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欲海回狂集卷二—受持篇(周安士)▪P4

  ..續本文上一頁時見園林遊戲之處,心不濁亂,以清淨心,即升宮殿。見諸天衆,遊空而行。

  瞿陀尼生天相第九  終時見大池水,神識隨流,浮至彼岸。見諸天女,近前抱之,即生天上。

  弗婆提生天相第十 終時見殿堂殊勝,心生歡喜。于殿堂外,見諸天人,與天女遊戲,猶如睡覺,即生天上。

  餓鬼業盡生天相第十一  終時不患饑渴,見飲食,唯以目視,見可樂,即便往趣。

  畜生業盡生天相第十二  臨終即見光明,癡心薄少,智慧漸開,可樂即便往趣。

  地獄業盡生天相第十叁  是時獄卒打之,隨打即死。若置鐵函銅釜,置已即死。若爲鐵鳥惡獸所啖,啖已即死,不複更生。忽于空中,見歌舞戲笑,香風觸身,即得生天。

  人死還生人中相第十四  臨終見大石山,欲墜其上,以手遮之。又見此山如白毯,即升此毯。升已,乃是赤毯。次第複見光明,于中見有男女會合,若男子生,自見其身與母交會,謂父妨礙。女人反此。蓦爾中陰相滅,即便入胎。

  天上命終還生天上相第十五  其天命終,不失己身莊嚴之具,亦無余天。坐其本處,從下天生上天,則有可愛勝相。

  上天命終生下天相第十六  見園林池,皆不如前,饑渴苦惱,渴仰欲得,即便往生。

  弗婆提瞿陀尼彼此互生相第十七  臨終見暗窟中,有赤電光,下垂如幡,以手接之,緣幡入窟,受中陰身。或見二牛,或見二馬,如前不異(入地獄者,亦各有相,載《觀佛叁昧經》,文繁不述)。

  天欲觀(此觀成時,識得天福輕重緣由,是爲因他覺悟方便門)

  [發明]駭矣娑婆國,無一不愛色。上自諸天仙,下至于蚤虱。凡有形識者,皆被業波汩。但其輕重間,不啻天淵隔。福重欲斯衰,孽重情偏迫。觀彼聚淫犬,貪心何太赫。腥臊一牝駒,群雄愛徹骨。強者踞其肩,弱者繞其側。已遂斯願者,揚揚獨自得,拖舌靡兩耳,慚愧全不識。蓦有狠心人,大杖毆其脊。一片好恩情,俄傾喪魂魄。天上視人間,其理亦可格。更超天外者,如來大威德。

  四王天忉利天第一 《樓炭正法經》雲:“四王忉利行欲之時,男女形交,同于世人,而不泄精。”

  夜摩天第二 夜摩天上,喜相抱持,或但執手而爲究竟。

  兜率天第叁 兜率陀天,意嬉笑語,即爲究竟,不待相抱。

  化樂天第四 化樂天中,共相瞻視,即爲究竟,不待笑語。

  他化自在天第五 他化天中,但聞語聲,或聞香氣,即爲究竟,不待瞻視。

  因緣觀(此觀成時,洞徹叁世煩惱根本,是爲愛水窮源方便門)

  [發明]衆生畏苦果,菩薩斷惡因。惡因既已斷,苦果自難侵。譬如猛師子,利镞中其纓,急向發的處,四顧遍追尋。追尋啖之後,獵戶盡潛形。犬若遭人擊,但向棒頭鳴。一智一愚蠢,不啻徑與庭。又如止湯沸,爨者去其薪。十二因緣內,首惡在無明。各各加趺坐(*跏趺坐),聽講《法華經》。

  《法華經》雲:“無明緣行(無明者,宿世煩惱癡暗,無所明了也。緣,由也。行者,宿世所造之業也。合而言之,謂宿世因一念無明,所以造業),行緣識(識者,謂初起妄念,欲托母胎也),識緣名色(名色者,從初托胎後,諸根成形也),名色緣六入(有此六根,將來必入六塵,故雲六入),六入緣觸(觸者,出胎後叁四歲時,對塵無知,故僅名觸),觸緣受(受者,由五六歲,至十二叁,能領納前境也),受緣愛(愛者,從十四五至十八九,貪著聲色,即起愛心也),愛緣取,(取者,從二十歲後,貪欲轉盛,馳求不息也),取緣有(有者,有漏之因,既著善惡境界,未來當生叁有也) 有緣生(生者謂未來五蘊之身,生于六道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老死者,謂未來之身,老而複死也)。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過去無明,即現在愛取。若觀一切無常,破滅現在愛取,則過去無明亦破。簡要之至者也)。

  解脫觀(此觀成時,必然諸罪消滅,蓮華化生,是爲斷生死流,立菩提岸方便門)

  [發明]修行無別法,出世爲究竟。出世有多途,淨土爲捷徑。述此觀想法,言言宗大乘。托質上品蓮,戒淫之事盡。

  戒淫之士,清晨盥漱既畢,著清淨衣,焚香頂禮叁寶。向西趺坐,先想自身頂上,有梵書□字(即□字)。遍有赤光,初如赤珠,次如滿月。變成叁角火輪,從頭至足,燒盡自身,並燒一城一國。遍閻浮提,及叁天下,如是漸廣。至十方界,縱有重罪,此字燒已,漸得消除。

  次想梵書一□字(即阿字),生成自身,及一切衆生,皆作金剛不壞之體。自身在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內,千葉蓮花之中,花尚未開。

  次想自心如月輪,于月輪中,有一梵書□字(即唵字)。

  次想蓮花忽然開敷,團圓十二由旬,閻浮檀金爲莖,白銀爲葉,金剛爲須,甄叔迦寶爲臺,種種莊嚴,不可具說。

  次想花開時,忽見阿彌陀佛,坐大寶蓮花座上,其花八萬四千葉,一一葉,八萬四千脈;一一脈,八萬四千色;一一色,八萬四千光。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高無量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彼佛圓光,如百億叁千大千世界。

  次想一大寶蓮花座,在佛左邊,觀世音菩薩跏趺其上。身紫金色,頂上摩尼寶,以爲天冠。微妙光明,以爲纓絡。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花色,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皆出種種光明。舉足下足,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其余身相,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

  次想一大寶蓮花座,在佛右邊,大勢至菩薩,跏趺其上。身量大小,如觀世音,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菩薩天冠中,有五百寶花,普現一切佛事。常以寶手,接引念佛衆生。

  次想琉璃地上,黃金繩界道,樓閣千萬,百寶合成。或浮虛空,或停寶地,無量樂器,皆出妙音。

  次想寶樹皆七重行列,具足七寶花果。一一花果,作異寶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琉璃色中,出紅色光;瑪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綠珍珠光。珊瑚琥珀一切衆寶,以爲映飾,妙真珠網,彌覆其上。

  次想七寶池中,八功德水,皆妙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色,黃金爲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爲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一一蓮花,團圓正等,十二由旬。

  次想自身,見佛菩薩,踴躍歡喜,乘空而行。到佛菩薩所,頭面頂禮,燒無價名香,散無價寶花,作無量天樂,放無量寶雲,供養阿彌陀佛,並二大士。

  次想自身供養之後,于佛菩薩前,作大忏悔,誓度十方一切衆生。

  次想極樂國土,一一寶樹,一一樓閣,一一宮殿,皆有一佛二菩薩,跏趺端坐。自身化無量身,一一佛菩薩前,各各如前供養,如前忏悔發願。

  次想自身還至從前花上,端然趺坐,一心觀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光,湛然而住。若妄想起時,但作蓮花開想合想,妄念自息。若分別心起,但想一梵書□字(即灑字),即成無分別。若執著心起,但想一梵書□字(即含字),即得空諸執著。

  (觀法詳在《十六觀經》,茲因限于卷帙,不能備舉。故將《大阿彌陀經》、《觀經疏鈔》、《顯密圓通》、《准提》、《淨業》等書,參酌會通,定撮要數則。庶使初入法門者,易于修持,或未始非一心叁觀之少助耳。信心之士,取《十六觀經》詳覽,使觀法不背佛言,方不墮入魔境。至若觀觀成熟,淨境現前,雖天宮之樂,猶不屑受,豈特區區防淫節欲。爲下根說法而已哉)。

  

《欲海回狂集卷二—受持篇(周安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