这也就是佛教的修行以戒、定、慧的原则来进行的原因。由戒来助成定,只要禅定成就了,再不着于定,就容易入于无漏,般若慧现前,初步修行便已完成。

  由于不着的不容易,因此传言,佛在说了阿含、本缘部等经典之后,看看弟子们的根机已成熟了,才说般若经典。《般若经》的目标便是破相显性,而这必须从不着当中来达成。所以,为了达成不着,经中便广说、重说了许多许多的空理。因此,《般若经》内容的繁复,是有名的,主要的在于令人从对空的领悟中,而能不着。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着是要有相当的慧力才做得到的,而慧从修观来,假、空、中三观的修习,正可以增强智慧,由慧力的增强,然后能够不着。如此,三观的修习又成为必须的方便了。

  八、诸法空但有假名

  只要有足够的慧力,不着就容易了。因为,一切法本来就是空,色空、受想行识空,声香味触亦空……。

  《大般若经》卷四〈学观品〉说:「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识空,非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不离空,空不离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⑦

  《大般若经·相应品》也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染不净,不增不减;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舍利子!如是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地界,无水、火、风、空识界;无眼处,无耳、鼻、舌、身、意处;无色处,无声、香、味、触、法处;无眼界,无耳、鼻、舌、身、意界;无色界,无声、香、味、触、法界;无眼触,无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无无明,无无明灭,无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生,无行乃至老死愁欢苦忧恼灭;无苦圣谛,无集、灭、道圣谛;无得,无现观;无预流,无预流果;无一来,无一来果;无不还,无不还果;无阿罗汉,无阿罗汉果;无独觉,无独觉菩提;无菩萨,无菩萨行;无佛,无佛菩提。……」⑧

  所以,不但世间法空,出世法亦空;有为法空,无为法亦空。无有众生,无有诸佛;无有生死,无有涅槃;无有自性空;总之,无我,亦无我所。既然无我,谁是能着

  无我所,一切法空,什么是所着

  既然是无能着所着,怎么会有不着容易与非易呢

  都是颠倒知见所产生的颠倒行为,求之皆不可得,无有着与不着。

  但是,既然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为什么会有我和众生等一切诸法

  乃是因为真心被无明所障,妄见空为有,执空成相,而妄想分别安立种种名称才有。其实,真心本空,见分只是空影,所见的既是空,便是不存在的,不存在的怎能有相

  既无相而不存在,又怎能有诸法

  因此,诸法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它的存在只是假名的存在而已。

  《大般若经》卷四说:「菩萨但有名,般若波罗蜜多但有名,色但有名,受、想、行、识但有名;眼处乃至耳、鼻、舌、身处但有名,色处乃至声、香、味、触但有名;色界乃至声、香、味、触、法界但有名,眼识界乃至耳、鼻、舌、身、意识界但有名;眼触但有名,耳、鼻、舌、身、意触但有名;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但有名,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但有名;地界但有名,水、火、风空识界但有名;因缘但有名,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但有名,从缘所生诸受但有名;无明但有名,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欢苦忧恼但有名;布施乃至六度但有名,四念住乃至二十七品菩提支但有名,空乃至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但有名;苦谛乃至集灭道圣谛但有名,四禅乃至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但有名……极喜地乃至菩萨十地但有名,如来但有名;五眼、六神通但有名;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有名,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智智但有名;永拔烦恼习气相续但有名,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但有名,独觉菩提但有名,一切菩萨行但有名,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但有名;世间法但有名,出世间法但有名;有漏法但有名,无漏法但有名;有为法但有名,无为法但有名。舍利子!如我但有名,谓之为我,实不可得;如是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意生;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智者、见者等等,亦但有名,以不可得、空故,但随世俗假立客名;诸法亦尔,不应执着。」⑨

  所以,世出世间的一切法,都只是依着世俗名称才存在,而名称又是依妄想分别而有,妄想分别——想蕴、识蕴则是空的。那么,依空而有的名字语言,又怎会是真实的呢

  因此,名也是空的。

  诸法但有名,名又是假,如此,诸法怎会是有

  所以,诸法皆是空。

  九、所修能修皆空

  既然一切法皆是空,我们在用功时,就不必去注意诸法和所修是否相应。例如:修空观时,不必去管色、受、想、行、识等蕴,或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是否空了,因为,色——身体的存在;受——所感受到的苦乐;想——妄念想思;行——各种意志与感情;识——内心的了知分别,都是无常而空幻不实的;外在的颜色、声音、香臭、美味、触受等一切法,也是空幻不实的,都不必去理它。

  同时,诸法既然是空,用功时也就不必去观察诸法——如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地、水、火、风四大,以及四谛、十二因缘、四禅八定、六度、菩萨十地……等等是有的或非有的,是常的或无常的,是苦的或乐的,有我或无我的,寂静或不寂静的,空或不空的,有相或无相的,有欲或无欲的,远离或不远离,有为或无为,有漏或无漏,杂染或清净,生死或涅槃,已生或已灭;更不观一切法是在内、在外、在中间或在十方,可得或不可得……。

  甚至诸法既然是假、是空,还修假观、空观作什么

  因此,诸法是假,不必再修假观,观一切法是假;诸法是空,不必再修空观,观一切法是空;既是空了,没有对待,便是中,也不必再修中观。

  进而不见我在修行、坐禅、用功,也不见有所修的法。能修的我,所修的法,但有假名,求之了不可得,皆是空,因此,无有诸法。于是,不观诸法,不见诸法,不修诸法,「一种平怀,泯然自尽。」⑩更不必管着与不着、空或不空了。

  由此,离开对待两边,中亦不着的用功下(用功亦不可得),自然逐渐的进入空、无相、无作而得到解脱。因为诸法空,空中必然无相,空本身亦非相。因此,用功时心不可取着相,如文字语言、六尘境影、妄念生灭等都是空的,并非真实。我们觉得有,乃是由于见病(见惑),才于空无中妄见有,其实是没有的。所以,不可被空花幻影所诳惑,执空为相——空是无相的。

  了达了诸法空、无相,无我、无我所,内心便不会再生欲求。于是,贪爱心灭,不再造作,息灭了一切心行。

  实际上,心行不可得,息灭亦不可得;无作不可得,无相不可得,空亦不可得。不可得中自然解脱,因为无作、无相、空既不可得,诸法更不可得了。诸法既然不可得,解脱也就不可得。因此,没有解脱——人与解脱都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如此当能进入见性了。

  十、见性的内容

  那么,「见性」的情形是怎样呢

  就是见分融入于空性,也可以说是见与性合。性又是空,因此,又是见与空合。和合中,见即是性,性即是见;见即是空,空即是见——见与空,一体无异,寂而能照,照而常寂;随用随寂,虽寂能用,是个寂灭灵知,而能寂照同时。

  因此,见性的境界,不是空,也不是有。所以,要见性的人,不可住空,也不可住有,空有皆不可住;住有,便被有缚,住空,又被空缚,都不能见性。当然,见性以后,能够空有不二,乃至空有皆不可得——非空非有,如此,住空住有便皆是无住,那就不在话下了。

  其实,说到见性,也是为了度化众生,所安立的方便言说,根本上,是无性可见,亦无能见者。因为,如果有性可见,便有对待,非是究竟;如果有性可见,性便是有为法,不离生灭,见它又有何用

  并且,「我」既不可得,「见分」又是空影;无我,无见分,谁是能见者

  同时,性既是空,见分又是空影,影从相分而有,相分又只是由无明而妄见的空相。既然相分是空,便是没有形相——根本上不存在的,不存在的又怎能有相

  因此,是无相的。

  空既然是无相的,依空而有的相分,也就不能存在;没有相分,依相分而有的见分亦不可得,见分只是个空。空又是性,如此,见分早已和空性融合,换句话说:我们早已见性了。见从未离开性,又何必再见性

  见性只是方便言说,但有假名,毫无实义。

  但在俗谛方面,却不能说没有。因为,如果没有见性,古来禅宗的祖师大德,便是骗人,他们的明心见性,岂非走火入魔了。甚至连释迦佛陀的教说也成问题了。所以,见性不是说没有。

  见性也就是证入诸法实相;实相清净无垢,光耀非常,昼夜长明,便是实相般若,又叫做道。这是无始之前的境界,不能以有始以来的语言文字、意识想思所描画和测度的;实相常离语言文字相、与意识心想相——不可说、不可念,难以思议。

  但是,话说回来,无始即有始,实相常在现象中,道不离我们的日常生活,马祖道一禅师说:「平常心是道。」⑾道是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不可离了日常生活,而去求玄求妙,如此,都是背道而驰,「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

  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⑿换句话说,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自然而不造作的心,就是平常心。修行人能将身心安放在此平常心中,自然,「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身心脱落,见与性合,就能契入实相中。然后才知实相非相,虽入而却是不入;无有解脱,正是解脱;也没有平常心,只是中;中也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①见《大正藏》一四册五四四页下。

  ②见《大正藏》八册七五二页中。

  ③见屏东东山寺印《金刚经讲义》一五六页。

  ④同前《金刚经讲义》一五四页

  ⑤有关中的道理,可参考智者大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证果章》,《大正藏》四六册四七二页中下,以及僧璨大师的《信心铭》,《大正藏》四八册三七六页中。

  ⑥见《大正藏》五册十二页上。

  ⑦见《大正藏》五册十七页下。

  ⑧见《大正藏》五册二二页中。

  ⑨同注⑧十七页下、十八页上下。

  ⑩见《信心铭》,《大正藏》四八册三七六页中。

  ⑾见《指月录》九四页下,新文丰公司出版。

  ⑿见《指月录》九四页上下。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下篇 无我——空、解脱的完成》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