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靜坐

  總論

  靜坐就是集中覺察或是冥想,如果你有興趣練習靜坐,你必須藉 Samatha(叁摩地)或 Concentration(集中注意力)靜坐來發展你的專心。叁摩地靜坐是以控製雜念升起,和減少雜念升起來達到甯靜。另一方面,當你學會如何發展專心後,就可以練習Vipassana或稱觀法靜坐,觀法靜坐是借著清楚的分析與了解,來發展一覽無遺的觀察力。

  假如你有興趣每天做叁摩地靜坐,則要學習如何集中注意力;假如你有興趣于觀法靜坐,則要學習使用意識去觀察每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毫無疑問地,叁摩地靜坐是會根除許多內心的汙染,使內心甯靜,但是借著觀法靜坐,能夠清楚了解每一樣東西的組成和它真正的原來面貌。經由這兩種靜坐,我們會了解到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東西都是無常的。

  重要的方法

  依照佛陀的教導,心的學說有叁樣:

  知道自己的心—它是如此地接近我們,但我們是如此不知道它。

  了解心的形態—它是如此龐大、頑強且不柔順,是不易控製的。

  讓心不受束縛—它是全然受束縛的,現前無法獲得自由的。

  佛陀教導我們去分析每一樣事物的組成,正確地認識事物的原來本貌,並且體會所有的覺受都是苦,這些都是爲靜坐的發展鋪路,要發展靜坐直到體驗到真正的智能爲止;當我們究竟明了這宇宙森羅萬象的實相之後,再也不會失意、挫敗或是害怕去面對問題。

  靜坐的方法總共有四十種[1],依不同的目的,選擇不同的靜坐法,例如:觀火或觀顔色變化來集中注意力;觀死屍腐敗的變化情形來做不淨觀。同時也要依靜坐者本身習氣,如:好色﹑易怒﹑困惑﹑虔誠﹑知性等特質來選擇適當的靜坐法。修習靜坐的人,必須選擇適合于自己性質的觀想方法與對象,靜坐才能發揮發展心的功效。

  通常心是呈現分散狀態。如果將它集中﹑固定在一個目標上,漸漸就會了解此目的的真正原貌﹔專心靜坐方法會將分散的心整合,直至整個心的能量完全集中于某一定點上。將六根的所有注意力集中于一個目標上就是將心集中于一個定點上﹐叁摩地靜坐法與此有高程度的相關性。爲何要心念集中于一個定點上呢?假使以此種方法來訓練你的心,你將會得到甯靜,而且不再浪費心的能量。得到甯靜後的心才能再繼續發展觀察力。換句話說,假使你想能夠深入地觀察和深入地了解你自己或整個世界,你必須先要有甯靜的心。

  叁摩地:

   專心靜坐

  

   Samatha :

   Concentration Meditation

  

  

  叁摩地靜坐是把心帶到不同階段的『專心』。在非常高的專心階段(就是我們所知的禅定),可以發展精神的力量。如此高階的專心對現代的人來說是不必要的。然而,對有心斷惑證真的人,借著內心的甯靜與心力的增強,淨化到某種程度的結果,可能會使他的心智得到某種超越自然現象的能力。我們不應該被一般人所說的「超能力」所迷惑,因爲那是發展靜坐的自然結果。佛門靜坐的主要目的,不在乎是否得到心的超自然能力。這些因靜坐而獲得「超能力」的事例,不是佛陀的新發現。在印度,靜坐家早已得到高水平的發展,如在水上走路等。

  大部份人的心散亂,我們的心是瞬間跳到過去﹑現在和未來,不斷地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移動,從彼處跳換到此處,所以這些人就這樣耗費了極大的精力。

  假使你能夠訓練自己保持足夠的專心去注意每一分鍾所做的事情,如閱讀、走路或說話。在每天的生活中,無論你做什麼,都要以安靜的心去做,並且將注意力的焦點,放在正在著手的工作上,並注意身體的每一個動作,這就是所謂的『專心』。

  活在當下

  假使你想發展集中注意力,首先要找一個能使你專心的合適方法。佛陀所教導的四十種靜坐,都能用來發展專心。只要在其中選擇一項適合于你根機的方法即可,不需要全部都使用。假如沒有老師替你選擇合適的靜坐法,那麼必須用試驗的方法來替自己做選擇。

  這裏有幾項指示來幫助你做選擇:

  這專心的對象必須是中立的,假使它會引起任何強烈的感情,如欲望、仇恨等,則它只會使你的心動亂不安,無法使你的心甯靜。

  專心的對象可以是內部或外面的,內部的對象是在你的裏面,例如:呼吸、慈愛、憐憫等;而外面的對象就是在你的外面,例如:佛像、一朵花、一座山、光環、蠟燭、火焰等。

  專心的對象必須能令你喜悅的,而且你的心會接受它;假使你的心不斷地排斥此對象,那就會減弱你的專心。

  這一次能適合你的專心的對象,也許下一次就不適合,例如:在生氣爆發後,就很困難使用『慈愛』這一項做你的專心方法,此時因爲是生氣的情緒,所以可能要選擇適合生氣情緒時較好的專心方法。

  你已經選擇了一個對象,就把心的焦點保持在這個對象上,再繼續專心于此對象上,于是心慢慢地會變得安靜和放松。這裏有一些專心的練習,可以做爲靜坐的方法,或是成爲你每天活動的一部份:

  健康練習:當你走來走去時,在心中只有叁個意念:『快樂』、『健康』、『強壯』,集中你的心于這些字上,一遍又一遍地,直到你能感覺到這些字,自然地在你的身體中。

  思維的練習:當在想一個主題時,將心的焦點一直放在這個主題上,不要有任何不相關的思維。

  每天例行的練習:當你在閱讀一本書時,將你的眼睛和你的心放在書本上;當你在清掃地板時,將你的心放在清掃上。

  專心于每一瞬間所做的任何事情,這就是活在當下。

  

  觀法靜坐:

   觀察力靜坐

  

  Vipassana :

   Insight Meditation

  

  

  觀法靜坐是深入觀察事物的真正原貌,它使我們得到專心與觀察力,此種發展專心的方法是根據佛陀在講道中所開示的;清淨道論(Satipatthana)裏,佛陀講解如何發展和修養心性,並提供了四種靜坐的對象:身體、情感(覺受)、思維和精神狀態,論中所提的四種練習基礎是使用這四個對象來發展集中注意力,然後專心﹑觀察並了解自己和周圍的世界。清淨道論提供最簡單、直接又有效的方法﹐來訓練內心去迎接每天的工作和問題,並且達到最高的目標:解脫。清淨道論裏所述的訓練心的方法,對任何人都是安全、沒有傷害的;不論是在忙碌的辦公室或是安靜的夜晚,都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使用此方法。

  將身體當成靜坐的對象

  靜坐的目的是爲了了解身體的真正原貌,使你不再眷戀此身體,讓內心不再受它誘惑,也不再對它厭惡。通常大部分的人都認定他們的身體就是他們自己,而將兩者畫上等號。實際上﹐等你內心淨化到某一個程度,觀察力發展到某一個程度,將不會再認同身體就是你自己。你將開始明白身體只是一堆成分的集合。

  練習一:呼吸的專心

  先選好你的時間、地點及最合適的姿勢後,你就可以准備開始。要做自然且平靜地呼吸,當呼吸時,你必須完全清楚覺察自己的呼吸,如果沒有專心,就沒有感覺在呼吸。清楚自己的呼吸過程如下:『吸入』『呼出』,如果太多的思維或其它分心的事升起或幹擾你的注意力,這時你試著數息:『吸入1、2、3』,『呼出1、2、3』,以增加注意力;注意力集中後,終止數息,並清楚注意呼吸,盡量將你的注意力放在空氣與身體接觸的鼻孔這個點上。

  也可以攝心專注于1à5、1à6、…1à10的數息法。即先做1à5的數息法﹕『吸1,1,1,…; 吐2,2,2,…;吸3,3,3,…; 吐4,4,4,…; 吸5,5,5,…; 吐¾』(逢奇數輪最後一次只呼出不數數,以利下一輪仍舊維持數單爲吸,數雙爲呼的原則)。接著做1à6的數息法,1à7的數息法,1à8的數息法,1à9的數息法,1à10的數息法,再回到1à5的數息法,如是周而複始循環不已。此法雖複雜度較高,但攝心的功用也大,頗值得您試試。

  呼吸可能變得深或淺,慢或快,要順其自然;要保持身體直立,不要動;敏銳地留心觀察,而且盡可能使身體不要動。在這個練習上,若得到了技巧,身體就會變得輕松,不受內在及外在的影響,你的心將非常地安祥,不受擾亂。

  當你在做這個練習,你應該忘掉每天所有的事情,清清楚楚地知道呼吸的一進一出,只要專心這個『呼吸』即可。清早是做這個練習的最好時間。

  練習二:經行靜坐

  就是走路練習,開始于站立在某一定點,站的姿勢必須是身體直立,腳跟並在一起,眼睛保持平視前方,不要往上或往下看。在整個走路練習過程中,保持這個姿勢,並且眼睛不要亂動。

  當站立時,要覺察自己身體正在站立,同時心裏念著:『我現在站著』、『我現在站著』、『我現在站著』,讓你知道自己正在站著;然後,舉起腳跟,同時心裏念著:『舉起來』,讓你知道自己正在舉起你的右腳;然後心裏念著:『過去』,讓你知道自己的腳往前伸過去;然後腳放低,踩到地上,在這個動作過程,你的內心同時念著:『放下』。走路練習由叁個階段來組成:『舉起來』『過去』『放下』。當你走路時,能專心地清楚每一個階段,集中所有注意力于走路過程中腳的每個動作,直到經行過程結束爲止。

  當停止走路時,兩腳合並成站的姿勢,心中念著:『我現在站著』、『我現在站著』、『我現在站著』;當你腳跟旋轉要轉彎時,你要清楚轉的每個動作:右腳的腳跟移轉後,左腳舉起來,然後放在地上成站的姿勢,此時你要清楚自己正在站的狀態,同時心裏念著:『我現在站著』、『我現在站著』、『我現在站著』,然後再開始走,隨著腳步移動,同時心中念著『舉起來』、『過去』、『放下』,這個練習必須盡可能地慢慢做,愈慢愈專心。

  在經行時,假使有任何的感情、思維、聲音、煩惱等升起來,當它們出現時,你必須清楚它們。假如你聽…

《如何靜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的准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