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通心到清涼地。言訖。唱叁寶名。如入叁昧。葬天臺佛隴嵓。詳如國清百錄等傳。
隋衡嶽寺釋僧照
聞南嶽妙善心觀。特往參谒。凡所指授。無不領解。後以南嶽命。行法華叁昧。用銷夙障。妙行將圜。睹普賢大士。乘白象王。放光證明。又感普門大慈。爲其說法。于是頓悟玄旨。辨才無礙。師于衆中。苦行禅定。皆爲第一。
隋衡州釋大善
幼棲林野。常誦法華。後參南嶽。得開觀慧。躬行法華叁昧。所入最深。後趺坐而逝。七日內。天爲雨花。異香凝結。衡陽令陳正業。每致禮敬。見內史鄭僧杲數稱師德。常有獵人圍一群鹿。杲謂正業曰。君常稱善禅師有慈悲叁昧力。今日如此鹿何。正業即率左右。同聲念南無大善禅師。群鹿騰空而出。衆悉駭服。
隋荊州釋慧成
澧陽段氏。誦通法華維摩勝天王等經已。見南嶽思大禅師。令入法華叁昧。叁年依行。魔業禅鬼。頓爾散絕。後至枝江。造禅慧寺。六月江漲。于一夜得梁木。有段弘者。爲精舍主。忽氣絕。師至乃蘇。曰。初被執至王所。見師上殿雲。此人功德未了。願赦之。王起禮足。如言得釋。又有常律師。中夜扪虱投地。及明。師語曰。夜來一檀越。被凍可憫。常大慚。永以爲戒。
隋終南山悟真寺釋慧超
丹陽沈氏。自幼從釋。專誦法華。聞光州思大禅師。獨悟一乘。深明叁觀。乃與智者虛心潔己。摳衣請業。思曰。超之神府。得忍人也。及遊衡嶺。複與智者同途。誦經移歲。後隱終南。八載行道。洎寢疾少時。召衆告曰。往返常也。長生不忻。夕死不戚。第一義空。清淨智觀。是吾憑杖。言已向西而逝。師九歲入道。即誦蓮經。五十余年。萬有余遍。感靈獲瑞。不可勝述。
隋釋慧威
江陵人。少依南嶽。行法華叁昧。專思玄寂。遂得解一切衆生語言陀羅尼。聞人畜禽鳥聲。辄知其音。後又發證神通。飛空履水。如步平地。密行殊常。人莫能測。
隋天臺國清寺釋灌頂
姓吳。臨海章安人。生甫叁月。能隨母稱叁寶名。七歲出俗。日記萬言。二十進具。谒智者。禀受觀法。研繹既久。頓蒙印可。後隨智者至金陵光宅。聽講法華。又于江陵玉泉。受法華玄義及止觀。晚止會稽稱心精舍。講說法華。時有跨朗籠基超雲邁印之語。貞觀六年八月示寂。室有異香。師化流囂俗。神用無方。每誦經宴坐。常有天花飄墜其側。村人于法龍。去山叁十裏。染患將絕。其子馳至祈救。師爲轉法華經。焚栴檀香。病者遙聞香氣入鼻。應時痊愈。又樂安南嶺。地曰安洲。碧樹清溪。泉流伏溺。人迳不通。師留連愛玩。顧而誓曰。若使斯地坦平。當來此講經。曾未浃旬。白沙遍湧。平如玉鏡。乃講法華金光明。以答靈惠。
隋靈隱南天竺寺釋真觀
錢塘範氏。少有奇相。舌紫羅紋。左右手有仙人字。誦法華經。日終一卷。開皇十四年。亢旱。時請講海龍王經。序王既訖。驟雨滂注。縣西靈隱山者。舊曰仙居。師既頭陀石室。衆構精舍。號南天竺。延師居止。常講法華以爲心要。每盥洗遺滴。地不爲濡。人皆異之。一日臯亭神請講法華。感神舍宅爲寺。
隋天臺釋普明
本名法京。會稽朱氏。童時即合掌稱佛。忽有僧指詣天臺雲。彼有初依菩薩。說法化世。大建十四年。因趨臺山。事智者。專修忏法。日誦法華。後隨至廬山。于陶侃瑞像閣。行請觀音叁昧。正行道間。感異僧爲改名普明。因啓智者從之。晚歸國清寺。所居去水遠。師指石曰。此石流泉。不亦快乎。泉即湧出日給千衆。今錫杖泉是也。
隋天臺國清寺釋智越
南陽鄭氏。少離塵俗。遊方問道。至金陵值智者。北面請業。密傳心要。智者晚歸臺嶺。一衆是囑。二十年間。循循善誘。學者歸心。師生平誦法華。計萬余部。所居之處。瓶水自盈。大業十二年。右脅而逝。天雨異花。一境冥晦。
隋釋智璪
臨海張氏。二十即登天臺。參智者大師求出家。智者令誦法華。兼修叁昧。至二七日夜忏訖。見九頭龍從地湧出。上升虛空。天明白問。智者曰。此表九道衆生。聞法華經。將來之世。破無明。入法性空耳。後移住寶林寺。專修法華叁昧。初夜即有鬼搖撼戶扇。叁七日中。每夜如是。以至捶柱破壁。滅燈現狀。師一無所動。惟坐禅誦經而已。第叁七日畢。見一青衣童子贊曰。善哉。言訖遂滅。
隋釋智晞
穎川陳氏。童年出俗。至臺山智者所。禀受禅訣。加修寂定。常居佛隴修禅道場。行法華叁昧。時欲構香臺。香爐峰林木秀異。師欲伐用。衆以神所據爲疑。夜夢神送疏雲。香爐峰柽柏樹。盡舍給經臺。遂伐之。有僧法雲。欲往峰頂禅坐。師止之曰。卿道力微弱。山神剛猛不宜往。雲不從。甫一夕。神現形驅令還。方悟前旨。深生敬仰。師嘗往阿育王寶塔。禮八萬四千拜。貞觀元年。跏趺端坐。仍執如意說法。弟子問當生何所。答雲。如吾見夢。當在兜率。俨然如入禅定。空中有弦管聲。良久乃息。
隋揚州正見寺釋法向
維揚李氏。出家精苦。從智者學。專誦法華。于攝山棲霞寺側。立法華堂。行叁昧忏法。叁七精進。大獲靈瑞。默而不言。山中猛虎爲害。衆設大齋禳之。忽一虎入衆中抟一人去。師高聲呼雲。今日專爲汝設齋。可放此人。虎即置人而退。既而群虎數十。大集齋所。衆驚避。師以杖叩群虎頸爲說法。自後遠遁無迹。
隋釋等觀
富陽孫氏。受心觀于智者。居天臺。常誦法華。貞觀中。赴余杭。法忍寺。講法敷坐。正旦有王服者至。稱臯亭神來谒。咨受戒法。師即索爐然香。爲授菩薩大戒。禮謝而退。
隋廬山福林寺釋大志
會稽顧氏。髫齡出家。師事天臺智者。開皇十年。來遊廬嶽。住華頂寺。誦法華經。索然閑靜。音聲清轉。衆皆樂聞。後于甘露峰前。建靜觀道場。頭陀爲業。孑爾一身。不避虓虎。每投身飼之。虎皆避去。
隋荊州清溪山釋道悅
昭丘張氏。出家玉泉寺。器識沈邃。長誦法華。初智者入玉泉。未有鍾磬。于泉源獲怪石一片。懸而擊之。聲響清徹。師每誦經。聲如清流激韻終一卷。扣磬一下。聞者肅然。常步影而食。每留一分以資飛泳。慈善所薰。或飛來肩上。或浮拍手中。祥感非一。
隋懷州柏尖山寺釋昙詢
姓楊。華陰人。出家白鹿山。專誦法華。聞龍山雲門寺稠禅師。定山郢匠。振古罕俦。即遙相揖敬。後移住鹿土谷修禅。致枯泉重出。麋鹿繞院。時因講法。暫往雲門。值徑冥霧昏。感山神爲之指路。又山行值虎鬥。累時不歇。師執錫分之。以身爲翳。虎低頭而散。每入禅定。七日爲期。開皇中。賜玺書褒異。
隋蔚州釋昙韻
定州人。少出家。恒誦法華。遍遊五臺。備見靈相。停北臺木瓜寺。廿余載。禅誦無辍。隋末喪亂。年已七十。隱比幹山。以夜繼晝。攝心不怠。常欲寫法華數年未辦。積願既久。忽有書生至雲。善寫經。願成師志繇是掃室塗地。含香默書。出戒入沐。未盈一旬。七軸俱了。將以嚫施。斯須不見後因胡寇卒至。藏經岩窟。經年寇靜。覓經不獲。乃于崖下草中得之。箱幞俱爛。卷色如初。貞觀十一年。宣律師親睹其事。
隋江都安樂寺釋慧海
清河張氏。髫年入道。以淨土爲期。專精致感。忽有齊州僧道诠。赍無量壽佛像來。微妙工巧。世未曾有雲。是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乘空往彼安樂世界。圖寫尊儀。既冥會素情。深懷禮敬。乃睹神光照爍。慶所希有。大業五年五月。欻然面西禮竟。跏坐而逝。師般舟密行。老而愈笃。講法華經。至五十遍。弘法利生。矢心淨土。爲一時稱首。
隋益州招提寺釋慧恭
與同學僧慧遠結契。後遊荊揚。訪道而歸。契闊叁十年。夜話次。遠語如流。師默無所對。遠曰。仁者無所得耶。師曰。性闇無解。遠曰。可不誦一經乎。師曰。惟誦法華普門品一卷。當爲誦之。但至心聽。乃結壇升高座。始發聲唱經題。覺有香氣。久之聞天樂振空。雨花零亂。經已方歇遠敬禮謝之。
隋釋法充
九江畢氏。常誦法華。兼通大品。住廬山化城寺。每勸僧衆。無令女人入寺。上損佛化。下墜謠俗。初衆有不從者。師遂于山頂香爐峰。自投而下。誓粉身骨。用生淨土。忽于空中。頭自轉上。冉冉而下。身無少損。衆感其異。相戒始斷女人。開皇末坐化。隆暑不腐。異香滿室。
隋釋法朗
南陽許氏。棲止無定。多住鄂州。時誦讀諸經。志專法華。潔誓誦之。一坐七遍。如是良久。聲如雷動。遠近亮徹。世因目爲法華朗焉。有比丘尼爲鬼所著。超悟玄解。莫不稱爲聰悟。師曰。此邪鬼也。厲聲呵之。魅即怖去。霍然如失。
隋雍州釋法喜
襄陽李氏。七歲出俗。志持法華。仁壽中。住京師禅定寺。欲冥祈靈爽。誓誦蓮經千遍。因不止舊室。巡繞梵誦。數滿八百。誓心不散。同寺僧忽見有寶車璎珞。入師房內。迫而觀之。了無所賭。方知幽通之感。
隋終南山悟真寺釋法誠
雍州樊氏。止藍田王效寺。專誦法華。負笈曆遊名嶽。法華叁昧。矢心奉行。夢感普賢勸書大乘。乃命工書八部般若。又造華嚴堂。竭其精志。書寫受持。時弘文學士張靜。夙善翰墨。請至山舍。含香繕寫終部。時感異鳥飛至經案。自然馴擾。貞觀初。手寫法華。正當露地。因事他去未收。值洪雨滂注。趨往觀之。合案並幹。余便流潦。十四年夏。語侍人曰。吾聞諸行無常。生滅不住。九品往生。此言驗矣。今有童子相迎。吾當去世。言已口出光明。照于楹內。又聞異香苾芬。端坐而化。誦習法華。略計十年。萬有余遍。
隋釋法安
止建元寺。博通玄要。長誦法華。講四十余遍。忽于講坐四隅。生花一叢。有十余枝。黃白相間。狀似蓮華。香光敷[卄/媯]。又經旬日。複于都講床側。及大衆坐處。生八九華。一月方萎。道俗聚觀。歎爲奇瑞。
隋釋法泰
眉州隆山人。常誦法華。手寫經一部。數有靈瑞。向益州裝演。俄墮笮橋水中。求之不得。師悲泣。巡岸上下。忽望小洲上有一幞。命取…
《法華經持驗紀卷上(周克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