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遂相挈行數步。忽失梵僧所在。師是夕投靈隱寺出家。受具足戒。專誦法華。愈高苦節。後詣洛陽。遇河東柳珵說其事。且曰。吾生世七十有七。持缽乞食。尚九年在世。吾滅之後。佛法其衰乎。珵诘之。索筆題曰。興一沙。衰恒沙。兔而罝。犬而拏。牛虎相交與角牙。寶檀終不滅其華。後悉符斯谶。蓋指會昌(武宗年號)沙汰事也。
唐釋守素
居長安興善寺。恒務誦持。誓不出院。誦法華經叁萬七千部。夜常有貉子馴擾聽經。齋時。鳥雀就掌取食。院庭有青桐四株。元和中。卿相多來遊者。青桐至夏發汗。頗汙人衣不可浣。鄭相國絪嘗欲伐之。師祝樹曰。汝以汗汙人。人將伐汝。能無汗則免矣。自爾樹汗果絕。長慶初。有僧玄幽題此院雲。叁萬蓮經叁十春。半生不踏院門塵。當時以爲實錄。
唐釋無言
姓李。精密教法。嘗持一鐵缽入定。欲晴則缽內火光燭天。遂霁。欲雨則缽內白氣上升。遂雨。蒙氏封爲灌頂法師。一日講法華。有老翁立聽畢。乘風雲去。衆驚問之。曰洱水龍也。
唐釋妙行
精天臺教觀。既入居泰山。結草爲衣。拾果爲食。行法華叁昧。感普賢現身證明。後于一夕。見琉璃地佛。與二菩薩。湧立空中。僖宗聞其名。诏賜常精進號。後一日再見寶地。謂左右曰。吾無觀相而實地複見。安養之期至矣。即日右脅安臥而逝。
唐釋遂端
明州張氏。舍家依德潤寺。師授華華經。誦猶宿習。人皆駭歎。十二時間。恒諷不辍。鹹通二年。忽結跏坐而化。須臾口中出青蓮華七莖。芬馥香潔。遠近瞻禮。于是造龛窆東山下。經二十余年。屢見光發。及啓視。形質如生。遂迎還寺。漆纻飾之。今號真身院。
唐釋元慧
居嘉興法空王寺。生平誦法華。不計其數。立志持叁白法。叁白者。謂身不妄動。口不妄語。意不妄緣。爲叁白業。時稱叁白和尚。鹹通中。送佛骨舍利往鳳翔。煉左拇指。口誦蓮經。其指不逾月複生。
唐汴州廣福寺釋功迥
汴州浚儀人。六歲時。母口授觀音經。累日而度。十六舍俗。入泰山事弘法師。少欲自節。衣布坐茅。師自惟曰。拱默山林。一途獨善。至于維持余寄。非化誘不弘。遂南參止慧福寺。專誦法華。撰疏五卷。常爲敷演。一日普賢現身。乘六牙象。地皆銀色。前後講法華五十余遍。每至藥草品。天必澍雨。
唐衡州釋楚雲
生唐末。出家衡嶽。嘗刺血寫蓮華經一部。長七寸。廣四寸。而厚半之。作旃檀箧。藏于福嚴叁生藏。又刻八字于其上曰。若開此經。誓同慈氏。皇祐間。有貴人遊山見之。疑爲妄。使人以鉗發之。有血如線出焉。須臾風雷震山谷。煙雲入屋。相捉不相見。彌日不止。貴人大驚。投誠忏悔。宋筠溪石門寺僧覺範。嘗經遊往頂戴之。細看血線依然。同時禅月師貫休。有詩贈之曰。剔皮刺血誠何苦。爲寫靈山九會文。十指瀝幹終七軸。後來求法更無君。
唐貞觀中。長安悟真寺僧。夜如藍溪。忽聞有誦法華經者。其聲纖遠。月下四望。阒然無睹。僧慘然有懼色。還寺白群僧。明夕俱往聽之。乃聞經聲自地中發。遂以標表其所。翼日窮表下。得一顱骨。在積壤中。其骨槁然。獨唇吻與舌。鮮而且潤。遂持歸。以石函置佛殿西軒下。自是每夕。常有誦法華經聲。出石函中。長安士女觀者千數。後爲新羅僧竊函去
唐孫鹹
爲襄州梁崇義將校。雖在兵中。恒虔寫法華經。一日暴卒。信宿卻蘇。言至一王府。儀衛甚嚴。吏引一僧對事。僧號懷秀。亡已經年。在生犯戒。入冥無善可錄。乃謬雲。我嘗囑孫鹹寫法華經。敕鹹對理。鹹初不省。對以無有。僧固執之不決。忽見地藏謂曰。汝若招承。亦自獲佑。鹹依言。乃得放還。方對勘時。見一戎王自外來。從者數百。冥王降階迎入。升殿坐。未幾爲大風卷去。又一人常持金剛經。然好食肉。左邊有經數千軸。右邊積肉成山。以肉多將論罪。俄經堆中出火一星。飛向肉山。頃刻銷盡。此人遂履空而去。鹹問地藏。向來戎王。風吹何處。地藏雲。彼王當入無間。此風即業風也。因引鹹看地獄。及門。煙焰煽赫。懼不敢視。忽镬湯跳沫。滴落左股。痛徹心髓。地藏令吏送之歸。妻子環泣。已一日矣。遂破家寫法華經。矢志出家。所滴處成瘡。終身不愈。夫懷秀謬言。尚得免破戒之罪。況生前真實寫經者乎。地藏以招承谕鹹。或僧有宿善致之。鹹受镬湯之厄。安知非業。而始終蒙地藏指示。竟得回生。則寫經之功德。又昭昭矣。
唐河東練行尼名法信。常讀法華。特造淨室。訪工書寫此經。價酬數倍。極力莊嚴。一起一沐。然香更衣。七卷之功。八載乃就。貞觀二年。龍門寺僧法端。集衆講演。欲借尼經。以爲楷定。尼固不與。端責之。不得已。自赍送端。端開讀。惟見黃紙。了無文字。慚懼送還。尼悲泣受之。以香水洗函。熏沐頂戴。繞佛七日。既而開視。文字如初。又尼法潤。住丹陽叁昧王寺。自少入道。精修禅慧。通誦蓮經。宵旦無歇。終後皮肉俱盡。惟心舌不朽
唐岑文本
字景仁。棘陽人。少信佛。誦法華普門品。嘗乘舟往吳江。中流舟覆。人俱溺死。文本亦沒水中。俄聞有人雲。能誦法華經。得不死。如是者叁。遂浮水面。須臾抵岸。一日于家設齋。一僧後去。謂曰。天下方亂。君幸不預災。終逢太平致富貴。言訖不見。及文本就齋。複于碗得舍利二粒。後仕唐爲中書令。
唐黃門侍郎王淹
生而魯鈍。法華一部。久方通誦。後病逝。見夢于弟新安太守固雲。予以誦經故。得生西方。然因魯鈍。尚在鐵葉蓮華胎內。告汝等知。勤心經典。勿懈息也。言已而別。
唐隆州令狐元軌
巴西人。敬信佛法。依杭禅師教。書法華經一部。箱帙嚴好。虔供岐州莊所。一夕爲野火延燒。莊屋俱燼。軌令撥灰。取金銅經軸。則見外箱已灰。經獨宛然。潢色不改。貞觀五年事。
唐貞觀中。河南董雄。爲大理丞。坐李仙童事。上震怒。使侍禦韋悰。鞠問甚急。大理李敬玄。司直王忻等。數十人同系獄。雄專念法華普門品。日誦叁十遍。夜亦不息。枷鎖忽自解。驚告守者。其夜監察禦史張守一直宿。親視甚怪之。更鎖嚴封而去。雄仍誦經。五更鎖複解。落地有聲。而封題如故。臺中內外聞者奇之。事平。同舍囚俱獲免。
唐長安縣福水南史村。有史阿誓者。生平誦法華經。名充令史。往還步涉。未嘗乘騎。蓋依經雲。哀憫一切故也。臨終有異香。人鹹異之。後十年妻亡。發冢合葬。舌本如生
唐右監門校尉李山龍
馮翊人。武德中暴亡。惟心尚暖。七日而蘇。雲。至一官署。有囚千數。皆鎖系北面立。王問山龍平生作何福善。山龍雲。鄉人建會。恒以物施之。又問更作何德業。龍雲。誦法華經日兩卷。王起立曰。大善。可升階就東北高座誦之。龍即舉聲開經曰。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王曰。請止。君誦經非徒自利。乃令庭中諸囚。聞法獲免。善哉。諸囚遂忽不見。令放龍還。東行見一鐵城。甚廣大。吏曰。此是大地獄。中有分隔。各隨本業。赴獄受罪。山龍聞之悲懼。稱南無佛。請吏求出。俄見旁有人坐臥。龍問之。雲。此輩罪報。應入镬湯。蒙賢者稱南無佛。諸罪人暫得一日休息爾。
唐長安高表仁之孫
常讀法華。龍朔叁年正月。乘馬出順義門。有兩騎逐之。稱是冥使。特來追卿。高惶怖西走。欲投普光寺。鬼疾前阻門不令入。又西走欲入開善寺。鬼複前阻。遂相從馳入醴泉坊。一騎在前。高以拳擊墜之。後鬼怒。遙挽高發擲下馬。家人輿還。至晚乃蘇。自雲。備見冥王。王雲。汝何盜取僧果。複說叁寶過。高伏罪無敢言。王雲。盜果之罪。合吞鐵丸四百五十枚。四年受之乃盡。說過之罪。合耕其舌。因放還。言已複絕。口如吞物狀。通身疱赤。經日方醒。如是四年。吞丸報盡。忽複氣絕。神至王所。王命鬼使拔舌耕之。鬼拈鈎鑿。铦利異常。終不能及。王乃簡案。知曾讀法華力。舌不可出。遂免罪放還。自後常于化度寺。行五悔法。以忏前愆。
唐京師人潘果
年弱冠。任富平縣都水小吏。及歸家。與少年數人遊野外。見一羊食草。果與少年捉之歸。羊中路鳴喚。果懼主聞。拔其舌。殺食之。後一年。果舌漸消縮。陳牒解吏職。縣令鄭余慶疑其詐。使開口驗之。見舌根僅如豆許不盡。問其故。取紙書以答之。縣令教寫法華經。爲羊追福。果如言發心書寫。齋戒不怠。後一年舌漸得生。平複如故。又詣官陳牒。縣令用爲裏正。
唐少常伯崔義起
妻父蕭文铿。素持法華。滿數千遍。永斷葷茹。妻蕭氏以龍朔叁年五月亡。叁七日修齋。婢素玉忽作夫人語。謂生時不信叁寶。今受苦不可言。繇汝輩爲我誦經修齋。得暫放歸。至第二十日更來。將素玉去。看我受罪。及期。玉果死。叁日而蘇。曰。見大城宮府。夫人入別院。須臾火镬鐵床並至。備受楚毒。忽見铿坐蓮華臺。語素玉曰。我女生多嗔妒。不信我言。不信因果。今受此苦。我無能救。汝歸可語家人。令修功德。庶得解脫。又見梵僧從空中下。教玉誦法華經。謂曰。汝當記持此經。爲閻浮提人傳誦。當有信者。麟德元年正月。薛將軍宅。設齋迎玉。試誦冥經。有梵僧聞之。合掌歎曰。如西國本不異。衆始驚服。
唐馬郎婦者
出陝右。先是此地俗習騎射。不知有叁寶名。元和十二年。忽有美豔女子。挈籃鬻魚。人競欲娶之。女曰。有一夕能誦普門品者。則吾歸之。黎明。誦徹者二十余輩。複授以金剛般若。旦通猶十人。乃更授法華經全帙。期以叁日通徹。獨馬氏子能。乃具禮迎焉。入門。女稱疾求止別房。須臾便死。體即爛壞。遂[療-(日/小)+土]之。數日有紫衣老僧。至葬所。命啓視。惟黃金鎖子骨存焉。謂衆曰。此觀音大士。憫汝輩障重。故垂方便。示現以化汝耳。言訖。飛空而去(見宋潛溪像贊序一本作普賢)。
唐黃氏二女
晉陵人。幼聞人誦法華經。傾聽久之。曰。吾解此義矣。遂能深談實相之旨。後入京師安國寺爲尼。長名持法。次名慧忍。同修法華叁昧。忽有尼號空姑。詞貌甚異。降禮忏所。相與行道。每至中夜。身光赫然。如是叁年而去。或疑爲普賢化現雲。興元叁年梁肅記。
唐武德中。都水使蘇長。授巴州刺史。渡嘉陵江。中流風起舟覆。諸人一時同溺。惟一妾常讀法華經。及水入船。乃頭頂經函。誓與俱沒。已而獨得不沈。隨波泛泛。頃之至岸。捧函而上。開視了無沾濕。妾竟以全。又淮甯城北。有姑嫂同誦法華。聲如金玉。殁後。冢生紅蓮一朵。開敷妙盛。後人因于其地。建華臺寺。
《法華經持驗紀卷上(周克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