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静坐

  总论

  静坐就是集中觉察或是冥想,如果你有兴趣练习静坐,你必须藉 Samatha(三摩地)或 Concentration(集中注意力)静坐来发展你的专心。三摩地静坐是以控制杂念升起,和减少杂念升起来达到宁静。另一方面,当你学会如何发展专心后,就可以练习Vipassana或称观法静坐,观法静坐是借着清楚的分析与了解,来发展一览无遗的观察力。

  假如你有兴趣每天做三摩地静坐,则要学习如何集中注意力;假如你有兴趣于观法静坐,则要学习使用意识去观察每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毫无疑问地,三摩地静坐是会根除许多内心的污染,使内心宁静,但是借着观法静坐,能够清楚了解每一样东西的组成和它真正的原来面貌。经由这两种静坐,我们会了解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东西都是无常的。

  重要的方法

  依照佛陀的教导,心的学说有三样:

  知道自己的心—它是如此地接近我们,但我们是如此不知道它。

  了解心的形态—它是如此庞大、顽强且不柔顺,是不易控制的。

  让心不受束缚—它是全然受束缚的,现前无法获得自由的。

  佛陀教导我们去分析每一样事物的组成,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原来本貌,并且体会所有的觉受都是苦,这些都是为静坐的发展铺路,要发展静坐直到体验到真正的智能为止;当我们究竟明了这宇宙森罗万象的实相之后,再也不会失意、挫败或是害怕去面对问题。

  静坐的方法总共有四十种[1],依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静坐法,例如:观火或观颜色变化来集中注意力;观死尸腐败的变化情形来做不净观。同时也要依静坐者本身习气,如:好色﹑易怒﹑困惑﹑虔诚﹑知性等特质来选择适当的静坐法。修习静坐的人,必须选择适合于自己性质的观想方法与对象,静坐才能发挥发展心的功效。

  通常心是呈现分散状态。如果将它集中﹑固定在一个目标上,渐渐就会了解此目的的真正原貌﹔专心静坐方法会将分散的心整合,直至整个心的能量完全集中于某一定点上。将六根的所有注意力集中于一个目标上就是将心集中于一个定点上﹐三摩地静坐法与此有高程度的相关性。为何要心念集中于一个定点上呢?假使以此种方法来训练你的心,你将会得到宁静,而且不再浪费心的能量。得到宁静后的心才能再继续发展观察力。换句话说,假使你想能够深入地观察和深入地了解你自己或整个世界,你必须先要有宁静的心。

  三摩地:

   专心静坐

  

   Samatha :

   Concentration Meditation

  

  

  三摩地静坐是把心带到不同阶段的『专心』。在非常高的专心阶段(就是我们所知的禅定),可以发展精神的力量。如此高阶的专心对现代的人来说是不必要的。然而,对有心断惑证真的人,借着内心的宁静与心力的增强,净化到某种程度的结果,可能会使他的心智得到某种超越自然现象的能力。我们不应该被一般人所说的「超能力」所迷惑,因为那是发展静坐的自然结果。佛门静坐的主要目的,不在乎是否得到心的超自然能力。这些因静坐而获得「超能力」的事例,不是佛陀的新发现。在印度,静坐家早已得到高水平的发展,如在水上走路等。

  大部份人的心散乱,我们的心是瞬间跳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断地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移动,从彼处跳换到此处,所以这些人就这样耗费了极大的精力。

  假使你能够训练自己保持足够的专心去注意每一分钟所做的事情,如阅读、走路或说话。在每天的生活中,无论你做什么,都要以安静的心去做,并且将注意力的焦点,放在正在着手的工作上,并注意身体的每一个动作,这就是所谓的『专心』。

  活在当下

  假使你想发展集中注意力,首先要找一个能使你专心的合适方法。佛陀所教导的四十种静坐,都能用来发展专心。只要在其中选择一项适合于你根机的方法即可,不需要全部都使用。假如没有老师替你选择合适的静坐法,那么必须用试验的方法来替自己做选择。

  这里有几项指示来帮助你做选择:

  这专心的对象必须是中立的,假使它会引起任何强烈的感情,如欲望、仇恨等,则它只会使你的心动乱不安,无法使你的心宁静。

  专心的对象可以是内部或外面的,内部的对象是在你的里面,例如:呼吸、慈爱、怜悯等;而外面的对象就是在你的外面,例如:佛像、一朵花、一座山、光环、蜡烛、火焰等。

  专心的对象必须能令你喜悦的,而且你的心会接受它;假使你的心不断地排斥此对象,那就会减弱你的专心。

  这一次能适合你的专心的对象,也许下一次就不适合,例如:在生气爆发后,就很困难使用『慈爱』这一项做你的专心方法,此时因为是生气的情绪,所以可能要选择适合生气情绪时较好的专心方法。

  你已经选择了一个对象,就把心的焦点保持在这个对象上,再继续专心于此对象上,于是心慢慢地会变得安静和放松。这里有一些专心的练习,可以做为静坐的方法,或是成为你每天活动的一部份:

  健康练习:当你走来走去时,在心中只有三个意念:『快乐』、『健康』、『强壮』,集中你的心于这些字上,一遍又一遍地,直到你能感觉到这些字,自然地在你的身体中。

  思维的练习:当在想一个主题时,将心的焦点一直放在这个主题上,不要有任何不相关的思维。

  每天例行的练习:当你在阅读一本书时,将你的眼睛和你的心放在书本上;当你在清扫地板时,将你的心放在清扫上。

  专心于每一瞬间所做的任何事情,这就是活在当下。

  

  观法静坐:

   观察力静坐

  

  Vipassana :

   Insight Meditation

  

  

  观法静坐是深入观察事物的真正原貌,它使我们得到专心与观察力,此种发展专心的方法是根据佛陀在讲道中所开示的;清净道论(Satipatthana)里,佛陀讲解如何发展和修养心性,并提供了四种静坐的对象:身体、情感(觉受)、思维和精神状态,论中所提的四种练习基础是使用这四个对象来发展集中注意力,然后专心﹑观察并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清净道论提供最简单、直接又有效的方法﹐来训练内心去迎接每天的工作和问题,并且达到最高的目标:解脱。清净道论里所述的训练心的方法,对任何人都是安全、没有伤害的;不论是在忙碌的办公室或是安静的夜晚,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此方法。

  将身体当成静坐的对象

  静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身体的真正原貌,使你不再眷恋此身体,让内心不再受它诱惑,也不再对它厌恶。通常大部分的人都认定他们的身体就是他们自己,而将两者画上等号。实际上﹐等你内心净化到某一个程度,观察力发展到某一个程度,将不会再认同身体就是你自己。你将开始明白身体只是一堆成分的集合。

  练习一:呼吸的专心

  先选好你的时间、地点及最合适的姿势后,你就可以准备开始。要做自然且平静地呼吸,当呼吸时,你必须完全清楚觉察自己的呼吸,如果没有专心,就没有感觉在呼吸。清楚自己的呼吸过程如下:『吸入』『呼出』,如果太多的思维或其它分心的事升起或干扰你的注意力,这时你试着数息:『吸入1、2、3』,『呼出1、2、3』,以增加注意力;注意力集中后,终止数息,并清楚注意呼吸,尽量将你的注意力放在空气与身体接触的鼻孔这个点上。

  也可以摄心专注于1à5、1à6、…1à10的数息法。即先做1à5的数息法﹕『吸1,1,1,…; 吐2,2,2,…;吸3,3,3,…; 吐4,4,4,…; 吸5,5,5,…; 吐¾』(逢奇数轮最后一次只呼出不数数,以利下一轮仍旧维持数单为吸,数双为呼的原则)。接着做1à6的数息法,1à7的数息法,1à8的数息法,1à9的数息法,1à10的数息法,再回到1à5的数息法,如是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此法虽复杂度较高,但摄心的功用也大,颇值得您试试。

  呼吸可能变得深或浅,慢或快,要顺其自然;要保持身体直立,不要动;敏锐地留心观察,而且尽可能使身体不要动。在这个练习上,若得到了技巧,身体就会变得轻松,不受内在及外在的影响,你的心将非常地安祥,不受扰乱。

  当你在做这个练习,你应该忘掉每天所有的事情,清清楚楚地知道呼吸的一进一出,只要专心这个『呼吸』即可。清早是做这个练习的最好时间。

  练习二:经行静坐

  就是走路练习,开始于站立在某一定点,站的姿势必须是身体直立,脚跟并在一起,眼睛保持平视前方,不要往上或往下看。在整个走路练习过程中,保持这个姿势,并且眼睛不要乱动。

  当站立时,要觉察自己身体正在站立,同时心里念着:『我现在站着』、『我现在站着』、『我现在站着』,让你知道自己正在站着;然后,举起脚跟,同时心里念着:『举起来』,让你知道自己正在举起你的右脚;然后心里念着:『过去』,让你知道自己的脚往前伸过去;然后脚放低,踩到地上,在这个动作过程,你的内心同时念着:『放下』。走路练习由三个阶段来组成:『举起来』『过去』『放下』。当你走路时,能专心地清楚每一个阶段,集中所有注意力于走路过程中脚的每个动作,直到经行过程结束为止。

  当停止走路时,两脚合并成站的姿势,心中念着:『我现在站着』、『我现在站着』、『我现在站着』;当你脚跟旋转要转弯时,你要清楚转的每个动作:右脚的脚跟移转后,左脚举起来,然后放在地上成站的姿势,此时你要清楚自己正在站的状态,同时心里念着:『我现在站着』、『我现在站着』、『我现在站着』,然后再开始走,随着脚步移动,同时心中念着『举起来』、『过去』、『放下』,这个练习必须尽可能地慢慢做,愈慢愈专心。

  在经行时,假使有任何的感情、思维、声音、烦恼等升起来,当它们出现时,你必须清楚它们。假如你听…

《如何静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的准备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